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5008字
- 2022-05-30 11:10:10
5.基層民主
農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業單位職工民主管理,是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內容。2014年,山西農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業單位職工民主管理在相關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嚴密組織開展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2014年下半年,全省農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迎來三年一屆的換屆選舉。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10月16日召開了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動員會。會議貫徹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的意見》和省委組織部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村黨組織換屆工作的通知》,對全省村農黨組織和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根據安排部署,在這次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中,創造性地推行了“先定事、后定人、揭榜競選”和“先曬業績、后繪藍圖、再選班子”的模式,明確了“十種不宜做候選人”情形、“九種賄選表現形式”。“先定事、后定人、揭榜競選”和“先曬業績、后繪藍圖、再選班子”的模式,即:換屆選舉前,鄉鎮(街道)黨(工)委全面開展村“兩委”和村干部任期承諾考核,公開晾曬上屆村“兩委”班子和村干部“三項承諾”兌現情況,接受群眾監督;組織候選人、競選人圍繞目標和任務開展競職承諾、創業承諾、辭職承諾等活動,引導黨員群眾的注意力從“選什么人當官”向“選什么人干事”轉移,以防止那些對黨委政府工作不支持、主要精力不在村、占著位子不干事的人當選。“十種不宜做候選人”情形是:被判處刑罰或者刑滿釋放(或緩刑期滿)未滿3年的;因嫖娼、吸毒、擾亂公共秩序等受到行政拘留未滿3年的;涉黑涉惡受處理未滿3年的;受到撤銷黨內職務以上處分未滿2年的;信奉邪教、搞迷信活動、參與賭博造成惡劣影響,并被公安機關查處未滿3年的;利用宗教、宗族甚至黑惡勢力干預農村正常工作,被有關部門查處未滿3年的;換屆期間直接或指使親友(他人)利用各種方式賄賂選民、選舉工作人員,被有關部門查證的;換屆期間拉幫結派干擾選舉,以謠言、非法大(小)字報、暴力威脅等不正當行為干預選民正常表達選舉意志,被有關部門查證的;參與非正常上訪干擾正常生產和工作秩序的活動,被有關部門查處未滿3年的;選舉前未按規定簽訂杜絕賄選承諾書的。“九種賄選表現形式”是:向選舉人贈送現金、存單、銀行卡、會員卡、有價證券、支付憑證或實物等進行拉票的;為選舉人提供吃請、旅游、休閑、健身、娛樂等消費活動進行拉票的;以慰問、幫扶名義向選舉人變相贈送財物進行拉票的;以交保證金形式,許諾當選后將保證金分發給選舉人進行拉票的;以許諾當選后贊助村級組織或群眾團體活動經費、免除村民債務、給予選舉人其他利益或好處等進行拉票的;以違反規定分發村集體資產、用集體資金為選舉人交納各種費用進行拉票的;向其他競選人送錢送物或給予某種利益,讓其退出選舉的;以賄賂等手段誘使或收買選舉工作人員在選舉中進行舞弊活動的;其他影響選舉人意愿的變相賄選行為。同時,對參選者還劃出了“三有三帶”的硬杠杠,即:有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能帶來希望、有經濟頭腦和致富本領能帶領發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帶出和諧作為,并對照“三有三帶”要求,進一步拓寬選人渠道。主要是:從本村致富能手、復轉軍人、現任村干部、團組織負責人、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村經紀人、鄉村醫生教師、優秀大學生村官中提名推薦村委會成員候選人;鼓勵土生土長、素質好、有見識、有本事、有業績、對家鄉有感情、愿意回鄉服務的民營企業家、企業管理人員、個體工商戶等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參與村委會換屆選舉;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工作在一年以上的,經村民選舉委員會確認,可以進行選民登記,力爭使全省每個鄉鎮有一名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兩委”主干。按照組織部署,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按照先村黨組織、后村委會的換屆順序進行。選舉分為3個階段推進:10月31日之前進行準備部署,重點開展換屆選舉領導機構、形成選舉工作方案及預案、組織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宣傳培訓等工作;11月1日至12月31日進行選舉,重點開展推選村民選舉委員會、選民登記、一次直選或提名確定候選人、投票選舉、完成村務交接等工作;2015年1月1日至1月20日進行總結。在全省省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嚴密組織部署和推動下,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按期展開如期基本完成。全省28104個村黨組織換屆完成率為99.92%,村委會換屆完成率為99.72%;剩下未完成換屆的22個村黨組織和79個村委會,全部列入2015年的軟弱渙散村級組織整頓范圍進行整頓。這次,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呈現“四高四好三低”的特點。“四高”:一是參選率高。全省共有1555萬余選民參加了村委會換屆選舉,69.4萬多名黨員參加了村黨組織換屆選舉,參選率分別為87.4%和89.4%。二是文化程度高。“兩委”班子成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18691人。其中,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分別有4021人和2441人,比上屆增加572人和104人。三是大學生村官當選比例高。全省共有1845名大學生村官當選村黨組織書記,比上屆增加了308人;有449名當選村委會主任,比上屆的比例提高了0.8%。四是婦女進入“兩委”班子比例高。全省共有35707名婦女進入村“兩委”班子,比上屆增加了1605名。其中,1479人當選村黨組織書記,比上一屆增加了458人。“四好”是指換屆氛圍好、換屆秩序好、換屆風氣好、社會反響好。本次換屆中,全省共處理違法違紀人員362人,是上屆的12.1倍,并對108名選票過半的不合格人選進行了依法依規勸退。“三低”是指平均年齡低、信訪案件數量低和沒有完成換屆選舉的重點難點村數量低。新一屆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為45.6歲,村委會主任平均年齡為44.7歲,均較上屆有所降低。其中,村黨組織書記35歲及以下的有2931人,比上屆增加了231人。
統一規范全省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全省各地城市社區及農村社區,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也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近年來,全省各地社區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社區“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建設和社區網格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同時也存在各地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不夠統一規范的問題。針對此問題,結合2014年第四季度開展全省農村黨組織和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11月13日省委組織部、省民政廳聯合印發《進一步規范全省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的通知》,對推進全省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制度化、規范化作出部署。《通知》要求,全省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下,按照先社區黨組織后社區居委會換屆的順序,由各區(縣、市)委、政府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在2014年第四季度組織全省農村黨組織和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的同時,同期組織開展全省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本次換屆全省統一界定為第五屆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今后各地執行全省統一的換屆屆期和換屆時間。統一規范的具體辦法是:2013年市級統一組織過本地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不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延時到下一屆統一進行換屆;2012年市級統一組織過本地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原則上不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也可在廣泛征求當地居民代表和街道(鄉鎮)工(黨)委意見的基礎上,由市委、市政府決定是否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2012年、2013年市級沒有統一組織過本地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統一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通知》還對社區“兩委”換屆選舉方式、社區工作人員構成、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任職條件、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選任渠道、實施步驟、保障措施等作出具體規定。其中,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選任渠道是:鼓勵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社區民警、群團組織負責人、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干部、社會知名人士以及具有社會學、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專業技能的人員和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積極參與社區“兩委”選舉,經過法定程序擔任“兩委”成員;在社區任職一年以上,本人書面申請要求參加選舉的“大學生村官”,經社區換屆選舉委員會確認,可以進行選民登記,參加換屆選舉,并力爭通過社區換屆工作,使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村官”全部進入社區“兩委”,力爭每個街道有一名“大學生村官”擔任社區“兩委”主干。按照部署,全省11各市除于2013年已進行社區“兩委”換屆的太原、陽泉2市外,其余9個市都開展了社區“兩委”換屆。通過這次全省統一社區換屆選舉屆期,進一步規范了民主選舉程序,為提升社區干部整體素質和民主自治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初步統計,到2014年末,全省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2407個,社區工作人員3.16萬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1.13萬人,中共黨員1.16萬人。
創新推進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一是出臺政府規章率先在全國推行國企信息公開。12月3日,省政府印發《山西省省屬國有企業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山西這種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在全省推行國企信息公開,在全國省級行政區域屬首創。《辦法》對企業信息公開主要內容、公開的方式和時限、監督和保障等作了明確規定。公開主要內容是:企業財務預算、財務會計報告、生產經營管理、大額度資金運作、職工權益維護、環保信息、企業領導履職待遇和業務支出情況等可能對出資人、企業和職工利益產生較大影響以及社會關注度高的信息。信息公開的方式要求:在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部門(機構)網站、企業網站以及指定的報刊、廣播、電視、網站等其他媒體進行公開。信息公開的時限要求:限企業年度公開信息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6個月內公開;中期公開信息,在每個會計年度的上半年結束之日起2個月內公開;季度公開信息,在每個會計年度第3個月、第9個月結束之日起1個月內公開;企業臨時公開重大信息,自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該《辦法》的出臺和實施,對于規范和促進企業民主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二是立法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是指企業職工方與企業方或企業方面代表依法就企業工資分配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并簽訂工資集體合同的行為。為全面推進山西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2011年11月22日省人社廳制定印發了《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辦法》。總結幾年來全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經驗,為彌補法律規范不足和進一步規范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行為,2014年9月20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山西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并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從基本總則、協商代表產生、協商內容和協商程序、工資集體合同簽訂與生效、工資集體合同變更解除終止、爭議處理、法律責任等方面,對如何開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行為作出明確規定。《條例》規定:工資集體合同期限一般為一年,即勞資雙方一般每年都應當就職工工資、津貼補貼等標準和支付方式等開展集體協商,并簽訂工資集體合同。工資集體協商的內容,主要有工資分配辦法,包括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輔助工資、獎勵性工資等工資標準及津貼補貼標準、工資支付方式和支付時間等;本企業或者本區域、本行業協商確定的最低工資標準;職工年度平均工資水平及調整幅度;計時工資、計件單價、勞動定額等標準,試用期和病事假以及女職工孕期、產期、哺乳期的工資待遇;拖欠工資的清償辦法;離崗職工的生活費以及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的其他內容。《條例》還厘清了政府最低工資標準、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標準和集體協商確定的工資標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規定:工資集體合同中本企業或者本區域、本行業的最低工資標準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企業與職工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工資標準不得低于工資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該《條例》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增加了對全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行為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三是推進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建立工會組織,是機關和企事業基層單位落實民主管理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近年來,全省省市縣三級總工會每年都要集中展開“工會組建月”活動,大力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擴大工會組織覆蓋面。2014年,全省以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企業和現代農業企業建立工會組織為重點,以青年職工、農民工、勞務派遣工和新入職職工為工會會員重點發展對象,新增基層工會組織1010多個,基層工會覆蓋法人單位新增4290多個,工會會員新增會員7萬多人。2014年末,全省工會組織發展到5.9萬余個,覆蓋法人單位17.3萬多個,工會會員達778.7萬多人。其中,全省16.3萬多家企業建立了職代會制度,16.2萬多家企業建立了廠務公開制度;全省66個重點產煤縣(市、區)中,34個成立了煤礦工會,組織覆蓋面達到了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