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
- 丁俊華
- 2994字
- 2022-05-30 10:54:01
第一章 導論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中國是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從整體來看,現階段我國仍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農業生產方式以傳統、小規模分散生產為主;耕作方式以手工畜力和傳統經驗耕作為主;生產組織形式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這種小規模的分散經營不利于現代機械化作業和高新技術的利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此外,從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來看,一方面,農民被卷進了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買難”、“賣更難”,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對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單打獨斗的農民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小農業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加劇,個體小農無法抵御巨大的市場風險和生產風險。因此,如何實現規模經營、破解“小農業與大市場”的矛盾,成為當前農村經濟改革中亟須解決的問題??v觀世界農業發展歷史,凡是已經或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推廣農業合作社,并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了農業產業化,實現了“小農業與大市場”的對接。因此,筆者認為,走合作化道路,是中國農民真正有能力應對生產、技術、市場等多種風險的有效途徑,是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合作經濟已成為和公有經濟、私有經濟鼎足而立的世界三大經濟類型之一。從行業分布來看,合作社幾乎涉及所有領域;但從合作社分布范圍和發揮作用來看,以農業領域的合作社分布最為廣泛,所起的作用也最明顯。農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產物。從全世界來看,農業都是弱質產業,農民在市場競爭中都處于弱勢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業除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外,還面臨很大的自然風險,如自然災害等;另一方面,基于農業自身特點,各個國家的農業生產大都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而家庭分散經營雖有利于調動農戶生產的積極性,但也存在諸多缺點,如規模小,不利于現代農業機械和高新技術的利用,抗風險能力差,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等。因此,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改變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保護自身權益,處于分散狀態的農戶往往選擇聯合起來組成農業合作社,以組織的形式整體進入市場,從而實現改善自身處境的目的。此外,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合作社還具有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民主建設等社會、政治方面的功能。也正因為如此,農業合作社在各個國家都備受重視。
中國是國際合作社聯盟的最大成員國。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實施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但由于受“左”傾錯誤思想影響,當時的合作化運動偏離了合作社基本原則,演變成了農業集體化運動,并最終建立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結果,不僅沒有實現合作化運動的初衷,還帶來了嚴重后果,給農業生產力造成很大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遍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也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農業合作社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合作社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整體看來,我國的農業合作社與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合作社這種制度的優越性還遠遠未被開發出來。因此,如何發揮合作社這種制度資源的優勢,并使其在農村生根發芽,成為當下農村事業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書旨在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指導下,研究和探討現階段我國發展農業合作社的必要性、緊迫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分析,揭示制約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因素,在借鑒國外農業合作社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目標模式,并給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二)研究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這不僅為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說明了合作經濟將在今后社會主義農村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農業合作社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有利于繁榮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稱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理論經濟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個別領域,卻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重視科技和應用研究,輕視理論經濟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研究的傾向。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興旺發達,少不了先進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及其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為各類具體經濟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合作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對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于繁榮和發展我國理論經濟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有利于反思農業合作化運動歷史,正確指導我國新時期的農業合作社實踐
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認為,在大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國家,農業工人合作社是從舊的生產方式向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過渡的基本形式;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農民合作社不僅是向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變革形式,而且是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基本形式。發展農業合作社要堅持自愿、國家示范和提供社會幫助原則;不能強迫農民入社,更不能剝奪農民;農業合作社的形式不能簡單化一,而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
我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在發展初期還比較好地堅持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倡導的自愿原則,然而由于隨后采取了極端冒進的態度,在短時間內便實現了高級合作化,爾后又迅速在全國創立了人民公社。自愿原則被拋棄,農民被強行加入了人民公社,退社自由也被剝奪;農民的個人所有權被否定,在經濟上、政治上都成了人民公社的附庸。在之后長達20多年的時間內,農業生產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由于合作化運動最初是以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為指導的,因此,它的失敗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產生了懷疑。而事實正是在合作化運動后期,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倡導的自愿、不能剝奪農民等原則,才導致其失敗。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避免重蹈過去的覆轍,要聽取廣大農民的呼聲,遵循自愿原則,并為農業合作社發展提供幫助。所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社理論,對于反思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教訓,從而指導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農村合作經濟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于澄清對合作社的錯誤認識
受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合作化運動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對合作社存在誤解,把合作社與集體經濟相提并論,以至于經歷過那場運動的人們,至今仍“談合色變”。實際上,我國在合作化名義下所建立的人民公社與合作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前者是行政化的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后者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因此,為了促進新型農業合作社快速發展,使合作社這種制度資源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揮應有作用,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從而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必要首先在理論上澄清認識,還合作社以本來面目。因此,對農業合作社問題進行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