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邁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
- 劉泉紅等
- 4136字
- 2022-07-04 15:07:39
三、我國市場體系建設歷程、成效及評估
(一)建設歷程
改革開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成分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正式拉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體系建設的大幕。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1年),初始發育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農村改革和價格改革的帶動下,我國農業生產力迅速恢復,農村個體經營和集貿市場首先放開,農副產品商品化開始起步,其他商品市場也開始萌芽;與此同時,資本和勞動力市場化改革也有所推進。截至1991年,除部分城鎮居民和軍隊供油實行統銷外,其余農副產品均由市場銷售,國家進行計劃管理的商品和生產資料都大幅減少;初步形成了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共存的多元市場主體格局;市場價格調節商品和服務的范圍大大擴展;勞動力市場二元結構開始形成;金融機構多元化、利率與匯率政策調控框架逐步形成。
第二階段(1992—2012年),縱深推進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黨的十四大報告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截至2012年,我國各類市場加速向縱深發展,在市場規則、運行機制、法律制度等方面也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資本市場改革步伐顯著加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都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初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框架;基本實現了計劃價格體制向市場價格體制轉型;市場競爭的規則更加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機制逐步完善,城鄉勞動力市場已初步確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各類資本市場成為我國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金融通和資源配置功能得到極大的發揮。
第三階段(2013年至今),健全完善階段。經過35年的發展,我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在這一時期,我國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商品和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市場規模持續擴展;市場決定價格的范圍大幅拓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的現代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商品市場體系和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體系都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二)發展成效
1.市場主體結構優化效率提升
一是市場主體結構趨于合理,企業治理結構不斷優化。大中小企業分工合作、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國有、民營、港澳臺和外商企業資產所占比例分別為52%、29%和19%,企業數量占比分別為29%、58%和13%。國企逐漸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初步形成,市場競爭力、帶動力不斷增強。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結構已覆蓋多數國有及民營企業,各類市場主體的公司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二是市場主體經營效率提升,競爭力增強。在2018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分別占據了榜單的第二、三、四名,前50名中來自我國內地的企業就有11家。民營企業競爭力、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出現了一批行業龍頭、獨角獸企業,28家民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之列。
三是多種類、多形態、多層次的交易平臺體系基本形成。我國已形成包括消費品交易平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股票和債券交易平臺、產權交易平臺、勞動力市場交易平臺、土地流轉平臺等眾多市場平臺。從形態上來看,既有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平臺,也有實物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平臺,還有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平臺。依托全國性大型交易平臺,我國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逐漸增強。
2.商品市場層次豐富模式創新
一是多層次、多類別的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由現貨市場、中遠期市場和期貨市場、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組成的多類別多層次的商品市場體系成功構建。京東、天貓、渤海商品交易所、壽光果蔬交易所、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等萬億級現貨交易平臺相繼建立,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貨交易規模國際領先,對國際市場價格形成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二是現代化的市場組織體系和交易方式初步形成。商品市場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商品實現就近配送、商流和物流信息的有效對接,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商品市場在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制度規則、商業模式方面不斷創新,開展了競價交易、掛牌交易、中遠期交易、現貨遞延交易等各種交易模式。
3.要素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增強
一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所增強。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的比重逐年提高,我國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市場產品體系日益豐富,國際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在國內股市、債市、期貨市場中參與程度逐步提升。
二是土地制度改革促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等基礎性制度安排[1],以及土地出讓金制度、允許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和出租等措施對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緩解城鎮用地緊張、助推我國城鎮化進程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三是勞動力市場機制改革釋放了“人口紅利”。各地逐步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部分地區放寬落戶條件,居住證制度不斷改進[2],提升了勞動力城鄉及區域流動性,1978年至2017年,城鎮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015個百分點,促進了我國“人口紅利”的形成[3]。
四是科技體制改革助推經濟轉型升級。技術市場穩步發展,技術轉移機制持續優化,提高了知識生產、傳播和更新的質量與速度,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資本化和產業化。
4.市場運行機制不斷優化
一是社會主義市場價格機制基本建立。市場在商品和服務價格形成以及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機制基本確立。截至2019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幾乎完全放開,政府管理價格的比重已不足3%。形成以價格法為核心的價格法律體系。價格調控轉變為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
二是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初步確立。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多部委相繼印發文件,明確了公平競爭審查的總體要求、審查對象、方式、標準,競爭政策在我國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
5.制度體制不斷改進
一是市場主體權利保障機制得到改進。中央出臺了相關文件,加強對產權和企業家精神的保護,為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提供了保障。
二是改革持續深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加快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企業投資核準項目,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改革商事制度。
三是監管等保障體系不斷優化,市場運行更加有序。2018年機構改革后,新組建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志著我國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形成。同時,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也穩步推進,市場化退出機制開始建立。
(三)定量評估及預測
以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例[4],從市場體系建設進程和目標出發,選擇表征統一、開放、競爭和有序四大目標的經濟指標,按照“經濟指標—目標指數—分項指數—總指數”的步驟分步合成,來構建現代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對我國市場體系建設進程量化評估。同時,根據未來我國建設市場體系的總體部署和戰略目標,綜合運用情景模擬和趨勢外推方法,設定了基準、次樂觀和樂觀三種情景,對我國2020年至2035年的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進行了預測。
1.對市場體系建設進程的定量評估
對我國市場體系建設進程量化評估的結果顯示,我國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呈現出一些獨特的發展趨勢和特征。
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呈上升態勢,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我國市場體系建設是在一個非常低的起點上起步,這使改革開放早期市場體系建設的邊際效益非常明顯,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增長較快。隨著市場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挑戰越來越多,市場發展的邊際效益有所下降,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增速開始放緩。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成功實現經濟體制的順利轉換,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市場體系的統一性、開放性、競爭性和有序性均呈現出顯著增強趨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態勢已經確立,我國市場體系深入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系,現代化程度顯著提升。相比1978年的0.037 6,2019年,我國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達到0.755 6,表明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已經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
各類市場體系均在不斷完善,但成熟度指數高低不同。由于不同市場建設的步伐和難易程度有所不同,出現了商品市場體系和勞動力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始終都高于資本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且商品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在絕大多數年份高于勞動力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的現象。
各類市場都對市場體系現代化作出貢獻,但貢獻度各有不同。1978年至2019年,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中,商品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的貢獻率高于同期勞動力市場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的貢獻率,分階段來看,1978年至1991年以及1992年至2012年兩個時期,商品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的貢獻率都要高于同期勞動力和資本市場體系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的貢獻在第一階段大于資本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的貢獻,但在第二階段小于后者,這顯示出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進程在加快。2013年以來,商品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的貢獻低于勞動力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和資本市場體系成熟度指數,同時,勞動力市場成熟度指數的貢獻大幅上升。金融危機后,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更加審慎,因此其對整個市場體系建設的貢獻并沒有出現跳躍式增加,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則填補了商品市場體系建設明顯放緩的空缺,貢獻了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增長的最大份額。
2.對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的預測
研究結果顯示,基準情景下,預計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國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分別達到0.764 7、0.772 4和0.780 1,到2035年我國市場體系現代化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更加扎實的市場基礎。
次樂觀情景下,預計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國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分別達到0.773 9、0.789 5和0.805 4,分別較2019年提高0.018 3、0.039 9、0.049 8,到2030年我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達到更高的水平。
樂觀情景下,預計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國市場體系成熟度總指數分別達到0.783 2、0.807 0和0.831 5,分別較2019年提高0.027 6、0.051 4和0.075 9,到2025年我國基本建成符合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的現代市場體系,此后,高水平高質量市場體系在高平臺基礎上向更高端邁進,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 產業升級背景下農業產業鏈金融創新研究:以四川牦牛產業鏈為例
-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第1輯)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 中國的根基:農村金融重構與改革視角(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地方政府對勞資關系的軟性調控:基于浙江省諸暨市的調查
-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政協智慧:聚焦經濟新常態和全面深改路
- 快速擴張時代,如何深挖客戶價值(《商業評論》2019年2/3月號)
- 中國扶貧精細化:理念、策略、保障
-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PE年度報告2012
- 技術貿易:世界趨勢與中國機遇
- 中國企業戰略社會責任審計報告(2018)
- 中國氫能產業政策研究
- 2021—2022年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發展及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藍皮書
- 消失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