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政府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與社會工作介入
- 崔珂 沈文偉
- 881字
- 2022-05-30 15:11:00
(三)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作為一個頻繁遭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在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方面起步雖然晚,但是近年來通過交流學習發達國家經驗,并積極利用國際資源,在災害管理的頂層設計和系統推進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賈群林、宋勁松,2014)。比如,以前印度尼西亞政府在除了2001年發布的第3號總統令和之后的修訂案對自然災害管理做出了一些規定之外,并沒有出臺系統、詳細的災害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或相關政策。2004年以后陸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使印度尼西亞政府認識到建立全面的災害管理法律體系的重要性。于是,印度尼西亞議會在2007年通過了《災害管理法》,取代了之前的總統令,明確了政府災害管理的權力機構的構成和職責。這一核心法律同其他相關的單項法律一起,對本國災害管理做出了全面、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規定(賈群林、宋勁松,2014)。
基于印度尼西亞國內不發達地區較多的實際情況,政府大力推廣了以社區為單位的防災救災行動計劃,宣傳自防自救的理念,建立了遍布全國的“自然災害志愿者”網絡,一方面對社區進行災害應對知識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實際參與搶險救災。在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政府大力鼓勵社區自救,包括利用當地資源和土辦法等(顧錦龍,2009)。
在災害的預警預報方面,印度尼西亞政府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例如,2008年完成了海嘯預警系統的建立,在全國的海岸線廣泛修建預警塔;加強和完善了報警系統和通報機制,保證第一時間向民眾發出災害警報,并每天24小時持續監測和收集災害信息并與民眾交流(顧錦龍,2009)。
印度尼西亞政府十分注重在災害管理工作方面與先進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交流,并積極發揮國際機構和國外組織在災害救援中的援助作用。印度尼西亞對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學習既包括制度層面,也包括技術層面。在非災害時期,印度尼西亞政府會與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聯系與合作,加強本國政府和社區的災害應對能力建設;而在災害發生后,則與這些組織機構合作將救災的人員、物資及時送到目的地,并且在災后重建的后續工作中繼續發揮國際機構、組織和志愿者的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考察組、楊京平、劉瑞,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