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邁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
- 劉泉紅等
- 4196字
- 2022-07-04 15:07:39
二、市場體系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規范市場運行秩序以及破除行政壟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然存在市場主體活力不足、價格機制與規制體系亟待優化、市場運行規則尚不完善等問題。而西方發達國家市場在法治規范、完整統一、創新高效和開放包容方面擁有較多成熟經驗(見圖1-2),值得我國借鑒。

圖1-2 現代市場體系的國際經驗
資料來源:課題組整理。
(一)法治規范,維護市場正常秩序
一是形成系統協調的競爭法律體系,構筑維護市場秩序的有效屏障。英國形成了以1998年制定的《競爭法》為核心的完善法律體系。《公平交易法》和《競爭法》主要處理壟斷問題,《限制性貿易行為法》針對企業間限制性價格協議,《轉售價格法》禁止轉售中的價格限制行為。英國完備的競爭法律體系使建設完善市場體系的相關內容都能較好地體現在法律框架內。美國也通過完備的法律體系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1890年頒布了《謝爾曼法》,1914年通過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萊克頓法》。通過完善競爭法治,使危害市場秩序的行為得到遏制,產生威懾效應,為完善美國市場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建立權威的競爭執法機構,為維護市場秩序提供條件。歐洲反壟斷機構一般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一方面,反壟斷機構的任何決策不受政府影響,具有較高獨立性。如捷克競爭維護辦公室可以對政府部門的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進行罰款。另一方面,反壟斷機構有權參與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對任何排除限制競爭的情況提出修改意見。從源頭上讓競爭執法機構發揮權威的競爭“篩查”作用,掃除市場公平競爭的障礙,有效維護市場運行秩序。
三是開展公平競爭審查,廢除危害市場秩序的法規文件。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發現其《貿易行為法》不能有效限制州政府地方保護主義和國有企業區域壟斷問題,市場競爭秩序難以維護。因此,澳大利亞于1991年開始實施競爭審查,明確市場主體不得從事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反競爭行為,且所有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應適用普遍和統一的競爭規則。審查制度包括:審查并廢除國家、州際以及地方性的妨礙競爭的法律法規;審查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以判定它們是否阻礙競爭、是否需要重組;審查壟斷性行業的價格規制等。其中,對含有限制競爭內容的法律進行的徹底審查在規制行政性壟斷方面成效明顯。通過徹底的競爭審查和激勵性的審查政策,澳大利亞廢除了不少含有限制競爭內容的法律文件,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掃清了障礙。
我國需要借鑒國外相關做法,根據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不斷修改完善我國反壟斷法,保持其在處理經濟領域相關案件中的絕對權威性,逐步將競爭確立為經濟組織的核心原則,加強合并后執法機構的協調統一,提高執法效率。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要聽取反壟斷機構的專業意見,防止經濟政策出現排除、限制競爭的情形,此外,還要將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納入競爭政策的法律體系中,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制約,為維護市場秩序提供有效保障。
(二)完整統一,破除市場進出壁壘
在統一性建設方面,歐盟做法頗具代表性。歐盟1985年頒布了實現內部統一大市場白皮書,規定用七年的時間,取消對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在共同體范圍內自由流動的一切技術、稅收和其他人為的市場邊界,加強市場規則的一致性,為實現歐盟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基礎。
一是通過加強反壟斷執法、強制政府采購實行公開招標等措施取消商品流通的市場壁壘。歐盟競爭總局對各成員國競爭執法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且歐盟競爭委員會致力于在反壟斷、兼并和國家援助方面促使成員國使用統一的競爭規則,進而促使歐盟建立單一的數字市場、能源聯盟、金融服務市場等。此外,從1993年開始,歐盟成員國政府的各種商品、勞務采購合同和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必須面向所有成員國的廠商進行公開招標,通過制度設計保持商品的自由流動。
二是破除要素流動壁壘。首先,通過頒布成員國的統一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消除技術壁壘。頒布《關于技術協調和標準化新方法》以消除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促使商品的自由流通。其次,統一各成員國的勞動條件和社會保障標準,促進人員和勞務的自由流動。實行“歐洲公民身份”制度,規定歐盟的公民在所有成員國都享受與當地公民相同的就業、工資、社會福利、開辦企業、設立機構的權利,促進人員在歐盟境內的自由流動。最后,通過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從1993年開始,歐盟所有成員國都實行了資本自由流通政策,銀行和保險業務也隨之完全放開。資本的自由流通為歐盟境內貿易完全自由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是通過加強成員國間競爭政策的協調確保歐洲市場的統一性。一方面,歐盟競爭政策明確其主目標即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共同體內經濟的協調和平衡發展。歐盟競爭法中所維護的共同市場是指由許多成員國提供區域范圍內和國際范圍內的競爭機會。另一方面,歐盟設置了協調機構即歐盟競爭網絡(European Competition Network,簡稱ECN),進而加強各個成員國對歐盟競爭政策實施的配合。通過加強成員國競爭執法協調和競爭政策交流保證競爭政策在歐盟范圍內實施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針對我國尚存的市場準入門檻“虛低實高”、地方保護等問題,要在總結歐洲建設統一市場的基礎上,結合國情,進一步支持非公資本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業務等,享受平等的準入標準和優惠政策。落實非公資本進入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的具體方案,切實解決準入門檻高、互為前置審批等問題。同時,優化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減少企業注銷制度成本。還要保證各種類型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減少“有形之手”對要素的直接配置和對市場競爭的粗暴干預,防止各種財政補貼和優惠扭曲要素配置。此外,推進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建設,解決使用生產要素成本過高、流動不暢的突出問題,破除危害市場統一的各種壁壘。
(三)創新高效,優化市場運行機制
通過改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模式激發市場主體創新能力。美國通過構建高度共享、高效透明的知識產權平臺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激發企業創新。美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采用以政府為中心的一站式管理,由美國專利商標局為主負責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的日常業務和維護。其平臺具備的特點有:一是將草擬的公共服務制度和實施細則在平臺上公布,以便征詢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大大提高了知識產權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經常通過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將某些專利和技術標準巧妙地結合起來,進而加強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順應市場的變化。三是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價體系,開發知識產權交易系統軟件,建立國際標準,組建專利聯盟。促進知識創造和研究開發中間成果的流通和利用,建立廣泛收集、保存和提供中間成果的機制,使中間成果能物盡其用,充分實現其價值,提升市場的整體創新能力。
以競爭中立原則保持充分競爭進而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美國針對國有企業的競爭中立原則主要體現在對聯邦政府公司獲得政府財政補貼做了嚴格的限定,確保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即獲得補貼的前提條件是企業虧損已經威脅其正常運營,即便聯邦政府公司某些業務領域處于虧損狀態,只要能夠持續正常運營,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得到聯邦政府撥款補貼的。而澳大利亞是通過稅制中立、債務中立、規章制度中立等政策明確國有企業的競爭中立原則,防止國有企業在獲取補貼、低息貸款、政策監管上享有優惠,進而違背市場規律,造成資源浪費和錯配,降低市場運行效率。
反觀我國,高效運行的市場機制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尚待完善。需要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價體系,有效實現保護知識產權和防止濫用知識產權之間的平衡。此外,還要借鑒國外經驗,分步驟、有重點地將國有企業徹底納入競爭政策的執法范疇,避免國有企業因所有制因素而享有競爭優勢的情形。簡化國有企業運營方式、核算特定職能成本、給予商業化回報、厘清公共服務義務,分步進行稅收、監管、債務及補貼、公共采購等規則和政策中性為核心內容的改革,以維護各類市場主體間的公平競爭。
(四)開放包容,促進市場融合暢通
提高市場體系的開放性能夠促成一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跨國界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系。通過與國際市場的廣泛聯系,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從“小市場”走向“大市場”,實現市場開放有序。
一些國家和地區圍繞自由港建設探索出較多提高市場體系開放性的舉措。一方面,提高金融法律服務水平,吸引更多企業駐扎。如新加坡自由貿易港構建了完備的金融法律服務系統,設有500多家金融機構,為交易提供金融服務和貿易融資服務。同時,新加坡在涉外貿易糾紛的法律仲裁方面也有獨到之處。2017年1月,新加坡允許第三方資助仲裁并承擔風險,通過賦予第三方選擇權,為糾紛當事人更好地提供服務。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IMD世界競爭力年鑒》可知,新加坡2017年的世界競爭力位列第三,且在通過司法保護企業競爭方面排名領先。因此,完善的金融法律服務保證了企業間的公平商業競爭,是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推行便利商貿的稅收政策,以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增強外資吸引力。如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港區內企業的所得稅率僅為12.5%,而歐盟的平均企業所得稅率為21.52%。同時,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港對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免征股權分配期的資本利得稅,并給予一定的就業補助、研發補助、培訓補助和資金支持。中國香港自由貿易港實行零關稅政策,除煙草類、酒水類、碳氫油類以及甲醇這四類商品,其他進出口貨物均不需要繳納任何關稅。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全球190個經濟體中,中國香港自由貿易港2018年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第五,從2007年至2018年,十余年來排名始終處于全球前五。愛爾蘭香農、中國香港等自由貿易港均通過提供有利于投資、營商的各種稅收優惠條件,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高外資吸引力。
我國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已從78位躍升至46位,成為十大最佳改革經濟體。今后,我國還要在總結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持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提高市場開放性。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繼續簡化商事登記制度,優化對外投資登記備案制。推進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建設完善電子通關平臺,持續簡化進出口企業通關程序。加大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各自貿區要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目標開展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此外,建議盡快出臺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社會第三方機構定期開展營商環境評價。還要從中央層面統籌協調,制定“一攬子方案”,出臺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