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生態保護

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4年,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了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和修復。

出臺實施《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指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確定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制定實施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2010年,國務院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國家的部署,結合山西實際,經幾年努力,2014年3月17日省政府印發了《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兑巹潯穼⑷?5.67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區域,并賦予其不同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及目標、開發指引,并制定了區域政策和規劃職責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重點開發區域,主要包括太原都市圈中的重點開發區域、三大城鎮群(晉北、晉南、晉東南)中的重點開發區域,占省域面積的20.15%,涉及39個縣(市、區)。太原都市圈重點開發區域包含太原市杏花嶺區、小店區、迎澤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晉中市榆次區、介休市、平遙縣,忻州市忻府區,呂梁市孝義市、汾陽市、文水縣、交城縣17個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呂梁市離石區,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4個省級重點開發區域。晉北、晉南、晉東南三大城鎮群重點開發區域包含大同市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大同縣,朔州市朔城區,運城市鹽湖區、聞喜縣、河津市、永濟市,臨汾市堯都區、侯馬市、襄汾縣,長治市城區、郊區、潞城市、長治縣,晉城市城區18個省級重點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撐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提升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區,引領科技創新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示范區,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包括汾河平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壽(陽)—昔(陽)—平(定)農產品主產區、漳河—沁河河谷盆地,占省域面積的28.65%,涉及34個縣(市、區)。限制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汾河平原為國家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主產區,國家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主產區,全省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域和優質、高效、高產的農業綜合發展區域;桑干河河谷盆地為全省節水旱作農業重點實施區域,以肉、乳產品為主的畜牧業重點發展區域;滹沱河河谷盆地為全省優質玉米、雜糧生產重點區域;壽(陽)—昔(陽)—平(定)農產品主產區為國家旱作節水多種經營農業示范區域;漳河—沁河河谷盆地為優質玉米、雜糧和特色農林產品的主要生產區域。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國家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和省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域,涵蓋水土保持型、水源涵養型、防風固沙型和生物多樣型四種類型,占省域面積的50%以上,涉及46個縣(18個國家級縣和28個省級縣)。18個國家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縣,地處國家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包括忻州市的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臨汾市的吉縣、鄉寧縣、蒲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呂梁市的中陽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總面積2.9萬平方公里。28個縣省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縣,包括太原市的婁煩縣,大同市的靈丘縣、左云縣,陽泉市的盂縣,長治市的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沁源縣,晉城市的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朔州市的平魯區、右玉縣,晉中市的左權縣、和順縣、靈石縣、榆社縣,運城市的平陸縣、垣曲縣,忻州市的五臺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臨汾市的古縣、安澤縣,呂梁市的嵐縣、方山縣、交口縣,面積5.1萬平方公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包括各級自然保護區、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重要濕地(濕地公園)、重要水源地等,有國家級的禁止開發區域42處、省級禁止開發區域956處??鄢嗷ブ丿B的面積,全省各類禁止開發區域實際面積2.22萬平方公里,占省域面積的14.2%。《規劃》的出臺實施,不僅對于推進全省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而且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出臺實施《關于進一步推進全省林業生態建設提質增效再上新臺階的意見》。該《意見》于2014年2月20日由省政府印發,從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工作、政策支持、保障措施五個方面,對進一步推進全省林業生態建設提質增效作出部署。目標任務是:以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為重點,科學實施“兩山”造林、“兩網”綠化、“兩林”富民、“兩區”增綠、“雙百”精品、“雙保”管護等省級林業六大工程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每年完成營造林4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3億立方米,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5億立方米;每年發展經濟林100萬畝以上,到2015年全省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800萬畝,實現農村常住人口人均1畝經濟林的目標;林業生產總值2015年達到500億元,力爭到2020年再翻一番,達到1000億元;實現森林面積、森林蓄積、農民林業收入“三增”目標,使全省林業生態建設步入全國先進行列,基本達到生態良好標準。其中,“兩山”造林、“兩網”綠化、“兩林”富民、“兩區”增綠、“雙百”精品、“雙?!惫茏o等省級林業六大工程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是“十二五”以來持續推進的林業工程,具體指: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山”造林工程、綠色路網和綠色水網“兩網”綠化工程、干果經濟林和速生豐產林“兩林”富民工程、大城市郊區和礦區“兩區”增綠工程、新造喬木林100萬畝和改造灌木林100萬畝的“雙百”示范工程、天然林保護和森林資源綜合保護“雙?!惫茏o工程。《意見》總結近年來全省造林綠化的成功經驗,明確提出了“造林綠化的領導力度只加大不減小,資金支持只增加不減少,目標考核只加強不減弱”的“三加三不減”的要求和舉措。2014年,全省營造林462萬畝(人工造林完成345萬畝,封山育林完成108萬畝),完成占年度任務的102.7%。其中,“兩山”造林工程完成270.9萬畝,“兩網”綠化工程完成21.9萬畝,“兩林”富民工程完成99.3萬畝,“兩區”增綠工程完成34.65萬畝,“雙百”精品工程完成34.8萬畝。

啟動實施晉祠泉復流工程。晉祠泉是山西省19個巖溶大泉之一,泉域分布于太原西山一帶,于1994年4月30日斷流。通過多年來汾河河道滲漏補給、水源置換和關井壓采、煤炭資源整合壓采減少礦坑排水等一系列措施。2013年,太原市出臺了《晉祠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晉祠泉水水位近距離泉口由2004年的27.76米上升至2014年的9.03米,為晉祠泉復流創造了一定的基礎條件。2014年1月,省長李小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啟動晉祠泉復流工程,讓千古名泉早日重現昔日風采”的任務。4月27日至28日,《晉祠泉復流工程實施方案》經國內知名水利專家組評審并通過審查。5月16日,省政府第43次常務會議通過該《實施方案》。按照《實施方案》,晉祠泉復流工程修復的原則是“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綜合治理”,未來3年至5年時間,在泉域范圍進一步實施關井壓采和煤礦禁采限采措施,建設汾河及其支流的補源工程,加大對晉祠泉域的滲漏補給量,同時加強晉祠泉域生態環境的修復與治理,增加泉域內植被覆蓋面積,促進降水入滲,實現泉水復流。

繼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山西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而嚴重的水土流失又是造成山西生態環境脆弱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山西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持續不斷推進。2014年,全省繼續推進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項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等5個國家重點水土保持項目,繼續實施壩灘聯合整治工程、溝壩地治理項目、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等3個省重點水土保持項目。這些項目實施地域,涵蓋全省大部分山區縣。全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6.8萬畝,為計劃任務的115.6%。至2014年末,全省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7萬平方公里,累計治理度達到52.5%。

繼續開展和深化區域生態建設活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示范區等建設,是推進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2014年,全省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示范區等建設進一步推進。一是推進森林公園建設。全年新增建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5處省級森林公園、1處縣級森林公園,新增森林公園面積2.68萬公頃。其中,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晉城陵川縣棋子國家森林公園,15處省級森林公園是金牛(古交市)、長城山(大同縣、新榮區、陽高縣交界)、大泉山(陽高縣)、石馬寺(昔陽縣)、鹿泉山(壽陽縣)、寶峰湖(襄垣縣)、盧醫山(潞城市)、白楊坡(平順縣)、靈通山(沁源縣)、華陽山(澤州縣)、陽光(陽城縣)、紅葉嶺(安澤縣)、九龍山(運城市鹽湖區)、梅洞溝(方山縣)、金沙灘(懷仁縣、應縣、山陰縣交界)等森林公園。至此,全省累計建設國家、省、縣三級森林公園127處,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19處、省級森林公園51處、縣級森林公園57處,總面積達56.77萬公頃(851.55萬畝),占全省面積的3.64%。二是推進濕地公園建設。全年新增國家級濕地公園6處,分別是渾源縣神溪濕地公園、沁源縣沁河源濕地公園、長子縣精衛湖濕地公園、稷山縣汾河濕地公園、孝義市孝河濕地公園、靜樂縣汾河川濕地公園。至此,全省累計建設國家濕地公園12處,還有省級濕地公園36處、省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3處,全省40.5%濕地面積納入這一保護范圍。三是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6月22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公布了國家首批55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名單,運城市芮城縣、太原市婁煩縣成功入選。根據相關要求,先行示范區要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格局,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耕地質量穩步提高,物種得到有效保護,覆蓋全社會的生態文化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模式。此外,至2014年末,全省共建有自然保護區46個(國家級8個、省級38個),面積116萬公頃,占全省面積的7.4%;建有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汾河源頭、沁河源頭)2個;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6個(縣、市、區);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8個、國家級生態村3個,建成省級生態縣2個、省級生態鄉鎮239個、省級生態村1300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哈密市| 义马市| 固安县| 保定市| 财经| 都兰县| 利辛县| 二连浩特市| 太和县| 长治市| 祁连县| 张家港市| 庄河市| 兴仁县| 民和| 高要市| 游戏| 绍兴市| 江油市| 星座| 香港 | 邛崃市| 隆子县| 依安县| 龙口市| 华阴市| 贵阳市| 玛曲县| 洛川县| 临澧县| 黎川县| 舒城县| 隆尧县| 楚雄市| 英超| 习水县| 濮阳市| 岑溪市| 彰武县|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