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5489字
- 2022-05-30 11:10:14
1.資源節約
節約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2014年,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和企業進一步加強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管理,取得重要進展。
大力推進水資源節約和開發利用。一是繼續推進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國試點。山西是全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之一。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的“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2011年12月國家水利部將山西確定為全國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個試點省份(山西、湖北、甘肅)之一。幾年來,按照國家的部署和要求,把落實“三條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和“四項制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作為有機整體,不斷推進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國試點,取得積極成效。經國家嚴格考核,山西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達到階段性目標,任務完成率達88.7%。其中,山西2013年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考核結果為良好,在30個省區市中排第16位。2014年,全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國試點進一步推進。一是出臺實施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多項重大措施。4月間,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山西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和《山西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其中《實施意見》從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和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加強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管理和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和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三方面提出12項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嚴格規劃管理和水資源論證、嚴格控制區域取用水總量、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嚴格水資源有償使用、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全面加強節約用水管理、強化用水定額管理、加快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方案》對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各項工作和任務細分到各個職能部門,強化了責任。《考核辦法》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責任主體——縣級以上政府和政府主要負責人落實責任提出要求。其中,省政府對各設區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考核,各設區市政府對本行政區各縣(市、區)政府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考核。省考核工作組由10多個部門領導組成,對各設區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對各設區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具體考核方法是:每5年為一個考核期,采用年度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些重大措施的出臺實施,對于進一步推進全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具有重大意義。二是繼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2006年,國家啟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城市試點以來,山西先后有太原市(2006年)、晉城市和侯馬市(2008年)、陽泉市(2010年)入選列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其中,太原市于2013年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晉城市和侯馬市于2014年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陽泉市于2014年通過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驗收。這四個城市在試點建設中,區域用水效率穩步提升,節水效果顯著,在節水型社會制度建設、城市非常規水源綜合利用、工業節水改造、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節水型社會載體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全省范圍內具有推廣應用價值。三是繼續推進各市縣關井壓采、地表水源置換。全年全省共關閉地下水井590眼,年壓采地下水15830.3萬立方米,超年度目標任務5.5%;全省地下水水位較年初平均上升0.26米,已連續4年實現止降回升。四是加強全省重點行業節水管理和推進水型企業(單位、校園、小區)創建。全年全省重點行業節水管理全年工業用水量累計13.32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上年度下降5.5%。至2014年末,全省共建成節水型企業297家、節水型灌區202個、節水型機關事業單位107個、節水型學校106所。五是繼續推進“大水網”工程和各項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大水網”工程,是一項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的重大工程,于2011年啟動實施。大水網四大骨干工程于2012年正式開工,2013年全面推進,2014年進入建設高峰。2014年全年完成隧洞掘進及輸水工程202公里,為年度目標任務的101%。其中,長治平順縣淜頭水電站、運城垣曲縣板澗河水庫、呂梁石樓縣坪底水庫、晉中昔陽縣口上水庫4座大水網調蓄水庫實現大壩封頂。同時,與大水網骨干工程配套的6市44縣縣域小水網規劃也加快推進。其他在建水利重點工程也加快推進。其中,昔陽縣松溪供水工程樞紐和石樓縣坪底供水工程樞紐工程下閘蓄水、陽泉市娘子關供水二期續建工程主體完工,沁源永和水電站大壩、呂梁柏葉口龍門供水工程、汾河中下游河道治理工程、滹沱河河道治理工程均按計劃推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六是繼續推進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至2014年末,國家規劃部署的75座一般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部完成;山西自行組織實施的110座應急專項除險加固水庫,主體工程建設也全部完成;山西百座小型水庫更新建設工程積極推進,11座條件成熟的小型水庫開工建設。
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和嚴守耕地紅線。一是出臺實施《山西省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考核辦法》。該《辦法》于2013年10月25日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從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辦法》規定:通過相關指標對設區市政府年度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進行考核,考核指標包括億元投入與產出耗地類指標和土地供應及開發利用指標兩大項;考核結果作為對各市分解下達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的重要依據,排名前三位的市獎勵一定數量的用地計劃指標。該《辦法》的實施,對于促進全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考核,晉城、大同、晉中排前三位,分別獲得1200畝、800畝、500畝用地計劃指標獎勵。二是頒布實施《山西省土地整治條例》。該《條例》于2014年5月29日經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0次會議審議通過,從10月1日起施行。土地整治是指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理,對宜農未利用土地進行開發,對歷史遺留損毀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進行復墾。《條例》對土地整治的規劃與計劃、項目立項與設計、項目實施與保護、資金管理與補貼、新增耕地指標的管理與使用、法律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為規范和促進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可利用率和質量提供了法制保障。三是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和擴大范圍。2012年,國土資源部在全國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主要舉措是將歷史遺留的工礦廢棄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廢棄地加以復墾,在治理改善礦山環境基礎上,與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盤活和合理調整建設用地,確保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山西是試點省(區)之一。到2013年,全省試點地區有朔州、長治、晉城、臨汾4市。2014年,又擴大到太原、大同、忻州、呂梁4市。四是嚴守耕地紅線和大力開發造地。省、市、縣、鄉、村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狀,全面分解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加快推進各市縣劃定基本農田,其中試點市縣的劃定基本完成,其他地區劃定任務已過半。進一步推進開發造地,省級2012年立項的77個耕地開發建設項目有75個項目開工建設、2個項目通過驗收,新增耕地0.58萬畝;各市地方占補平衡土地立項683個,規劃新增耕地面積14.18萬畝,驗收落實項目274個,新增耕地4.98萬畝。
推進和完成重要礦產資源“三率”調查與評價。2012年,國土資源部啟動全國第三批重要礦產資源“三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調查與評價工作。歷經兩年多時間調查,山西完成了煤炭、鐵、錳等12個礦種1450家礦山的“三率”調查,并對其中513家礦山進行了實地核查,對數據進行了匯總分析評價,建立了“三率”調查評價數據庫,形成了調查評價報告。報告全面反映了山西省重要礦產資源“三率”及利用現狀,并對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2014年7月,國土資源部召開全國第三批“三率”調查評價成果驗收會,山西省重要礦產資源“三率”調查與評價成果順利通過驗收并獲評優秀。全省開展的重要礦產資源“三率”調查與評價和取得的成果,對于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的管理、保護、節約與綜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調查也表明,通過近年來全省進行的礦產資源整合,礦山企業礦產資源利用率和全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加快推進煤電產業融合集約和煤電一體化發展。山西是煤炭能源產業大省,也是煤炭火力發電大省,但長期以來,煤炭產業與電力產業之間各自為政,形成了煤炭與電力企業之間的供需矛盾和資源難以集約節約的矛盾。為了解決煤電供需和資源集約節約的矛盾,近年來山西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戰略,大力推進煤電產業融合和煤電的一體化發展。2014年,全省煤電產業融合集約和煤電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進。至2014年末,按照“政府引導、自愿合作、一廠一策”的要求,全省20萬千瓦及以上主力火電企業中,有30戶實現以股權為紐帶的煤電聯營,裝機容量2716萬千瓦,占比達到75%,形成了“煤控電、煤參電、電參煤、組建新公司”等四類煤電聯營模式;國家五大發電集團(華能、大唐、華電、國電、電投)分別與省內主要煤炭集團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全省現役主力火電企業煤電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初步形成。
進一步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產能。一是出臺實施多項重大政策措施。其中,1月17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工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及2014年推進工業節能產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工業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等三個行動計劃,10月23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省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這些方案和行動計劃,對全省工業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產能作出全面規劃部署,提出明確要求。二是出臺實施多項節能地方標準。2014年11月1日,省經信委新發布了14項節能地方標準,其中6項為強制性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8項為推薦性標準,于2014年12月1日起實施。至此,從2010年開始,已先后出臺了鎂冶煉、電石、鐵合金、水泥、氧化鋁、電解鋁、合成氨、燒堿、鋼鐵、風電法蘭、鑄鋼件等27項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地方標準和推薦性標準。2014年,落實上述及有關政策措施,全省工業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不斷推進,取得新進展。在推進工業節能降耗方面,全面加強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和預警調控,嚴格執行高耗能行業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深入開展能效對標活動,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技術,進一步強化節能執法監察,扎實推進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等。全年實施了650項節能改造項目,其中有258項建成投產,實現節能量200萬噸標準煤;千家企業開展綠色低碳行動,實現節能量400萬噸標準煤。全年萬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超額完成萬元GDP能耗下降3.5%的目標任務。在推進淘汰落后產能方面,全面清理、分類處置違規項目,嚴控新增過剩產能項目。全年淘汰鋼鐵425萬噸、水泥110.5萬噸、焦炭1058萬噸、電力57.4萬千瓦、電石23.6萬噸、鐵合金8.13萬噸,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下達山西省的淘汰落后目標任務。
大力推進工業固廢物綜合利用。一是大力推進全省大量低熱值煤資源的利用。山西是產煤大省,多年來產生了大量的煤泥、煤矸石和中煤等低熱值煤,因其發熱量低、灰分高而沒有得到很好利用,大量廢棄在礦區,占用土地的同時也造成環境和水體污染。多年來,全省一直在解決大量低熱值煤資源的利用問題,特別是致力于發展低熱值煤發電產業,但由于缺乏相關政策支持,進展和成效不足。據統計,到2013年,全省堆存的低熱值煤多達10億噸,且每年新增1億噸以上,但年利用總量只有2000萬噸,利用低熱值煤發電的裝機容量也只有600萬千瓦。為了進一步推進大量低熱值煤資源的利用,經積極爭取,2013年國家將山西境內核準192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權限委托給省政府。這是國家首次把能源項目核準權限委托給省級政府,在全國史無前例。對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推進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專題會議全面部署。同年,8月7日省政府制定印發《山西省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核準實施方案》,從工作機構、政策依據、準入條件、核準程序、支持文件、獎勵辦法、項目驗收、監督管理等20個方面對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核準的辦理做了明確的規定,并突出了優選科學化、門檻標準化、程序透明化、監督全程化的特點。其中,核準的條件高于國家標準,并引入競爭機制,而且對項目核準、建設、運行管理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察。至2014年末,全省有24個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建設取得“路條”,發電裝機容量達2104萬千瓦。二是在其他方面繼續推進工業固廢物綜合利用。全年實施推進了217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重點項目建設,包括以利用大宗工業固廢為主的109個新型建材項目、21個資源綜合利用電廠項目、43個“城市礦產”項目建設等。至年末,有99個項目建成投產,年可利用粉煤灰521萬噸、煤矸石414萬噸。同時,重點推進了“一個基地、十個園區”(國家級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大同市南郊區塔山工業園區、交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陽泉市郊區白泉工業園區、太原不銹鋼園區等10個產業集聚區)示范建設。其中,朔州市依托國家級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成功入選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按照示范要求,到2018年,朔州市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的綜合利用率將分別達到92%、95%(含復墾、生態處置)和91%,綜合利用量達5172萬噸,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產值405億元。此外,臨汾浮山縣依托尾礦綜合利用基地建設,也成功入選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按示范要求,到2018年,浮山縣尾礦、煤矸石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97.5%,年綜合利用量1550萬噸,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年產值45億元。2014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0198.7萬噸;綜合利用量19680.9萬噸;處置量7716.4萬噸。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