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記憶的三個步驟
- 智慧記憶術(現代人智慧全書)
- 林可行等主編
- 2365字
- 2014-10-08 10:45:26
記憶是個三R歷程:
登錄(registration)——你獲得了訊息;
保留(retention)——你將訊息歸檔;
提取(retrieval)——后來你能夠在腦中發現這資訊,或者當你再遇見這訊息時,會有熟悉的感覺。
12.登錄階段
如果一開始你就沒有獲得訊息,那么你當然也就不可能忘記它。我們所談論的是負荷過重的現象,或者是任何阻礙、混淆訊息傳人的情況。當電視開著,房間里有許多對話同時進行著,廚房里的茶壺聲鳴響著,電話鈴聲碰巧也響起,你的頭痛了起來,偏偏狗又在門外叫個不停,這時候想要登錄些什么訊息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當然如果那個訊息相當重要,譬如那個電話是通知你得了五百萬元,這情況可就另當別論了。此外,有些人的確能在這樣的環境里適應得很好,他們能讓互相沖突的雜音彼此抵銷,然后融合為更和緩的背景噪音,就像是潺潺水流一般。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他們會到外頭去尋找擁擠的餐館或是公共汽車站,并且把這些地方視為是讀書的好地方。
13.保留階段
保留是一種“潛在的回憶”(potential recall)。你已經注意到外界的一些訊息,這些訊息也完成了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旅程,并且和其他成千上萬的記憶單位聯結在一起。你已經將它們歸檔于心智的檔案柜里,把書本排放在心智圖書館的書架上……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如何地安排這些記憶訊息。現在,有趣的事就要開始了。
14.提取階段
重新提取訊息的途徑有二種:回憶(recall)與再認(recognition)。在回憶的情況里,記憶回到了你的意識中,這過程可能是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例如一個朋友的臉孔、一首歌的旋律或是某個代數公式,出現在你意識的舞臺中心,供你隨心所欲地使用。它們可能經由你的召喚而出現,或者只是不期然地浮現,無論如何它就是在那里。
在再認的情況里,你并不需要嘗試,甚至也不需要能夠召喚那些記憶,只是當你再一次和你曾經記憶的訊息相遇時——數年前到過的地方、上個星期背的一個單子……,你知道自己正再一次地體驗它,也就是你認出了它。
如果你曾經當過店員,一定遇過這樣一種顧客,他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看到那樣東西才恍然大悟。
“為什么”,你嘟噥著,“他就是沒辦法描述那樣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當我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了。”
有些時候,再認似乎是較鮮明回憶的一種微弱代替品,但是大多數的記憶卻都是屬于再認。這倒是挺幸運的,因為我們所能再認的東西要比我們所能夠回憶的東西多。
你可能見過記憶專家們所喜歡用的那些奇怪字串:Pizza,aardvark,espadrilles等等。大多數的人在被要求重新背出這些字串時,表現可能不會很好,但如果要他們在另一張紙上指認出這些字串來,那可就容易多了;所以你可以選擇把回憶測驗的“失敗”視為個人特質的缺陷,也可以把再認的成功視為一大收獲。大多數人憂煩的遺忘事件是關于“回憶”的失敗,而不是再認失敗。
何者持續得較長久?
這里有個矛盾:若真如大多數科學家所言,在長期記憶里我們從來不會遺忘任何事情,那么我們如何能夠談論記憶時間的長短呢?有些關于學習效果的研究指出,記憶是可能消褪的。
根據這些研究哥可以比指出,再認能力通常較回憶能力持續得更久。在某項研究中,學生們在修完代數學一年后接受測驗,結果顯示他們忘掉了三分之二的公式。另一個研究指出,半數的心理學、動物學以及生物化學知識會在一年后被忘掉,不過再認的測驗表現會好些。另外有個比較不同的實驗結果指出,在長達五年的時段內,學生們并不會完全遺忘掉他們在基礎心理學課程中所學的東西,當然再認情形仍比回憶情形要來得好。
然而,難道這些研究就意味著我們會從長期記憶中損失或漏掉什么嗎?那倒未必。學生們在期末測驗中的表現,只不過是來自那些考前才塞入短期記憶中的知識罷了。那些在五年后還記得的東西,才真正屬于長期記憶。如果我們把記憶視為一個大圖書館,我們可以把這些陳年的訊息想像為被束諸高閣的舊書。它們并未遺失,只是得多花點力氣才能找得到。此外,許許多多的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重新學習多年前學過的東西時,我們所花的力氣要比第一次學習時少掉許多。
15.學習的理由
有些人可能會嘀咕著,“如果我沒有真正記住學校里那些無聊的東西,有什么好煩惱的?”如果我們把記憶的定義擴展為“保留學習經驗”或是“教育”,那么你有三個學習的好理由。
首先,你得知道某些事情才有能力去學習另外的事情。所有的學習都可歸結于新知與既知間的比較。一個嬰孩發覺腳趾頭和手指很像,但除了……之外;一個成人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好比以光速騎著腳踏車一般,除了……之外。
當我們嘗試學習新東西時,我們的學習乃是基于既存的基模(schelmta)。當新知和記憶中的東西相沖突時,扭曲的現象便發生了……換句話說,當既有的記憶結構愈多時,我們可以用來與新訊息相比對的舊知識就愈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新訊息因為與舊訊息比對不符,而遭到棄置或扭曲的情形便可大為減少。
第二個理由是,重新學習你所學過的東西時,你所耗費的時間可減少許多。有位醫師在他的兒子十八個月到三十六個月大時,每天都念幾篇古希臘文給他聽。后來當這個小孩八歲大時,他開始背誦古希臘文,結果在背誦多年前聽父親念過的文章時,他所需要的時間僅僅是背誦新文章時的70%。
一旦學過了某件事,想要重新激發這訊息,要比學習完全新的事物來得容易。在面對這世界的種種挑戰下,難道你真想一切都從胡亂涂鴉開始嗎?更何況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知識已不再只是呆板地知道一些東西,而是意味著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知道如何找到自己所想要的訊息。
最后一個學習的理由是,你所經驗的每件事,都將透過某種方式來塑造你對這個世界的觀點。當你在轉瞬間的經驗中掌握到秩序與意義,你便開始了對生命秩序與意義的思考。秩序是人類理性運作的要素,而意義則是人類精神功能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