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利用市場的非理性(2)
- 巴菲特最有價值的8條投資商律
- 陳泰先
- 4914字
- 2014-10-09 17:17:14
格雷厄姆認為,對待價格波動的正確精神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資的試金石。實際上“與市場博弈”就等于與自己博弈,因為每個交易者與其他交易者共同形成了市場。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一個獨立的參與市場投機的一般或典型的投資者都不可能比公眾更加成功。
格雷厄姆認為,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個性穩定的人,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資者具有數學、財務、會計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仍難以從投資行動中獲益。巴菲特將格雷厄姆的精華總結為:“合適的性格與合適的才智相結合,才會產生理性的投資行為。”
巴菲特指出,一個投資者必須既具備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時又必須具備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同在市場中肆虐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絕開來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與市場情緒保持隔絕的努力中,我發現將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的故事牢記在心非常有用。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人》第四版的前言中寫道:“如果你遵從格雷厄姆所倡導的行為與商業原則,你的投資將不會出現拙劣的結果(這是一項遠超過你想象范圍的成就),你的杰出績效將取決于運用在投資的努力與智力,以及在你的投資生涯中股票市場所展現的愚蠢程度。市場的表現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機會的投資者勝率就越大。如果遵循格雷厄姆的話去做,你就能夠從別人的愚蠢行為中獲益,否則你自己也會干出蠢事。”
三、戰勝市場的秘訣:
忽視短期波動,購買未來如果我們有堅定的長期投資期望,那么短期的價格波動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除非它們能夠讓我們有機會以更便宜的價格增持股份。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要想戰勝市場,就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正確態度。
1.忽略股市短期波動而專注于公司長期增長
巴菲特告訴投資者要忽略市場的短期價格波動,專注于公司的長期發展,因為從長期看,市場最終會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因此,在長期投資中投資者一定要忍耐再忍耐:“我們的股權投資使得資本城公司能夠取得35億美元的資金用來并購美國廣播公司ABC。雖然對資本城公司來說,ABC作為其主要下屬子公司的效益在未來幾年內很可能不太理想。但我們對此絲毫不會煩惱,我們會非常耐心地等待。不管你有多么偉大的才華和努力,許多事情還是需要時間才能完成:即使你一個月內能讓九個女人都懷孕,也不可能在這一個月內就讓她們都生出小孩。”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在威斯科財務公司致股東的信中進一步描述了面對市場波動的正確態度:“我們歡迎市場下跌,因為它使我們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價格揀到更多的股票。那些希望在整個一生金融投資中成為不間斷的買家的投資者,都應該對市場波動采取一種相似的態度。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恰恰相反,許多投資者不合邏輯地在股票價格上漲時心情愉快,而在股票下跌時悶悶不樂。令人不解的是,在對食品價格的反應中,他們不會表現出這樣的混亂:他們知道自己是食品的買家,并且歡迎不斷下跌的價格,譴責價格上漲(只有出售食品的商家才會不喜歡價格一路下跌)……完全一樣的邏輯指導著我們對伯克希爾公司投資的考慮。只要我還活著,我們就會年復一年地買進公司或公司的一小部分權益,即股票。考慮到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策略,那么,下跌的公司股票價格將使我們受益,而上漲的價格使我們受損。低價格最常見的起因是悲觀主義,有時是四處彌漫的,有時是一家公司或一個行業所特有的。我們要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開展業務,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悲觀主義,而是因為我們喜歡它造成的低價格。樂觀主義才是理性投資的大敵。”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3年年報中再次提醒投資者,股票價格絕對不可能無限期超出公司本身的價值:“還有什么比參與一場牛市更令人振奮的,在牛市中,公司股東得到的回報變得與公司本身緩慢增長的業績完全脫節。然而,不幸的是,股票價格絕對不可能無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價值。實際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頻繁地買進賣出以及他們承擔的投資管理成本,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總體的投資回報必定低于他們所擁有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如果美國公司總體上實現約12%的年凈資產收益,那么投資者最終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數學定律黯淡無光,但卻不能廢除它們。”
2.以長期所有者合伙人自居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要把自己作為長期投資公司的所有者合伙人,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6年股東手冊中,希望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將自己看作公司的長期所有者合伙人,這也正是他長期投資于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GEICO等公司股票10多年至30年的基本態度,這種長期所有者合伙人的態度是投資者長期內戰勝市場的基本前提。
巴菲特說:“盡管我們的企業體制形式是股份公司(corporate),但我們的態度卻是合伙人企業(partnership)。查理·芒格和我將我們的所有股東都看做是所有者合伙人,并將我們自身看做是經營合伙人。不管怎樣,由于我們的持股規模,我們還是有控制權的合伙人。我們并不把公司當成一個我們自己的資產的最主要持有者,而是將公司看成是一個為股東們賺錢的渠道,使我們的股東通過它而擁有資產。查理和我都希望你不要僅僅認為自己不過是擁有一紙價格每天都在變動的股票憑證而已,那樣的話,一旦某種經濟事件或政治事件使你緊張不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就會成為你拋售的候選對象之一。相反,我們希望你將自己想象成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對這家企業的股票你愿意無限期地持有,就像你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合伙擁有一個農場或一套公寓那樣。”
數據表明,大多數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確實信奉這種長期合伙的理念。即使巴菲特擁有的股票數量不在計算范圍之內,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年換手率也僅是其他美國大型上市公司換手率的一個零頭而已。實際上,伯克希爾的股東對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投資行為,與伯克希爾公司本身對其所投資公司的行為極為相像。伯克希爾公司作為可口可樂公司和吉列公司股票的持有者,把自己當成這兩家完全卓越公司的非經營性合伙人。巴菲特用這兩家公司的長期發展來衡量他的投資成就,而不是其在股票市場上每個月的股價漲幅。事實上,即使這兩家公司未來幾年之內這些公司的股票在市場上根本沒有交易,根本沒有報價,巴菲特也毫不在意。“如果我們有堅定的長期投資期望,那么短期的價格波動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除非它們能夠讓我們有機會以更便宜的價格增持股份。”
作為長期投資的所有者合伙人,其投資業績主要來自于公司內在價值的增長以及市場認識到這些內在價值后對股價的修正。但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內在價值的增長。1989年,在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的股票大漲后,巴菲特卻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作為所有者合伙人卻只能依靠所投資公司的內在價值增長:“我們將繼續持有我們的大多數主要股票,無論相對公司內在價值而言它們的市場定價過高還是過低。這種‘至死也不分開’的態度,再加上這些股票的價格已經達到高位,將意味著不能預期它們在將來能夠還像過去那樣快速推動伯克希爾公司的價值增加。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我們的業績受益于雙重力量的支持:(1)我們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內在價值有出乎意料的增加;(2)在市場適當地‘修正’這些公司的股價時,相對與其他表現平平的公司而提高對他們的估值,從而給了我們額外的獎賞。我們將繼續受益于這些公司的價值增長,我們對他們的未來增長充滿信心。但我們的‘市場修正’獎賞已經兌現,這意味著我們今后不得不僅依靠另外一種支持,即單純依靠公司的價值增長。”
3.投資股票,其實就是“購買未來”
對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過去的輝煌事跡和今日的妥善經營雖是好事,但它們都已反映在今日的股價上了。因此,對于投資人而言,能否為我們賺錢的,是未來的成績。巴菲特也曾說過,真正決定投資成敗的,是公司未來的表現。
試想,如果投資成敗是決定于過去和今日,那任何人都能投資致富,根本也不需要很強的分析能力,因為過去和今日的業績都是公開消息,人人都知道的。就因為投資成績是由未來而定,所以巴菲特認為,行業的性質比管理人素質更重要。畢竟,人心莫測,管理人可以“變質”,但整體行業情形一般不會那么容易變相。
每一個經濟體系里的各種行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競爭情形。有些行業很容易進入,因此競爭異常激烈。另一些行業則因消費者注重品牌等因素,而使得有關整個行業年年獲利良好。
巴菲特說,一些行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比如超級市場就是一個例子,而另一些則沒有這么激烈的競爭。我們身為消費者也可以親眼看到,超級市場價格競爭激烈,管理人必須時常關注對手的削價情形,以做出對策。比如世界最大的百貨連鎖公司沃爾瑪的創辦人華頓先生在世時就是天天都到主要對手的好幾家分店去參觀。據他說,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為什么還有人會來這里購物?歷史上有很多零售連鎖店,開始時賺大錢而快速發展,但最終還是漸漸退步,直到倒閉。
巴菲特說,他敢叫最呆板的表弟去管理類似可口可樂的公司,十年過后,公司還是好好的。但如果叫這位表弟去管理超級市場,等于是讓企業快速自殺。巴菲特也曾說過,我們選購公司的時候,應該選那些即使是傻瓜也能夠管理的公司,因為,“遲早某個傻瓜準會爬上去主管這家公司的。”
四、利用市場情緒,把握投資機遇
事實上,聰明的投資人不但不會預測市場走勢,而且還會利用這種市場的無知和情緒化而得益。
——沃倫·巴菲特
在今日的投資世界里,如果你能夠像巴菲特那樣找到二十多家常年“現金”回報率超過20%的公司,如果股市是像我們這樣聰明理智的話,不管我們是不是巴菲特,我們手上的這些公司股票的回報率,也就等于這些公司的長遠“現金”投資回報率。
但事實并不如此。市場是會鬧情緒的。每一支股票的價格,都會因市場的情緒而波動。這個波動并不是跟著公司的企業現金獲利潛能而上下浮動的。就是這一點,使我們能夠把自己選中的優秀公司的長遠回報率當成一個“底線”——投資回報率的最低限度,然后利用市場的情緒,來取得更高的回報率。比如,巴菲特一直認為歷史上最優秀的品牌公司可口可樂在1919年上市時每股40美元,如果你在當時買入而持有到今天,經過多次配股和配息后,平均每年回報率是20%。這是可口可樂長遠上的“平均”股價增值率而已。如果你學巴菲特那樣,喜歡以“實值”來看待公司的話,那么你就會專門等到市場情緒低落時才大筆買入你心目中的優秀公司的股票。在可口可樂的例子上,巴菲特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都大量購入可口可樂的股份,持有到今日,分別是9~11年,平均每年賺取超過26%的股價騰升獲利。
巴菲特也曾多次強調,他買入一只個股之后,完全不擔心這支個股有沒有人在買賣。即使買入股票之后,市場關閉長達10年不能買賣這支股票,他也不會憂心。他始終都信奉恩師格拉厄姆的名言:“就短期而言,股市是個情緒化的投票機器,但就長期而言,它卻是個準確無比的天平。”對巴菲特來說,股市是反應宇宙間所有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指標。就像天氣那樣,準確無誤的預測是不可能的,最好就是做好準備,任何情況都能應付自如。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馬基爾評論說,很多股民買股時,價格雖高了,但卻還買下,因為大家心里在想,雖然自己很傻,會以這個價格買入,但買了不久后,就會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價格跟著他們買去,所以今天高價買入并不算傻。馬基爾稱之為“更傻的人的原理”。
事實上,人類史上從未有過在股市里賺錢的技術分析師,巴菲特也絕對不是像技術分析師那樣,靠觀看圖表來預測市場走勢的。巴菲特更不是像國際知名的狙擊大師索羅斯那樣,以猜測和嘗試影響國際市場參與者情緒而賺錢。要知道即使是索羅斯近年來也是虧損連連。
許多投資者很不喜歡擁有那些股價已經下跌很久的股票,卻對那些一路上漲的股票非常著迷,但結果卻往往是高價買進低價賣出。而巴菲特的實戰經歷卻總表現出另辟蹊徑的勇氣。
巴菲特就是這樣一個理性的獨辟徑者,他極善于把握投資機遇。他看好的投資往往會令其他投資者深感疑惑。但結果卻總是證明巴菲特獨具慧眼、另辟新徑的投資策略是有道理的。他的價值取向就在于他與眾不同的投資思維模式,加上理性看待市場。
巴菲特看好大眾傳播和出版事業的前景,他認為報紙和電視臺是很容易了解的行業。他曾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和《水牛城新聞報》20年以上,但他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是對美國最大報紙發行企業加內公司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