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鍵在于一把手的自律
《日經BP》是日本最著名的經濟雜志,幾十年來,采訪過日本眾多杰出人士。但采訪稻盛先生的次數最多,內容最豐富。
而令編者乃至稻盛先生本人驚嘆的是,在跨度為半個世紀的采訪中,針對各個時期的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在稻盛先生的回答和論述中,他的基本理念紋絲不動,一以貫之。
我翻譯、編譯了稻盛先生25本書,閱讀了他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的60年中,多達600多次講話的文稿。特別是最近10多年來,我利用一切機會向稻盛先生當面請教,在他身邊感受他的氣息。我深深地感覺到,稻盛先生的利他哲學,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了他的人生,貫穿在他的生活、工作和經營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在他對各個時代的各種問題,包括國際問題的解讀之中。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稻盛先生就是日本媒體追逐的話題人物。理由是他過于突出,甚至是過于“離經叛道”。
在松風公司打工時,24歲的稻盛,在精密陶瓷領域,就有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27歲(1959年)白手起家創建的京瓷,持續高收益、高增長,規模不是很大時,股價卻在1975年榮登日本第一。作為零部件生產廠家,京瓷還躋身過世界五百強。
52歲(1984年)從零起步,闖入完全陌生的通信領城,創立日本第二電信(DDI)。第二電信一路高歌猛進,很快進入世界五百強的行列。
52歲前后,在繼續領導京瓷、創建第二電信的同時,還創辦盛和塾,創設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的“京都獎”。數件大事,齊頭并進,有條不紊。
58歲(1990年)時,在繁忙之余,應邀參與日本政府的行政改革,歷時3年。
65歲(1997年)時出人意外,削發為僧,投身佛門,托缽化緣,街頭說法。
78歲(2010年)高齡,從企業退休13年后再度出山,出任破產重建的日航會長,一年后日航不僅起死回生,而且利潤行業內世界第一,并遙遙領先。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30歲前后,稻盛先生就已經相當完整地、非常清晰地建立了他的所謂“哲學”,并注入心血,致力于與全體員工“哲學共有”。
而正是這個哲學和哲學共有,曾受到具有“島國根性”的日本精英社會的質疑,正如本書一開頭編者所說,“對稻盛這個人如何定位,我們媒體人曾經迷惑不定?!?/p>
何止迷惑不定,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稻盛先生還受到過日本媒體的圍攻。
日本有所謂“槍打出頭鳥”的風氣,加上創建第二電信要動壟斷企業某些利益集團的奶酪吧,日本某國會議員公開發難,居然在國會質詢政治家時,指責京瓷公司“違反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則”。這一莫名其妙的指控,被稻盛先生斥責為“流言”。這位政治人物因此惱羞成怒,此時有人提供炮彈,就是京瓷應醫生和患者的懇求,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制造了陶瓷人工膝關節供患者使用,雖然效果很好,卻被某些人抓住,作為京瓷違法的把柄。于是,媒體緊跟,上綱上線,肆意攻擊,連篇累牘,不依不饒,并借此把稻盛先生凝聚人心的利他哲學,貶斥為違背民主自由、蒙騙壓榨勞動者的所謂“稻盛教”,冷嘲熱諷,口誅筆伐。同時圍繞稻盛先生和京瓷公司,各種流言蜚語滿天飛,一般大眾被蒙在鼓里,致使京瓷的股價一時暴跌了4/5以上。
一時感到痛苦和委屈的稻盛先生在高人的指點下,認識到“災難消業”的道理,把挫折看作考驗,看作磨煉自己心志的機會,在采取了各種善后措施以后,不做任何自我辯護,就一個“忍”字當頭,這就是書中所說的“集體冬眠”。
當然,稻盛先生是人不是神,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而京瓷公司作為一個企業,有時也會犯錯,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飛不到鷹那么高。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對于外界的攻擊和誤解,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原本斗魂和霸氣十足的稻盛先生,此時卻選擇忍耐,同時,毫不氣餒,硬著頭皮頂住,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繼續干自己該干的事。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克制精神、自律精神!
然而,對于組織的一把手來說,重大的挫折固然是嚴峻的考驗,成功則是更大更久的考驗。與挫折相比,成功的考驗更嚴峻、更難經受得住。一個組織最大的危機,就是領導人因成功而蛻化變質,這樣的歷史教訓不斷重復。在本書中,稻盛先生這么說:
“我特別警惕的是,艱苦時這么一路走來,但成功后,在周圍人的追捧中,我自己是否逐漸蛻化變質,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墮落下去,丟失了以往的謙虛,變得傲慢起來,奢侈起來。我認為,這一點必須由我自己不斷地自戒自勉?!薄笆紫仁俏易约翰煌跣?,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隨時提醒自己?!薄拔以绞怯眠@一套說服員工,其實也越落實到我自己的身上。換句話說,我自己必須嚴格自律,這是關鍵。”
稻盛先生深知,像自己這樣創業打天下、光環在身、大權在握,又有威望的人,如果慢慢變質的話,制度就難以約束自己,下屬就無法限制自己,除了平時嚴格自律外,別無他法。
人心有弱點,容易敗于環境,輸給自身的欲望。權力欲、名譽欲、金錢欲,等等,欲望過度膨脹是萬惡之源,組織的領導人需要特別警惕。
人是會傲慢的動物,特別是有本事的人,通過奮斗取得成功,掌握權力以后,在周圍人的喝彩聲中,在某些人的吹捧聲中,在不知不覺中,在自己無意識的狀態下,傲慢起來,忘卻謙虛,忘記初心。
傲慢是極大的私心,人一旦傲慢,就會蒙蔽自己的良知,對人對事做出錯誤的判斷;就會禁不住自以為是,獨斷專行,文過飾非,乃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即使是原本具備優秀人格和卓越智慧的人物,亦在所難免。這時候,一切制度都形同虛設。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的結果,人心離散,導致組織乃至整個社會道德滑坡。
在談到2008年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時,稻盛先生說,為了防止這類壞事發生,美國出臺了更為嚴格的法律,為了讓人遵守法律又制定了大量的規則,而為了讓人遵守這些規則,又會制定其他的規則……但是,不管規則多么嚴密,機制多么健全,如果不改變人們的價值觀,不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結果無非是制定規則和破壞規則的、善與惡的智力競賽,壞人、壞事仍將層出不窮。
所謂價值觀,就是價值判斷的基準,是放在利害得失上,還是放在是非善惡上。
所謂道德觀念,簡單說就是,做人應該做的好事,不做人不應該做的壞事。
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嗎?能!因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因為“知善知惡是良知”。而良知人人具備,人人俱足,只要把它發揚光大就行。也就是說,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是人性中本來就有的東西,只是被過度的欲望遮蓋了而已。那么,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或者判斷基準,究竟難不難呢?
日航原來是官僚主義、本位主義乃至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占統治地位,各種壞人、壞事應有盡有,被輿論揶揄為“魔鬼的殿堂”,所以它破產了。稻盛先生來到日航,通過意識改革,就是所謂哲學共有,也就是共有“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判斷基準,僅僅一年,就改變了32 000名干部、員工的基本的價值觀。
這是怎么做到的呢?2013年5月在巴西,在與稻盛先生共進早餐時,我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稻盛先生說:
“主要是我讓日航的干部、員工感動了。我已經80歲高齡,身為航空業的外行,不取一分報酬,沒有私利,原來與日航也沒有任何瓜葛,冒著‘玷污晚節’的風險,不顧自己的健康,鞭策這把老骨頭,全身心投入日航的重建。看到像他們的父親、爺爺一樣年齡的人,為了他們的幸福拼命工作的樣子,日航的員工感動了,他們覺得‘自己不更加努力可不行啊!’由于日航全體員工團結奮斗,不斷改革改進,日航重建才獲得了成功?!?/p>
一個大集團新來的一把手,用那么簡單的思想,在那么短暫的時間內,把那么糟糕的企業,搞得那么成功。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什么呢?
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解釋,但關鍵就是一把手。我想把這歸結為“一把手的自律”。
如何自律?在確立并實施“玻璃般透明的經營”“雙重確認”“一一對應”等機制的同時,稻盛先生談到了自己的3條經驗。
1.徹底地謙虛。在本書中,稻盛大段談論所謂“存在”的哲學。簡單說就是,瑜伽哲人在冥想進入深處時,一切感覺都消失,只有“存在”存在著。這時的意識狀態是:感覺到自己,乃至森羅萬象、一切事物,都是由“只能稱之為‘存在’的東西”所構成。因此,“稻盛和夫”也不過是“存在”扮演的角色之一而已。換句話說,自己的才能本來就不屬于自己,不過是從“存在”處一時借來之物,所以決不能將它私有化,并據此傲慢不遜,否則就會受到“天罰”。這就從哲學的根底處否定了傲慢自大。
2.猛烈地反省。反省是稻盛先生一生的寶貴經驗。稻盛先生認為自己不過是一介凡夫,普通人有的煩惱自己都有過;有時也會口吐弱音;有時也禁不住傲慢;有時覺得付出大于收獲,自己實在太虧了;有時甚至認為自己“骨子里就是一個懶惰的人”。有一次,他對自己年過80還怒發沖冠、當面叱責某位政治人物一事,進行了猛烈的反省。
為了管理自己的心靈,稻盛先生經常引用英國哲學家詹姆斯·埃倫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詞來戒勉自己。而在本書中,他說,從30多歲開始,自己就養成了每天反省的習慣,洗臉時對著鏡子從嘴里蹦出“神啊,對不起!”這句話。他說,不一定是具體做錯了什么,而是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地方,一定有錯失之處,所以要說對不起。
本書編輯說:“如果說稻盛有神格屬性的話,那就是反省。”對照世上那些只會指責別人、從不自我反省的大人物,編輯先生這句話很有價值。不過,反過來說,反省自己的言行,堅持正確,改正錯誤,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特別是領導人可以而且應該采取的態度嗎?
3.由衷地感謝。在本書將近結尾處,稻盛先生描繪了小時候去深山中“隱蔽念佛”處的情景,在肅穆的氣氛中,一位僧人教導他,要隨時隨地說一聲“南無,南無,謝謝!”這句話深入了稻盛的骨髓,他把這句話作為口頭禪,實踐了一輩子。他甚至把災難也看作促使自己成長的機會,因而心存感謝。他說:“感謝是萬能藥,感謝不僅把自己引向愉悅的境界,同時,也會讓周圍的人快樂起來?!彼f,時時由衷地表示感謝,這樣來培育一顆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心。他甚至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由衷地說出感謝這句話。
謙虛、反省、感謝這三條就是一把手自律的法門。徹底實踐這三條,就能有效抑制欲望的膨脹,防止自己因傲慢而蛻化變質。
對于一把手自律的重要性,我們古圣先賢的說法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最后,應該感謝日經BP出版社,特別是本書編者北方雅人先生。在本書的前言中,他談到,突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改變人類社會的走向。他說:“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短期有效的處方。作為人,何謂正確?作為人,應該如何度過人生?這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本書按照時間順序整理了稻盛先生的講話,只要認真閱讀,上述我們所需要的、針對問題的答案,就會在我們面前清晰地呈現出來?!?/p>
我覺得,這段話或許可以代表現在日本某些媒體人的灼見。
《稻盛和夫如是說》這本書,處處閃耀著稻盛利他哲學的光輝,許多觀點都可展開論述。以上所述,不過是我個人的心得。我認為,為了讓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除了必要的制度設計,自上而下,各界各級一把手的自律,是關鍵中的關鍵。
曹岫云
2022年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