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中國臺灣

作為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臺灣參考了美國、日本比較先進的防災救災體制模式,依照2000年頒布的“災害防救法”的相關規定,建立起了完整的橫向縱向防救災體系。從橫向來看,臺灣地區災害防救部門負責指揮、監督、協調總體救災工作,也分管不同災害的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在縱向上,設置了自上而下的防救災工作部門(王瑞芳,2011)。臺灣災害防救災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臺灣災害防救計劃,包括針對臺灣地區整體性、長期性災害防救的基本計劃,針對各行業的災害防救的業務計劃及規范地區防救災措施的地區計劃(王飛,2011)。

臺灣相關部門在防救災工作方面一個突出并且值得借鑒的舉措是加強防災領域的科學研究,為臺灣自然災害的防救工作奠定基礎并培養人才。例如,1997年臺灣推出了首個防災科技計劃。它是一個跨部門、跨領域的整合性計劃,推動與執行防救災有關的科研工作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再應用于防救災業務。它以對臺灣地區威脅性最高的幾種自然災害(如臺風、泥石流、地震)為研究對象,同時也包括對現行防救災體系的評估和與救災實務的結合。此外,該計劃還涵蓋防救災的社會經濟層面,包括自然災害保險機制的研究與對災害社會、經濟與心理的基本調查。該計劃于1999~2006年分兩個階段實施,在災害勘察與評估、災害信息管理、災害防救體系建設、地方部門災害應對能力強化、社區防災和防災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基礎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做出了貢獻(張晗、羅勇,2013)。

除了針對災害防救的科學研究與應用之外,臺灣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視推動針對民眾的防災教育。學校教育是防災教育的一種模式,自1997年開始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臺灣的學校防災教育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專業培育階段,主要針對各大院校土木工程專業進行教材的編撰、補充和本土化應用,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二是機制研擬階段,其重點是在各級學校防災教育專業教材的編撰與試教、種子師資的培育、協助各級學校編制校園災害防救計劃、推廣防災倡導活動、建立防災教育網站知識庫等,使防災教育從大學專業學院擴展開來;三是實驗研發階段,重點在于構建和施行能夠穩妥、全面、持續推行防災教育的模式,包括運作與支持機制、課程發展及推廣實驗、師資培育機制和成效機制等;四是落實推動階段,推動“防災校園網絡建置與試驗計劃”,落實研發成果并推動常態運作(葉欣誠,2012)。防災科技教育歷年推動部分成果如圖1-4所示。

圖1-4 臺灣防災科技教育歷年推動部分成果

資料來源:臺灣教育部門顧問室。

最后,在臺灣的防救災經驗中,社會工作者的參與還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無論是對于災后救助還是災后重建階段都是如此。例如,在臺灣“9·21”災后重建中,社會工作者持續地提供了三種模式的服務:“小區家庭支持中心”“項目委托模式”“跨區域方案”(王瑞芳,2011)。這幾種模式緊密結合了政府和民間的資源,考慮并照顧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有力地推動了災后居民生活的重建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绵阳市| 龙川县| 同心县| 涪陵区| 诸暨市| 镇远县| 海原县| 探索| 龙口市| 武陟县| 焉耆| 裕民县| 紫金县| 茶陵县| 灌阳县| 安塞县| 汉沽区| 衡水市| 武义县| 上饶市| 玉溪市| 盖州市| 莱阳市| 广丰县| 和平县| 霞浦县| 淮南市| 河曲县| 彭州市| 淮南市| 灵台县| 汉源县| 监利县| 九寨沟县| 阳西县| 绍兴县| 永昌县| 陆丰市| 平罗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