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公司的社會責任
一 公司社會責任的含義
傳統上,公司的理念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一理念一直深深影響著公司法和公司治理。但是,公司法人和人一樣,它既是一個私法上的主體,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成員。而傳統的理念只反映了私法上的人的一面,卻沒有完全反映社會的人的一面,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會經常與實踐發生沖突,受到來自實踐的挑戰,公司的社會責任便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個方面。
1924年,英國學者謝爾頓在其“經營者的社會責任”一文中提出了“社會責任”,第一次倡導公司“面向公共服務”后,公司的社會責任一這話題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至于在現代社會,人們不再去討論公司要不要承擔社會責任,而是更加關注公司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公司社會責任內涵的深層次思考,也使公司社會責任的內涵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現象。有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賺錢作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應當最大限度地關注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消費者利益、職工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勢群體利益以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權尤其是社會權,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權利和利益[47]。還有學者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意味著重新定義公司的目標,除了利潤最大化,還要加入一些社會上的價值,也就是公司經營人員應將他們有關公司目標的看法擴及公司的決定對于其他成員所導致的影響,如雇員、小區和環境等。換言之,公司被期望帶著社會良心活動[48]。美國法律研究院在1984年通過的《公司治理原則:分析與建議》第2.01條對公司應負的社會責任作了一般性規定:“商業公司從事商業行為,應以提升公司利潤與股東利益為目標,唯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則不問公司利潤與股東利益是否因此提升:(A)應與自然人在同一程度內,受法律約束而為行為;(B)得考慮一般認為系適當之倫理因素,以從事負責任之營業行為;(C)得為公眾福祉、人道主義、教育與慈善的目的,捐獻合理數目之公司資源。”美國法律研究院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上述界定,應該說較為全面地說明了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內涵。鑒于此,有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在依法實現營利的目的、增進股東利益的同時,應當兼顧公司相關利益者的利益[49]。對公司社會責任概念的這一界定,通俗易懂,各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進行細化,因而深得不少學者的贊同。
二 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傳統的公司經營理念是,“公司是為了滿足其成員——股東的利益而存在的”[50],一般不顧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但是,隨著公司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影響和所產生的損害,利益相關者問題被人們提到了公司治理的面前。公司不能在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樣,在追求私人利益的過程中,公司不應該使一定的公共利益受到踐踏,公司有責任尊重受到它們活動影響的人們的利益[51]。早在20世紀70年代有人就“強調企業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應發揮利益相關者的作用”[52]。也有人提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應以廣泛的社會責任為己任,而不僅僅是向股東負責。”[53]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國際組織、一些國家的法律法規逐漸采納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主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公司治理原則便規定:“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應當確認利害相關者(實際是指其他利害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并且鼓勵公司和利害相關者在創造財富和工作機會以及為保持企業財務健全而積極地進行工作。”
由此看來,正是利益相關者理論使公司社會責任納入了公司治理范疇。無論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表述如何不同,但就公司社會責任的受益主體而言,很多卻是相同的。公司的股東、員工、債權人、顧客、供貨商和公司所在的社區等都是與公司經營行為和后果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群體與個人,通稱為利益相關者,或利害相關者。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納入公司治理,意味著不僅要通過公司治理建立公司與利益相關者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公司的健康發展,還意味著要將政府對公司的部分管制轉化為通過公司自治實現,將運用公權力實現的任務變為通過建立公司與利益相關者的和諧關系實現,這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如果由于公司生產經營的不當,造成了諸多社會問題,其性質屬于市場失靈,可以通過政府的適度干預即實施必要的管制措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公司在治理中尊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被動承擔社會責任轉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這既能使問題的解決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也有利于當事人接受解決方案,在解決社會問題中密切公司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難怪有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使公司法律制度更具有現代化的意義[54]。
三 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應是以政府、公司、社會三者合理關系為基礎,由法律強制、經濟引導、行政干預、公司自律與社會監督等手段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整套完備機制。目前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則或規則大多體現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理念。鑒于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依公司中的權力分配,讓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進入董事會議程,因為,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是公司經營中發生的問題。而要使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問題真正進入董事會議程,又必須使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落到具體個人身上,也就是董事會的成員董事身上。簡言之,通過完善董事義務規則,規定董事的義務涵蓋社會責任的基本內涵,使其成為現實。在這方面,有關國家已開始由公司法規定一定的措施,如美國的一些州的公司法授權董事會不僅要對股東負責,也要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既要考慮公司及股東利益,也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55]。在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尤其是德國,公司法規定了監事會、董事會的雙層管理體制,并且監事會的一半成員是員工,這無疑有利于保護和實現員工的利益。至于英國2006年頒布的《公司法》,更是將公司的社會責任體現得更為明顯。該法第172條規定:
“(1)公司董事必須以他善意地認為為了公司成員的整體利益而將最大可能地促進公司成功的方式行事,并在這樣做時考慮(與其他事項一起)——
(A)任何決定可能的結果,
(B)公司雇員的利益,
(C)培養公司與供貨商、消費者和其他人商業關系的需要,
(D)公司運作對社會和環境帶來的沖突,
(E)公司維護高標準商業行為之聲譽的愿望,
(F)在公司成員之間公平行事的需要。
(2)當在公司目的是包括其成員權益以外之目的的范圍內,第(1)款的效力是,如同所稱的為了其成員的權益而促進公司成功得到那些目的。
(3)本條賦予的義務之效力,隸屬于要求董事在某些情形下考慮或以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而行事的任何法規或法律規則。”[56]
英國公司法的上述規定,解決了以往人們認為董事為實現公司社會責任而履行義務遇到的難題。傳統公司法認為董事只對公司和股東負有義務,很難推導出董事對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承擔義務的結論。2006年的英國公司法則改變了這種傳統觀念,其關于促進公司成功的有關規定具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首先,將為了公司的營利(或利益)改為為了公司的成功,董事負責的對象因此而由公司、股東變為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成員)、雇員、消費者、供貨商、債權人等;其次,將為了股東的權益之外的目的范圍視同為了公司成員權益而促進成功;最后,將董事的該項義務的效力所及的范圍包括考慮債權人利益。
中國內地在2005年修訂《公司法》時,亦增加了有關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修訂后的《公司法》第5條第1款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此外,《公司法》還在有關具體條文中對保護職工的權益、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等作了規定。這不僅順應了國際潮流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彌補了內地公司立法方面的不足,擺脫了股東本位主義的不利影響,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相比較而言,本地化后的《澳門商法典》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不那么明確。雖然在公司治理機制的設計中或多或少地會體現出公司的社會責任的一些內容,如《澳門商法典》第248條、第249條及第250條關于對公司股東、債權人或第三人權益保護的規定,體現出了公司社會責任的應有內涵,但《澳門商法典》在其關于公司的通編規定中,未曾出現過有關社會責任的表述,這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澳門民法典》中有關于權利人行使權利明顯超越基于善意、善良風俗或該權利所具之社會或經濟目的而產生的限制時,即為不正當行使權利的規定,但這畢竟是原則化的規定。為了更好地推進公司在為股東(投資人)爭取利益的同時,更好地履行公司應有的社會責任,將來澳門修訂公司法時,確有必要借鑒當今世界有關國家或地區在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方面的成功立法例,明確提出公司的社會責任。并通過完善相關的董事義務規則等制度,促進公司更好地履行其應盡的社會責任。這在現代社會日益面臨食品、環境等安全嚴峻考驗的今天,具有更加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