二、第二步:尋找降本空間
前面我們整理了品類數據,接下來我們將尋找該品類的成本降低空間,制定成本削減的策略和方法。
要想尋找成本降低空間,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所購買的物料或服務的成本驅動因素,也就是說是什么在影響它的成本。找到這個驅動因素,也就全面了解了該成本費用項目的特性。比如,它的成本結構如何,供應商市場的競爭結構如何,是做成本分析還是價格分析,供應市場是什么樣的商業模式。
在不同行業間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不盡相同,間接成本的分配方式以及費用構成也存在巨大差異。
在信息通信類企業,間接成本主要是IT基礎設施管理等維護費用,這些費用中業務委托費用則占較高的比例。在B2C類型的企業中,為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花費在促銷廣告上的宣傳費用、商品運輸上的物流費用占較高比例。在B2B類型的企業中,其客戶主要是企業,因此不需要過多的宣傳促銷等費用,相反,物流費用則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服務類的企業中,人工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幾乎沒有運輸費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差旅費用。
掌握這些以后,我們可以構建該品類的成本模型,再根據成本驅動因素策劃采購模式,以明確成本降低空間,有的放矢地制定成本削減方法,通過這些手段達成降低成本的目標。
降低成本的具體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書中都有論述,構建成本的模型、方法也有很多種。在《全面采購成本控制》這本書中,詳細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實用的構建成本模型的方法,叫PPDAR五步法。
本書重點在間接采購管理和優化采購模式上,講述如何提升間接采購效率和降低間接采購成本。
這里的關鍵點是理解該品類成本構成,以及供應市場競爭結構、競爭環境。比如,培訓、咨詢、廣告、軟件設計等品類的成本,主要是專家的人工費用。采購這些品類時,我們的主張是,不要考慮價格,一定要考慮價值。就像到醫院看病,肯定期待找一個主任醫師,而不是實習醫生。再如支付員工工資,我們的主張是,一定要高工資、高績效、高回報,降低人工成本不是降低工資,而是提高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