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利用市場的非理性(3)

加內公司是采取分散化經營的新聞和大眾傳播公司,既有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又有分布全美各地的10家電視臺和11家廣播電臺,更是北美最大的戶外廣告集團。但當巴菲特20世紀80年代末期買下加內公司4.9%股份時,卻是美國傳媒業發展的一個低谷,投資者都在廉價傾銷他們在紙媒體的投資。而此時加內公司大膽使用加內的產權(也就是用自己的股票)來收購其他報紙,結果《今日美國》擴張成為全美最大的報紙,加內公司盈利開始穩步遞增,巴菲特因此又撿了個大便宜。

要想擊敗市場,第一個條件當然就是不要受市場情緒的影響。而不受市場情緒的影響,首要條件就是為自己確定一些選股的準則。

巴菲特從不公布他選股的本益比標準,但根據那些曾經把本身私人事業賣給巴菲特的創業家所說,巴菲特收購私人企業時,所要求的本益比是不要超過10倍。以1999年初的每股70000美元來算,伯克希爾的“長期預算本益比”是10倍或更低。這也難怪巴菲特于1998年9月16日評論說,他將會第一次做出準備,以便隨時購回伯克希爾的股票。

五、應對保險業的非理性

當市場供應量不足的時候,我們加入大的供應量;而當市場供應充裕的時候,我們略欠競爭力。當然,我們不是因為要做穩定劑而遵循這個政策,是因為我們相信:穩定的價格政策是最合理的、最有利的企業經營方式。

——沃倫·巴菲特

保險業是巴菲特最感興趣的行業。他所控制的第一家公司伯克希爾紡織企業,開始時還有些盈利,但接下來就虧損連連。巴菲特的成功,就是當紡織業者都忙著把常年盈利投資在工廠的新設備時,聰明地買入了幾家保險公司。這幾家保險公司的盈利,使伯克希爾得以投資在更多優秀的公司、買入更多的保險公司。

1967年3月,伯克希爾公司以總價860萬美元購買了總部設在奧瑪哈的兩家績優保險公司的股權,它們是國家償金公司和全國火水保險公司。這是巴菲特傳奇般成功的序幕。

保險公司是一流的投資工具。巴菲特早就知道這一點。保險客戶支付保費,提供了經常性的流動現金,保險公司就把現金加以投資。保險公司傾向于投資表現能力高的有價證券,主要是股票和債券。巴菲特插手保險業,不只是取得了穩健經營的保險公司,還獲得了將來投資所需的豐厚資金來源。

1967年,國家償金公司和全國火水保險公司擁有價值2470萬美元的債券以及720萬美元的股票投資組合。在兩年之內,巴菲特使它們的股票和債券總值達到4200萬美元。這真是一次典型的成功運作。

在60年代后期,保險是個利潤頗佳的行業。1967年年底,國家償金公司在收到的1680萬美元擔保費中,就凈賺了160萬美元。到1968年,凈利上升到220萬美元,保費則增加到2000萬美元。

由于巴菲特在保險業中嘗到過甜頭,因而對拓展保險領域更是不遺余力。在70年代,他不失時機地買下了3家保險公司,還購并了5家保險公司。

保險市場競爭激烈,但巴菲特堅持合理公正的價格,從來不做賠本生意。而巴菲特的競爭對手們則用高于成本的價格來提高市場占有率,但連年的虧損使他們在市場上紛紛消失。

巴菲特一再強調,他領導的伯克希爾始終堅持做一個穩定的保險供應商,他只做價格合理的生意。他的這種與眾不同的經營方法被人稱為“保險業的安定劑”。巴菲特最近幾年也常說,保險業將會是伯克希爾未來的最大擴展功臣和盈利來源。

1998年12月,伯克希爾完成了公司史上最大的收購行動——以近200億美元股價收購美國最大的“普通再保險公司”(簡稱GenRe)。

為什么先前的幾家保險公司能為伯克希爾提供強大的威力?為什么巴菲特一直強調保險業將是伯克希爾的主要擴展功臣?為什么今日伯克希爾的資產大半放在保險生意里?

一言以蔽之,巴菲特的強點在于他的投資自律。自律就是理性。自律就是當別人都瘋狂的時候,唯他獨醒。自律就是不陷入“集團的瘋狂”,適逢經濟不景氣大家都掉進流沙中,百般掙扎、越陷越深的時候,唯獨他采取不動的策略,留下力氣,等待好景到來,大家都已筋疲力盡時,才大展身手。巴菲特曾說過,知道自己做錯了,但還加倍努力的,是最愚蠢不過的行為。但人性常情是,大家都錯就是對的。這個時候,能夠避免群體自毀的,就是投資自律。

這種極端的自律,用在保險業,其威力更是凸顯。針對保險業,巴菲特評論說,這是一個管理人的錯誤能夠被成倍加劇的行業。

一般的生意,如果管理人判斷錯誤,通常也只是虧掉公司的一些資本。保險公司的情形是類似銀行那樣的“杠桿作用”,能夠使情況惡化十倍、甚至幾十倍。與銀行不同的是,保險業還牽涉難度極高的“預測”。在預測未來成本和賠償方面,保險公司管理人的保守和理性很重要,因為10個人能算出12種結果。巴菲特多年來的經驗是,保險公司通常都不保守,這導致它們的股東常常受到負面消息的驚嚇!

比如,當保險業行情不佳、保費下降時,大家為了爭取預定的保額增長率,必須千方百計地削價競爭,寧可以賠錢方式賣出保單,而希望能夠從保費的投資上獲利彌補。就因為一般保費的收取和付出相差好多年,因此這種賣保單和投資上的錯誤,往往要等很多年才顯現。

巴菲特沒有所謂的策略。如果行情好,他就做。如果行情不利,他就縮頭。這一點,在管理保險公司上最為明顯。他說,視行情而定,他今年可以只賣去年五分之一的保額,也可以賣到去年五倍的保額。這和一般保險公司由上到下,每一階層都有各自若干百分點的增長率目標的現象截然相反。這也是伯克希爾能夠為股東在未來15年里賺大錢的秘訣。

伯克希爾也是一個大的再保險公司。一般的保險公司會擔心所賣出去的保單在同一時間進行賠償而無力承擔,因此都有向再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的需求。這在不能人算的天災方面最明顯。美國有兩大天災是加州地震和佛州颶風。這兩個州的人們都要為他們的房地產購買巨額的保險,但搶著賣保險給這些人的保險公司,萬一發生災難時是沒有這么大的賠付能力的,伯克希爾于是成了這方面的最大再保險公司。

在再保險行業里,穩健經營比在保險行業里更重要。一般投保人買保險時,不太會過問公司的償還能力,畢竟保險公司都有向再保險公司購買保險。投保人反而視保單價格為首要考慮的因素。但保險公司向再保險公司買保險時,后者的償還能力可就是首要考慮的,價格卻在其次。試想,一旦需要賠償時再保險公司賠不起,保單便宜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這方面,伯克希爾的優勢就很明顯。收購普通再保險公司之后,伯克希爾是美國境內股東資金最大的公司。平常我們說哪一家公司是最大的,其實主要是以其營業額或盈利的多少來評定的。保險公司尋找再保險公司買保險時,不是看這些數據的。真正反映償還能力的是股東資金,這也等于“凈資產”。換言之,如果公司變賣所有資產、償還貸款之后,所剩下的才是屬于股東的資產。

保險公司都知道,跟伯克希爾買再保,任何時候,伯克希爾都能夠悉數賠償。比如,即使是同一年里加州和佛州兩地同時發生地震和颶風,而伯克希爾必須悉數賠償的話,也只將動用到伯克希爾凈資產的2%而已。這種優勢使伯克希爾能夠要求比競爭者更可觀的保費。可觀的保費也意味著伯克希爾股東獲利更多!

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在保險業里,是消費者極其需要的穩定力量。當業者大肆擴展時,伯克希爾收縮,當大家因擔心而不敢賣保險時,伯克希爾則入場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美國保險業的普遍現象是,大家都在賣的保險,人人就都敢賣。別人不敢賣的,尤其是很特別的,人人都不敢去動。原因很簡單:人人都賣的,你去賣,即使是虧錢的生意,也沒人會怪你,畢竟整個行業都在虧錢啊!反而是那些沒人敢賣的特殊保險,如果你膽敢去賣,賺錢時沒有多少人會稱贊你,反而會說你是運氣好,一旦虧錢那就要遭殃了。

巴菲特的保險管理哲學是,股東的錢讓他管理,就是要他計算出有獲利潛能的就去做,而不是為了害怕虧錢時被罵而不敢去做巨大盈利潛能的生意。巴菲特也很驚訝,在保險業里,競爭者有時候很不理智地售賣虧錢的保單。可怕的是,這些保單不但會在多年后出乎意料的出現,而且會導致很慘重的虧損。反而是概率上賺錢的保單卻沒人敢賣。比如1998年底,伯克希爾賣出一宗擔保一家新建職業球場貴賓座位票房的保險,就是在無對手情形之下得到的。巴菲特這種獨立判斷的精神,不但造福了這些不可不買保險的消費者,也為股東們帶來巨大的盈利,真是皆大歡喜。

巴菲特更發現,有時不是保險公司不會算概率,而是為了追求常年盈利的穩定性,而不敢售賣那些能夠賺大錢、但卻也可能導致一整年虧損的保單。尤其是美國的保險公司每年都被獨立的評估單位審判,因此不敢貿然影響評估等級。伯克希爾規模之龐大且行業又分散,因此不受評估影響,這是一大優勢。

在經營保險公司的時候,巴菲特遵守以下三項基本原則。

(1)只能接受自己有能力合理評價的交易風險,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在對全部相關因素,包括未來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評價之后,把實際業務范圍集中在實現預期利潤的目標限度內。

(2)把業務范圍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確保任何一項交易及其相關因素不會威脅到企業的流動性。

(3)即使保險費率再高,也要避免有可能涉及道德風險的交易。與一個缺乏職業道德的交易伙伴在一起的時候,你不可能為自己找到真正有利可圖的項目。盡管大多數投保人和客戶都是誠實的,而且具有相當的道德水準,一旦出現個別的例外也足以讓保險公司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

六、高明之處在于從通貨膨脹中獲利

通貨膨脹是一場災難,但在這場災難的背后也會給投資者帶來福音。

——沃倫·巴菲特

通貨膨脹對大多數投資人都是最大的敵人,但也有一部分人能從通貨膨脹中獲利。那些負擔為期30年,且利率為5%房屋貸款的購屋人,則因通貨膨脹而獲益,原因是他們的收入會增加,而必須繳納的房貸利息都是固定的。公司企業也同樣受益于通貨膨脹,那些在20世紀60年代成功地說服投資人以固定利率提供資金給公司作長期運用者,也因為通貨膨脹之故,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償還貸款利息,因此投資人是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因為實質購買力相對變小。在20世紀60年代,如果投資人以4000美元購買通用汽車的公司債券,當時的4000美元可以用來買一部新車,到90年代,通用汽車把4000美元的本金還給投資人時,這筆錢只能買到1/4臺的新車。所有投資人都必須考量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巴菲特熱衷于投資那些具有消費者獨占的公司。巴菲特在投資這些企業的同時,通貨膨脹也會讓他的投資價值增長,幫助他變得富有。這就是出色投資家的高明之處。

巴菲特以喜詩糖果(See"s Candy)為例來說明這個現象。1972年,喜詩糖果的盈余約為200萬美元,同時賬面上有800萬美元的凈有形資產,這意味著喜詩的廠房設備及存貨,在扣除費用和稅負之后,有200萬美元屬于凈利。

伯克希爾在1972年付出約3500萬美元買下喜詩公司,相當于8%的稅后回報率,和當年度的政府公債所提供的回報率5.8%相比,喜詩的稅后回報率8%顯然不差。

假設有一家經營情況比喜詩公司較差的鋼鐵廠,年度凈利為200萬美元,凈有形資產1800萬美元(煉鋼鍋爐設備的成本較制造糖果設備的成本要來得高)。兩個不同性質的企業,同樣的都在年度內賺取200萬美元的凈利。但不同的是,喜詩公司以800萬美元的凈有形資產就創造出200萬美元的凈利,相對的,鋼鐵廠卻以1800萬美元的凈有形資產才創造出200萬美元的利潤。

再把通貨膨脹的因素加以考量,假定未來10年,產品價格、銷售數量和利潤會成長1億美元,所以兩家公司的凈利會變成400萬美元。這是很容易實現的,因為消費者的薪水在10年內也會有所增加,只要公司以調漲后的價格,賣出同樣數量的產品就可達到。

若兩家公司都計劃更換生產設備,而生產設備的價格如同產品價格般也上漲1倍,喜詩公司要花費1600萬美元買進新的機器設備來替換原有價值800萬美元的舊設備,而鋼鐵廠則要花費3600萬美元的資金進行機器設備的更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持有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回答當然是喜詩糖果公司,因為鋼鐵廠更新設備要多花2000萬美元,才能創造出喜詩公司所能賺取的利潤。

巴菲特善于選擇那些可以用較小的凈有形資產卻能創造較高獲利的公司,正因具備這樣的優勢,即使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市場上仍允許喜詩公司擁有較高的本益比。通貨膨脹雖然會給許多企業帶來傷害,但是那些具備消費獨占性的公司卻不會受到損害,相反,還能從中受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尉犁县| 辰溪县| 黔南| 甘德县| 多伦县| 甘谷县| 炉霍县| 合川市| 昭平县| 靖宇县| 若羌县| 浦城县| 景泰县| 南华县| 巴林右旗| 海南省| 义乌市| 河西区| 连南| 尤溪县| 昌邑市| 监利县| 黔南| 丹凤县| 江口县| 图们市| 武平县| 岳西县| 中方县| 龙南县| 澄迈县| 东乡县| 土默特右旗| 建湖县| 闻喜县| 莫力| 田林县| 公安县| 九龙城区|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