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式傳統與地方文化建構:廣西上林師公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 覃延佳
- 2650字
- 2022-05-30 18:24:22
一、儀式與日常生活中的師公
作為清初以降就存在于本區的一類儀式專家,師公在歷史與現實中都扮演了重要的儀式角色。正如以往很多研究所指出的,普通人成為師公總夾雜著一些受迫性因素,要么是承襲祖上的香火,要么是為了避免自身或家人之災禍。作為鄉民與儀式專家的師公,在村落中扮演的角色會因情境的不同而發生轉變。我們先來看師公在地方上扮演的儀式角色。
由前述陸李能案我們可知,師公在乾隆時期為本區民眾提供的服務主要是禳病,其他的儀式服務未能從材料中揭示。進入清末民國以后,西燕一帶的師公主要從事社區儀式、喪葬及小筵法事。如今我們見及的師公基本上承襲這一儀式角色,為鄉民提供如上儀式服務。
具體來說,師公的儀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區儀式,另一類是私人性的儀式。其中,社區儀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廟宇旁進行的平安清醮,當地人稱為做齋;另一種是在土地社旁進行的平安醮,當地人稱為做社。前一種儀式,古登師公班、寨鹿師公班和那定師公班都做,西燕師公班則不做,原因主要是,上述三個師公班所活動的地區有道士的存在,他們一般會在廟宇旁進行清醮,師公參與其中;西燕師公班活動的地區沒有道士,也沒有相應的廟宇,因此只在土地社旁單獨進行做社儀式。不過從筆者獲得的信息來看,現今還定期進行做齋儀式的是古登師公班。他們所生活的古登村有一個古登廟,受到村人的信奉,因此每隔三年都會做一次儀式。寨鹿師公班所生活的地方有感仙廟,但近十多年來就很少在那里做齋了,這與村人對該廟的重視程度下降有關,因此,他們現在轉向,為各自然村舉行做社儀式。那定師公班活動的區域有通感廟,但由于是云侯村管理,因此做齋儀式并未成為定例,只是近幾年才有所恢復。要而言之,做齋儀式必須是有道士參與的,做社儀式則可以由師公單獨舉行。寨鹿、那定和古登師公班都做齋,而燕西師公班則很少做。
與社區儀式相應的是私人所舉行的儀式活動,按照所需師公人數可以分為大、中、小三種法筵法事(社區儀式算是大筵法事,尤其是做齋,可能需要18個左右的師公)。
大筵法事:如喪葬和戒度儀式,這類儀式一般需要8—10名師公,至于儀式所需時間,一般喪葬為一晝夜,戒度為一夜。其中,喪葬儀式是白事,戒度儀式是紅事,兩種儀式在凈壇到壓帥中的環節都是相同的。
中筵法事:這類法事一般都是紅事,如保證生育的架橋、還花、保花儀式,驅邪保平安的禁忌儀式,增強師公或仙婆法力的存兵護龕儀式等,一般需要4名左右師公。第一項與生育有關,在導論中已有涉及,此處不再贅述。禁忌儀式是因事主家中多發生不祥之事,可能受到惡煞的侵擾,因此需要師公來進行驅邪,并讓事主在三天內遵守一定禁忌,如不得用錢,不得在家中喧嘩,夫妻不得同房等,以保證法事的有效性。存兵護龕儀式是針對師公或仙婆而進行的法事,一般都是因為事主身體欠安或師門冷落,因此需要請師公來做法事,請祖師來將事主所擁有的兵將招回守護神壇,以佑事主安康、師祿(仙祿)興隆。
小筵法事:所包含的項目甚是繁雜,大概有幾十種,不過常見的是祭土府、開光、入宅、頭除、驅鬼及“頭七”“二七”“剃頭”“補糧”“化衣”“撿骨”等,一般只需一名師公便可。其中,土府、頭除或驅鬼是事主事先問仙婆而得知要做的法事,“頭七”及以后的幾種,是在人過世之后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法事,這在導論已有述及,由于篇幅所限,此處不再一一介紹小筵法事之內容。
從儀式功能而言,師公在村落儀式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人與神鬼間的權威中介。他們所舉行的很多儀式,都是事先由事主向仙婆詢問之后再進行的。因此,仙婆和師公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協作關系,此在下文詳述。
與儀式中的角色相對應的是,師公同樣也是一名普通的鄉民。在不從事儀式活動的時候,師公與一般的村民無異,但在生活上有所禁忌:一是不能吃狗肉,不能殺生(在意外死亡者的喪葬儀式中除外,因為意外死亡者需要師公將豬、羊、鵝三種動物當作死者替身進行砍頭);二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給祖師牌位上香。因此,師公除有儀式專家的身份外,還以普通鄉民身份在村落中生活,他們從事的職業有村干部、風水先生、算命先生、泥水工、木工等。鄉民并未因為他們是師公而另眼相看,因為在儀式之外,他們更多的是以普通鄉民的身份和村人打交道。此外,師公作為儀式專家,其與家族成員間的關系也不會因為其身份的特殊性而與普通鄉民有所不同。
盡管如此,大部分村民還是認為,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是不會主動選擇去做師公的。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戒度需要一筆開銷,而成為師公后,其身份對家庭生活并不能帶來顯著改變;其二,師公在過世之后所舉行的儀式要比一般人煩瑣許多,花銷也大;第三,師公因其神力而成為與鬼神打交道的人,在一般人看來,這意味著師公常常處于危險和穢氣之中,這可能會給家人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除了師公之后代需要接續香火而主動選擇戒度外,普通人要成為師公,一般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會選擇戒度。師公家族以外的普通人選擇戒度是因為他本人或其家屬常年受到疾病或厄運之侵擾,而且算命先生和仙婆共同確認其必須戒度為師公才能解除這種降臨在他自身或其家人身上的厄運,這時他才會考慮戒度為師公。
也正因為以上原因,一個普通人的戒度儀式就顯得尤為神圣。一方面,他作為一名普通人向一個能與神鬼打交道的儀式專家過渡,是身份的轉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身份轉換,他在今后的儀式及日常生活中會得到祖師唐葛周三將真君的庇佑,使其病患或厄運得以解除。從這個意義上說,師公進行的戒度儀式既是一種過渡儀式,也是一個普通人尋求解除厄運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一名普通人并不能直接戒度而成為師公,在確信自己需要舉行戒度儀式之后,他首先要做的是擇吉日請師公來將其年命“升到”自家龕堂上,讓祖先庇佑,當地稱此為“拿命上龕”。如有需要,一般成年男性都可以做這種“拿命上龕”儀式,這是當地人解除災厄的一種方式。舉行這個儀式的人不一定是師公,但是要戒度為師公,就必須先做這個儀式。儀式完成后的若干天內(短則幾天,長則數年),事主才能擇吉日進行戒度儀式。
如上所述,普通人在戒度儀式之后,其身份發生轉換,主要表現是其在行使法術時已具有權威性。在日常生活中,其社會權威并不隨著身份的轉換而發生顯著變化。因此,師公雖在儀式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的儀式專家身份并未代表著一種社會權威。無論是在社區生活中,還是在家族生活中,師公作為一種身份標簽卻不會給受戒之人帶來太大影響。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旦一名師公在村落中樹立了一定的靈驗形象,他就會受到部分鄉民的信任,這讓他在宗教市場中能獲得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