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思維和行為背后的人格奧秘
心理學中關于人格的理論很多,有的理論根據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以不同的維度為依據將人格分為不同的類型。比如,心理學家艾森克的內—外傾人格理論就將個體的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典型外傾型者將生活指向外部世界,這類人更加活潑開朗,善于社交,而典型內傾型者則將生活指向內部世界,這類人平靜、害羞,也更加理智、自控。
了解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就可以明白他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風格,對人際交往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大多是由于人格差異造成的,理解和尊重對方的思考方式和行為選擇,可以在社交中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沖突。此外,我們在社交活動中,如果能夠抓住對方的基本人格特質,自然就會明白對方的品性和為人,也就更能愉快地和對方相處。
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教授海倫·麥格拉斯和心理咨詢師哈澤爾·愛德華茲共同創作了一本書——《隱形人格:思維和行為背后的人格奧秘》,書中繪制了一幅“人格地圖”,將人格分為三大類型:令人煩惱型、令人困擾型和令人受傷型。他們又進一步將這三大類型細分成了9種具體人格類型,分別為以下幾種。
1.令人煩惱型:消極型、自負型、專制型;
2.令人困擾型:焦慮型、強迫型、索取型;
3.令人受傷型:被動攻擊型、霸凌型、反社會型。
了解了人格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改善社交關系,從而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小煥是一名職場新人,從事的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廣告業。但是最近小煥的工作讓她有些心力交瘁,主要原因是跟她合作的同事總是處于無比的焦慮之中。
小煥的這名同事叫李瑩,她因為結婚生子離開了公司兩年,最近才重新進入職場。李瑩重新開始工作后就變得十分焦慮,她一直擔心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所以總是主動加班。但是加班太頻繁又讓她無法兼顧家庭生活,與丈夫之間的矛盾給她增添了新的壓力。她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剛進公司的新人了,沒人會耐心地等她成長,如果自己沒有進步,必然會被年輕人所取代。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李瑩陷入了長期的自我否定中。自我懷疑讓她沒有辦法按時完成工作,這也連累了小煥的后續工作無法按時完成。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小煥對李瑩的意見越來越大。有一次,因為李瑩拖延了進度,小煥忍不住與她大吵了一架。讓小煥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李瑩不僅誠懇地向她道了歉,還跟她說自己已經遞了辭職信,以后小煥不用再被她連累了。小煥聽到李瑩打算辭職后感到非常內疚,一直勸她不要辭職,但是李瑩擔心自己無法克服焦慮心理,最終還是離開了。
李瑩走后,小煥一直很內疚,她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了解李瑩,才導致李瑩離職的。她很是迷茫,不知道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處理才好。
焦慮型人格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如果我們遇到了這類人應該怎樣與之相處才好呢?
第一,我們應該盡可能改善自己當前面臨的情境。這種改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二是努力幫助對方做出改變。如果我們的工作伙伴擁有焦慮型人格,我們不妨提前與其協商工作上的安排,提前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溝通好,從而更有效地推進工作進程。
第二,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現狀,可以學著接受目前的情境,嘗試著理解他人,并在今后的時間里尋求改變的機會。我們想改變自己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更何況讓他人做出改變。所以在一些情境下,我們要學著接受差異的存在,千萬不要讓這種差異變成一種矛盾。
只有理性地分析自己、剖析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我們才能夠敏銳地捕捉行為和思維背后的人格信息,擁有更加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