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政府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要求而轉變職能的過程。2014年,根據國家的部署和要求,山西政府部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一些領域不斷推進和深化,取得積極成效。

啟動和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3月7日,省委、省政府印發《山西省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3月19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市縣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按照這兩個《方案》,全省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有序推進,到年末,省、市政府機構改革全部完成,縣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其中,省政府機構改革的主要事項是:整合原省衛生廳、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機構和職責,新組建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整合原省新聞出版局和省廣播電影電視局機構和職責,新組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加掛省版權局牌子;整合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職責、原省衛生廳的食品安全協調職責、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重新組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加掛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牌子;整合原省金融辦公室的職責、省發展改革委的省資本市場發展辦公室職責,并增加和加強職責,組建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由省政府直屬機構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省發改委加掛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辦公室牌子;省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加掛省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牌子;省政府研究室、應急辦公室調整為省政府辦公廳內設機構;省重點工程建設辦公室調整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內設機構。此外,對相關部門的職能還進行了調整。通過改革,省政府設置工作部門40個。其中,包括辦公廳和組成部門共計25個,直屬特設機構1個,直屬機構15個。此外,還設置部門管理機構6個。24個組成部門是: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科技廳、公安廳、安全廳、監察廳、民政廳、司法廳、財政廳、人社廳、國土廳、環保廳、住建廳、交通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文化廳、衛計委、審計廳、外僑辦、煤炭廳。1個直屬特設機構是:國資委。15個直屬機構是:地稅局、工商局、質監局、食藥局、新聞出版廣電局、體育局、統計局、安全生產局、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糧食局、人防辦、法制辦、金融辦。6個部門管理機構是:辦公廳管理的機關事務管理局、發改委管理的物價局、經信委管理的國防工辦和中小企業局、司法廳管理的監獄管理局、農業廳管理的扶貧辦。市縣政府機構改革與省政府機構改革相銜接,主要改革事項是:整合衛生和人口計生機構和職責,組建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局),調整省以下工商、質監體制并實行分級管理,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鞏固深化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市級地方金融工作機構。總的要求是,市縣政府機構統稱工作部門,不設部門管理機構;上下不嚴格對口;大城市政府工作部門不超過40個,中等城市政府工作部門不超過32個、縣級政府工作部門22個左右。

深化改革行政審批制度。一是出臺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年度性實施方案。2014年5月1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2014年山西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對省、市、縣政府及部門清理整頓行政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行為、強化執行監督以及相關配套改革及專項整治作出全面部署。通過改革、清理核實。2014年10月17日省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決定,再取消、下放和調整了60項省直有關部門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二是積極落實和銜接國務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2014年4月22日,省政府發出《關于落實和銜接國務院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通知》,對國務院2013年11月8日《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和2014年1月28日《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公布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予以落實和銜接。其中,對國務院2013年11月8日《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公布取消的53項和下放管理層級的29項合計82項行政審批項目對接,省政府取消行政審批項目10項,承接行政審批項目25項;對國務院2014年1月28日《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公布取消的59項和下放管理層級的23項合計82項行政審批項目對接,省政府取消行政審批項目11項,承接行政審批項目23項。2014年7月22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公布取消和下放45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1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將3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10月26日,省政府發出《關于落實和承接國務院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通知》,根據國務院的《決定》要求,省政府取消行政審批項目8項,承接行政審批項目11項,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6項,改為后置審批的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23項。全年,省政府承接國務院取消行政審批項目29項、下放行政審批項目59項。三是公開省政府各部門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經過對省級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的清理核實、下放,同時落實和銜接國務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到2014年10月,省政府各部門共保留行政審批事項475項。2014年10月22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開省政府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的通知》,要求省政府各部門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除涉密項目外,全部在本部門門戶網站按照統一格式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隨后,按照《通知》要求,省政府各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陸續全部公開。2014年,全省各級省政府對行政審批事項改革,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政府信息公開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3月25日,省政府第39次常務會議通過《山西省政府信息公開規定》,6月10日省政府令第237號公布,自7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分總則、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監督和保障、附則共5章42條。除行政機關外,教育、醫療衛生、供水、供電、環保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也納入了《規定》的調整范圍。《規定》將政府信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主動對外公開的信息。屬于此范圍的政府信息,要在其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第二類是依申請公開的信息,除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原則上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答復。第三類是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主要指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經權利人同意公開,或者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也可以公開。《規定》還明確了行政機關應當重點公開以下政府信息:行政審批,財政預算決算、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項目開工和竣工情況,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退出,食品藥品安全標準、生產經營許可、專項檢查整治,環境核查審批、環境狀況公報和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招標投標違法違規行為及處理情況,生產安全事故預警預防、應對處置、調查處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批準、征收集體土地批準、征地公告、征地補償安置公示、集體土地征收結案,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調整的項目、價格等,以及本省高校招生、財務等信息。按照《規定》,到2014年末,全省政府信息公開在法治化規范化軌道上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其中,省本級公開了2014年財政總預算和“三公”經費支出總預算;11個市公開了2014年市本級財政總預算和“三公”經費支出總預算;119個縣(市、區)中114個縣(市、區)已公開縣級財政總預算,公開率為95.8%,91個縣(市、區)公開了本級“三公”經費支出總預算,公開率為76.5%。其他事項的信息公開范圍、內容、項目均有了較大提升。

繼續推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山西省政府于2013年6月9日下發《全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方案》,啟動了對全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此后,又于7月11日召開了全省推進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會議,7月29日印發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市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8月19日召開了全省市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全省食品藥品監管機構由省級以下垂直管理改為各級政府分級管理,各級食品藥品監管機構作為本級政府的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省市縣三級食品藥品監管機構領導班子由本級黨委管理,班子成員的任免須事先征得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同意,業務上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對省、市、縣三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全部職能、衛生部門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能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和藥品管理職能進行整合,組建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對本行政區域食品藥品實行統一監管;縣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按區域設立食品藥品監管派出機構;在農村行政村和城鎮社區設立食品藥品監管協管員。通過努力,到2013年底,完成省級層面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組建了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1個市有9個市市級層面改革基本到位。2014年,在2013年改革的基礎上,全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一是進一步完善省級管理體制,理順機構新設后的各方面關系。二是銜接推進市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到2014年底,全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系統人員編制由原來的4063名,增加到12080名。全省設立鄉鎮食品藥品監管站1016個,核定編制5604名,已到位3712人。行政村和社區全部配置了食品藥品監管協管員,多數縣都將協管員報酬納入財政預算,統一解決,有效保障和發揮了協管員隊伍的作用。全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形成了全新的行政管理、監督執法、技術支撐“三位一體”監督體系,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工作體系。

調整改革省以下工商質監行政管理體制。4月11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調整省級以下工商質監行政管理體制的通知》。5月7日,省政府召開省級以下工商質監行政管理體制調整工作會議,對此項改革工作進行了部署。改革的主要事項是:將工商、質監由省級以下垂直管理調整為地方政府分級管理,以調動市縣政府積極性,落實地方政府負總責,實現監管權責一致。與體制改革相適應,對市縣工商質監行政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市縣(市)工商、質監局為同級政府工作部門,業務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和監督,領導干部實行雙重管理、以地方管理為主。市轄區工商、質監分局仍作為市工商局、市質監局的派出機構,由市局直接管理。派駐在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工商、質監局(分局)維持原管理體制不變。機構編制和人員具體劃轉,由各市政府按照“人隨機構走”原則,按現狀一次性整體接收工商、質監部門的機構編制和人員;資產債務清理劃轉,現有資產、債務要按“債隨資產走”的原則,由省工商質監部門按現狀一次性整體下劃。到2014年末,全省調整改革省以下工商質監行政管理體制的工作如期完成。

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由試點到全面實施。2013年12月1日起,全省32個縣(市、區)正式啟動了工商登記制度試點改革。試點改革實行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匹配的認繳登記制,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公司注冊資本實行認繳登記制。公司登記時只登記股東認繳的出資總額或者發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即注冊資本),不再收取驗資證明文件,不再登記實收資本。法律法規對公司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另有規定的,由相關許可部門或主管部門對其實收資本進行查驗。二是放寬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條件。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500萬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三是放寬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按照方便注冊和規范有序的原則,申請人提交住所(經營場所)合法使用證明即可予以登記。允許一個地址登記多個市場主體。四是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制度。改企業年度檢驗制度為企業年度報告制度,企業按規定在山西省工商局門戶網站自主申報,企業相關信息透明化。企業年報信息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公平規范原則實施抽查。實行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匹配的認繳登記制。在改革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根據國務院于2014年2月7日發布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山西于3月1日起將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由試點推向全省全面實施。但是此次改革有27種行業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包括:采取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村資金互助社、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代理機構及保險經紀人、外資保險公司、直銷企業、對外勞務合作企業、融資性擔保公司、勞務派遣企業、典當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西藏| 青海省| 浦江县| 定州市| 云龙县| 山东| 丹巴县| 临沧市| 德化县| 藁城市| 和政县| 海安县| 谷城县| 云龙县| 子洲县| 汾西县| 新泰市| 错那县| 宝坻区| 长岛县| 芦山县| 济源市| 桑日县| 八宿县| 都兰县| 盐池县| 油尖旺区| 开平市| 射洪县| 璧山县| 江山市| 文安县| 天气| 乌什县| 保山市| 广宁县| 铁岭市| 诸暨市| 二连浩特市|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