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
- 丁俊華
- 5464字
- 2022-05-30 10:54:01
二 國內外研究成果述評
(一)國外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綜述
關于合作社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各種合作經濟思想創立之時。但合作社理論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是在進入20世紀以后。20世紀20~30年代,農業危機在美國爆發并迅速波及全球。為應對此次危機,絕大多數西方國家政府都采取了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舉措。在這種背景下,合作社進入了西方經濟學研究的視野,并日益成為一項重要研究內容。與此同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開展了全國范圍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因而,合作社理論研究也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1.20世紀早期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20世紀早期,在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方面,最具影響力的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學派和市場競爭標尺學派,代表人分別為Aaron Sapiro和Edwin G.Nourse。Aaron Sapiro指出,為應對農業危機,農場主合作社應成為銷售某一產品的合法壟斷組織,以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與Aaron Sapiro不同,Edwin G.Nourse反對農產品市場壟斷,主張按區域組建農業合作社,并參與市場競爭,以起到競爭標尺的作用,從而助推全社會生產效率普遍提高。因此,政府應對農業合作社發展給予政策支持。[1]
盡管這兩個學派對合作社組織形式的認識有所不同,但在合作社能夠幫助農民提高市場地位、增加收入上的認識卻是一致的。他們的思想在美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對美國相關法案的頒布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20世紀40年代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農業合作社被納入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與此同時,正式的合作社經濟模型也被建立起來。這個時期,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分析方法和邊際分析方法被廣泛用于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并得出如下結論:農業合作社可以幫助農民節約生產成本,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但是,關于農業合作社本質的認識一直未達成共識,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第一種觀點認為,農業合作社是農場的延伸,即垂直一體化模式;第二種觀點認為,農業合作社是一個獨立的企業;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農業合作社是農場主以集體或聯合行動,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聯盟。
垂直一體化模式的創始人,主要有Emelianoff、Phillips等。Emelianoff(1942)建立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合作社理論框架,研究重點是成員與合作社的關系。該理論認為,農業合作社是獨立的農場主為了從縱向協調中獲益的一種聯合行動,它堅持按成本交易,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同。因此,合作社不是企業。根據Emelianoff的研究,Phillips(1953)構建了一個垂直一體化的產出和價格決策模型,但被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存在缺陷。
把農業合作社視為企業的觀點是由Enke(1945)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只要能夠使農業合作社中的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達到最大化,那么合作社社員和社區的福利便能實現最優。遵循以上思路,Helmberger和Hoos(1962)對營銷合作社的行為進行了解釋。這種思路成為20世紀60~70年代北美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的主流思想,但它沒有解決均衡問題。
3.20世紀60~70年代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后,產權理論開始被用于農業合作社研究。Condon(1987)率先以產權理論為工具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用以證明財產權利與合作社組織二者之間的關系。Cook等(1995)應用產權理論,在對農業合作社的產權進行分析之后,得出以下結論:合作社產權關系模糊,存在制度缺陷。隨后,學界就合作社制度創新問題進行了探討,如Harris等(1996)提出,可以采取封閉的社員資格加上銷售協議來解決搭便車問題,通過允許轉讓合作社股份來提高投資激勵、改善資產組合。20世紀70年代,Taylor(1971)用企業理論解釋了合作社的稅收問題;沃德提出了“合作社的制度陷阱”理論;文克(1970)在引入一般均衡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破解了“制度陷阱”;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之上,Jansson和Hellmark構建了農業合作社的生命周期模型。[2]
4.20世紀80年代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博弈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等新興理論,開始被用來進行農業合作社研究。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視角下的農業合作社研究中,社員資格被假定為同質性的,對社員資格的異質性問題并未進行深入分析。因此,這一時期,博弈論被廣泛用于分析社員資格異質條件下合作社內部的決策過程。Staatz(1983)首先運用俱樂部理論和博弈論,把合作社作為一種“聯盟”進行了研究;Sexton(1984)擴展了Staatz的研究框架,運用博弈論方法進一步研究了農業合作社,認為農業合作社是一種彼此互相獨立的農場主為實現縱向一體化功能,而進行橫向聯系的“聯盟”。LeVay等(1983)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分析了農業合作社組建的主要動因,認為只有交易費用降低時,農業合作社才會出現。
5.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有了顯著進展。
(1)把農業合作社作為企業觀點的延伸
Sexton(1990)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發展了農業銷售合作社的空間競爭模型。他通過比較分析認為,在相同條件下按照凈平均收益產品定價的農業合作社比按照邊際凈收益產品定價的農業合作社競爭力更強。Feinerman和Falkovitz(1991)認為,價格和稅收等外部因素對合作社規模有很大影響,如果合作社不積極應對外部環境改變,則其持續發展就難以保證。Choi和Feinerman(1993)經過調查,拓展了Feinerman和Falkovitz(1991)對以色列莫夏夫模型所做的分析,盡管該模型討論的是莫夏夫模式,但也可運用于一些生產合作社的研究中。Alback和Schultz(1998)構建了一個庫諾特雙寡頭條件下合作社與股份公司之間的競爭模型,認為在市場競爭中,合作社會取得最終勝利。
(2)把農業合作社作為一種聯盟觀點的延伸
Zusman和Rausser(1994)提出了一個群體選擇方面的均衡組織模型,用以解釋在合作社中,群體行為是怎樣影響組織效率的。Fulton和Vercammen(1995)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為工具,構建了一個用于研究供應合作社的非均衡價格模型,并指出了利用非均衡定價計劃所具備的條件。Vercammen、Fulton和Hyde(1996)用標準新古典經濟理論,建立了營銷合作社中的非線性定價模型,拓展了以非均衡定價方案來對經濟失效問題進行改進的思路。Hendrikse(1998)構建了一個在組織形式選擇上投資決策的博弈理論模型,指出在條件具備時公司與合作社可共存。Bourgeon和Chambers(1999)構建了一個合作社定價的兩階段博弈理論模型,發展了Vercammen、Fulton和Hyde(1996)的模型,解釋了在信息不完全情況下,異質性成員如何用定價方案對效率產生影響。Karantininis和Zago(2001)建立了一個博弈論模型,用于研究內生成員關系和成員與合作社行為異質性的影響。
(3)把農業合作社視為一組契約關系聯結觀點的延伸
Hendrikse和Veerman(2001)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即農業營銷合作社采用什么樣的治理結構,才能使其成員獲取最多的投資受益。Hendrikse和Bijman(2002)通過研究所有權結構對投資所產生的影響,充實了Hendrikse和Veerman(2001)的研究。[3]
綜上所述,以20世紀60年代為節點,可將國外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前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分析工具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觀點。一種以Emelianoff和Phillips為代表,認為農業合作社是農場的延伸,是獨立農場主的不完全聯合;另一種以Enke、Helmberger和Hoos為代表,認為農業合作社是一種企業,其決策主要由經理人員來完成。這個時期只注重純理論模型的比較研究,忽視了最關鍵的制度要素。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后注重合作社內部制度分析。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很多學者把研究重點投向了合作社治理結構問題。交易成本理論、代理理論和博弈理論等被用作分析工具,大大深化了以前的研究。隨著成員異質性問題日益凸顯,“契約”理論和“聯盟”理論的研究近年來有較大進展,成為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的新趨勢。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日益被運用到合作社組織問題研究之中,成員利益的異質性、決策方式設計、投資動機等成為學者當前關注的熱點問題。
(二)國內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綜述
我國國內對農業合作社理論所進行的研究,整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前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前,尤其是20世紀20~30年代,國內知識分子開展了大量以介紹、傳播國外合作思想為主的研究工作。代表人物有朱進之、薛仙舟、梁漱溟等。朱進之(1919)主張對平民進行合作經濟教育,并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薛仙舟(1927)認為合作化是實現民生主義的必由之路;梁漱溟(1922)主張走合作道路進行鄉村建設,并提出了系統的鄉村建設理論。[4]這個時期進行合作經濟研究的知識分子提出了很多獨到見解,但多數都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或者雖形成了理論體系,但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并未得到充分驗證。
2.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從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階段,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指導下,國內形成了一套以毛澤東合作經濟思想為核心的、比較系統的合作經濟理論。這套理論主張從互助組向人民公社過渡,不斷實行所有制升級,逐步提高公有制水平。但實踐證明,這套理論帶有極大的空想成分,以其為指導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制度,違背了生產關系應遵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給農業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
3.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的農業合作經濟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由于此時商品經濟尚未普遍發展起來,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也剛剛起步,因此這時的合作經濟研究以回顧我國合作經濟發展歷史、探討合作經濟組織的必要性、介紹國外合作經濟理論為主。這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尹樹生的《合作經濟概論》(1983),周萬鈞的《合作經濟概論》(1986),張紹俊的《馬克思主義合作制思想發展史》(1989)等。
4.20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末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各方面改革的推進和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村大量出現,此時人們對農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達成共識,研究的焦點集中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發展思路方面。這一時期的合作經濟研究,多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包括合作經濟發展史、合作思想史,重在探討合作原則、制度特征、產權結構、運行特征等。代表著作有楊堅白的《合作經濟學概論》(1990),張曉山、苑鵬的《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1991),俞家寶的《農村合作經濟學》(1994),洪遠鵬的《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1996),唐宗焜、何光的《中國合作經濟概觀》(1998),蔣玉珉的《合作經濟思想史論》(1999)等。
5.21世紀以來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進入21世紀后,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后,農村合作經濟研究出現了一個“井噴”時期,相關論著持續激增,研究論文更是不計其數,農業合作社成為學生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研究重點也從基礎理論研究轉向實證研究,并且研究對象多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著作頗豐。代表著作有黃祖輝、蔣文華的《農業與農村發展的制度透視——理論評述與應用分析》(2002),孫亞范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2006),韓俊的《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2007),張曉山、苑鵬的《合作經濟理論與中國農業合作社的實踐》(2009),胡卓紅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實證研究》(2009),郭紅東的《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2011)等。
(三)國內外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述評
1.國內外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比較
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國內和國外在合作社理論研究方面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
共同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都高度重視農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合作社是幫助農民改善弱勢地位、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二是都主張政府對農業合作社發展予以支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差異也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研究方式不同,國內主要以制度分析為主,而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研究則以建立經濟學模型、進行數量分析為主。二是研究水平上存在差異。從整體來看,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一直領先于國內,這主要是因為農業合作社首先在發達國家出現,并且歷經170年左右的發展,已相當成熟。而國內農業合作社起步較晚,加之在20世紀50年代又遭受重創,因此相應的理論研究也較為滯后。
2.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國內研究現狀來看,合作社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獻雖然日益劇增,尤其是近些年,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部分文獻以介紹國外發展經驗為主,對國內與國外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和國情差異考慮較少,忽視了外來模式的適用性;而且此類文獻中介紹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發展經驗的占絕大多數,對與我國國情相近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卻甚少涉及。部分文獻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研究對象,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導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研究卻少之又少。部分文獻主張大力推廣某一種合作社發展模式(如農民專業合作社),忽視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發展合作社的原則。部分文獻認為,以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業生產性合作社的終結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農業合作社理論已經過時,生產合作社因解決不了激勵問題必然以失敗告終,因此主張拋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農業合作社理論,轉以西方農業合作社理論為指導,大力發展流通領域的農業合作社。而事實是,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的農業合作社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于在這些國家,農業合作社普遍被作為國家向工業提供積累的征集站;對農業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對農業合作社的管理存在過多的干預,官僚化傾向嚴重。因此,筆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農業合作社實踐的失敗,不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的失敗。換言之,正是因為這些國家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發展合作社的自愿、不能剝奪農民等原則,才導致其失敗。
因此,筆者認為,研究我國農業合作社問題,應堅持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社理論的指導地位。在此基礎上,大膽學習、借鑒國外發展農業合作社的經驗教訓。唯有如此,才能對我國農業合作社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可以系統地提出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目標模式和主要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