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社會保障

2014年,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加強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實現了新發展。

出臺實施《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該《意見》于2014年6月21日由省政府印發,提出了合并實施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政策舉措。山西分別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啟動實施新農保制度和城居保制度,并于2012年實現兩項制度的全覆蓋。雖然新農保和城居保的基金都是由個人繳費、政府(集體)補貼構成,并鼓勵個人多繳多得,但是二者因為城鄉身份的不同存在待遇上的差異。同一個地區,城鎮居民每月領取的基礎養老金比農村居民多十幾元到幾十元。《意見》的出臺和實施,標志著原先的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正式并軌,其繳費檔次、財政補助標準和養老金待遇水平全部統一。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并軌統一后,與原來的政策基本保持一致,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其中,新政策在個人繳費部分的設定上體現了三個新特點:按照社會保險制度的普遍原則,明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員履行繳費義務是其獲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前提,多繳可以多得;把原來新農保和城居保分別設置的100元至500元5個繳費檔次和100元至1000元10個繳費檔次,統一歸并為100元至2000元12個檔次,給予城鄉居民平等的自主選擇權;增設1500元、2000元兩個檔次,為有更高繳費意愿和能力的居民提供更多選擇。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對應個人繳費的12個檔次,繳得多補得多,最低補貼標準為:繳100元補30元、繳200元補35元、繳300元補40元、繳400元補50元、繳500元至600元補60元、繳700元至900元補70元、繳1000元至2000元補80元。國家規定對選擇500元及以上繳費檔次的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山西將500元及以上繳費檔次的補貼由原先的最高50元,分別提高到60元、70元和80元。其中,重度殘疾人、低保戶等繳費困難群體,由當地政府為其代繳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從7月1日起,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65元相應調整為每人每月80元。至2014年末,全省有1537.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較上年增加3.7萬人。在提高城鄉居民養老補貼標準的同時,全省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也進一步提高。2014年,全省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219元,增幅在10%以上,月人均達到2389元。這是自2005年以來,連續第10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

繼續推進社保“一卡通”覆蓋工程和啟動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一是繼續推進社保“一卡通”覆蓋工程。社會保障卡,是全國統一規劃,由國家發放給城鄉居民的用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各項業務領域的集成電路(IC)卡。社會保障卡記載了持卡人基本信息,參保繳費信息、可在各社保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金融網點領取或支付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山西于2010年5月啟動社會保障“一卡通”建設,目標任務是實現社會保障參與人“人人持卡、一卡多用、一卡通用”。至2014年末,全省已累計制作發放社保卡達2315萬張,提前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山西省“十二五”末2085萬張的任務。二是啟動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該計劃的目標任務是:全面完成所有符合條件的群體參加城鄉五項基本社會保險(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的基本信息登記,形成統一的基礎數據庫和每個人唯一的社保標識,盡快實現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對適用人群的全覆蓋。其中,全省16周歲至60周歲的適齡人員,凡符合參保條件的,在城鎮就業的要全部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其他人員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基本醫療保險要覆蓋全民,在城鎮就業的要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其他人員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要根據國家和山西參保政策規定的群體,將其納入參保范圍。2014年,“全民參保登記計劃”開始在晉城市、朔州市試點。2014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407.7萬人,增加7.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563.1萬人,增加14.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54.2萬人,增加8.6萬人。

加強和推進全民醫保體系建設。山西于2000年啟動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并很快實現全省全覆蓋,于2003年啟動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于2007年啟動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到2008年實現115個涉農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到2009年實現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至此,全省基本構建起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為基本框架的“全民醫保”的制度體系框架。近年來,在改革發展中,全省“全民醫保”的制度體系框架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全省全民醫保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一是提高保障水平。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政府補助標準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個人繳費由人均70元提高到90元。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86%、75%和77%。二是推進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在2013年陽泉、運城2市試點的基礎上,2014年全面推開大病保險工作,其中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在陽泉、運城、大同、忻州、臨汾、呂梁6個市啟動,新農合大病保險在陽泉、運城、忻州、晉城4個市啟動,覆蓋了1300余萬城鄉居民。三是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山西于2011年啟動醫療保險市級統籌,2014年呂梁、忻州2市完成市級統籌,同時也實現了11市之間醫保跨市就醫即時報銷,由此山西率先在全國實現省內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的目標。至此,全省各市參保人員在同一個市范圍內看病,將不再需要提前申請,看完病付完自己應承擔的醫藥費即可,該醫保報銷的部分當場報銷,不再需要墊付。同時參保人員只要在參保地辦理了異地安置(包括長期在異地工作和退休后異地居住者)手續、異地轉診手續、異地急診備案手續,都可納入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實現直接結算。此外,山西先后于2010年與海南、2012年與天津簽署異地就醫結算合作協議,開展了居民出省跨省異地就醫報銷試點。在推進城鎮居民異地就醫結算支付的同時,還實施了省縣新農合即時結算協議化管理,山西大醫院等11所省級醫院分別與10個市開展了新農合即時結算試點。四是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2014年4月4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對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的設立與管理、疾病應急救助的對象和范圍、疾病應急救助的工作機制作出明確規定。全年全省有因身份不明或無力支付費用的患者2.8萬人獲得救助。五是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2014年,全省46家保險公司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保費達24.76億元,同比增長37.69%;醫療責任保險保費6305.47萬元,覆蓋90%以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2014年,全省新農合參合人數2191萬人,參合率達到99.4%,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100.7萬人,增加14.4萬人。

加強社會救助和提高救助水平。一是出臺實施《關于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是結合山西實際對國務院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而作出的,于2014年10月31日由省政府印發。《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它將已有的成功社會救助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使各項社會救助有法可依,為各級各部門履行救助職責、規范救助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同時,也為保障受助對象基本生活、解決急難問題構建起完整嚴密的安全網。省政府《意見》從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特困人員供養制度、進一步規范受災人員救助工作、切實加強醫療救助工作、全面落實住房救助政策、切實加大就業救助工作力度、全面加強急難救助工作、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十個方面,對貫徹實施《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提出了27項具體措施。二是推進實施《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見》《山西省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山西省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意見》于2013年9月29日由省政府印發,兩個《辦法》于2013年11月8日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通過落實上述各項政策措施,2014年全省社會救助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一是推進建立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2014年,省級層面成立了山西省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太原、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晉中、臨汾、運城9個市成立了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機構。二是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鄉低保標準每人每月分別提高28元、25元,達379元、206元。全年發放城市最低保障資金26.3億元,保障救濟72.6萬人。三是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分散供養省級補助標準每人每年分別提高200元、130元,達到2200元、1430元。全年農村五保供養16萬人。四是建立一級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一級重度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該項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對未納入城鄉低保的一級重度殘疾人每人每年發放護理補貼480元,對納入城鄉低保的貧困一級重度殘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礎上每人每年再給予生活補貼480元。全年對7.8萬名重度殘疾人和貧困殘疾人進行補貼,對7.55萬名貧困殘疾人進行康復救助。五是推進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全年全省共下撥救助資金54.1億元,230余萬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縣(市、區)全部實行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全省共有223.1萬名城鄉困難群眾得到不同形式的醫療救助;實施臨時救助9.8萬戶次;救助受災群眾310多萬人次。

出臺實施《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該《意見》于2014年6月5日由省政府印發,在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創新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機制、實施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幸福工程、完善養老服務業的政策措施、改善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環境五個方面,提出17項具體政策措施。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全省養老機構超過1500家,其中民辦養老機構和公辦民營養老機構占70%以上。全省養老床位達到19.5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到35張。農村60%以上社區完成日間照料幸福工程,119個縣(市、區)全部建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城市社區全部建成日間照料機構,60%以上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落實《意見》等政策措施,2014年全省養老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其中,啟動實施了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十縣百村”示范工程,新建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12個,新建成10個縣級福利服務中心;太原、大同、陽泉、長治4個市開展了專業化、連鎖化的社會力量介入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業試點。至年末,全省市級公辦養老機構覆蓋率超過50%,縣級公辦養老機構覆蓋率達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吴旗县| 历史| 长治县| 同仁县| 盐津县| 渭源县| 周口市| 城固县| 镇坪县| 富锦市| 九江县| 丹棱县| 芦山县| 临沂市| 涪陵区| 塔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榆社县| 商丘市| 佛冈县| 惠来县| 太仓市| 阳高县| 台中县| 渭南市| 当涂县| 廊坊市| 高雄市| 比如县| 依安县| 乳山市| 武川县| 曲松县| 侯马市| 宝丰县| 徐水县| 菏泽市| 报价| 保康县|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