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公司的本質和作用

一 公司的本質

所謂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人們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通過現象掌握事物的本質。我們對公司本質的認識同樣如此。

從表面現象看,公司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的法人組織。因此,公司是法人,這是基本的法學命題,我們談論公司的本質,實質上就是在回答法人的本質這一問題。

(一)法人本質的傳統學說

從詞源上來看,漢語“法人”一詞,來源于德語“Juristische Person”的直譯。德語中的“Juristische Person”在語義上就是指法律上的人,含義較為普通。德語“Juristische Person”一詞,通常認為起源于德國著名學者薩維尼所著的《現代羅馬法體系》第二卷。雖然有學者認為,“Juristische Person”概念是與薩維尼同屬于歷史法學派的胡果在其著作《作為實定法哲學的自然法》中更早提出的,不過,基于薩維尼在確立“Juristische Person”這一術語并將其成為一種固定概念方面所作的貢獻,人們還是把“Juristische Person”的出現歸功于薩維尼。由此,“法人”這一概念就一直與薩維尼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并逐步為大陸各國的法學界所接受[44]

關于法人的本質問題,西方學者一直莫衷一是,主流學說按照形成的先后順序,大體可分為擬制說、否定說和實在說三種。

1.擬制說

法人擬制說產生于12~13世紀,是最早出現的法人本質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薩維尼。該學說認為,民事主體必須有自由意志和意思表達能力,因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而法人能夠取得人格,只是法律將其擬制為自然人的結果。法人這種“人”只是觀念上的產物,是通過法律技術虛擬出來的。

2.否定說

不承認法人存在的各種學說稱為否定說,它又可分為目的財產說、受益人主體說和管理者主體說三個派別。

(1)目的財產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爾茲和柏克。該學說認為,法人不過是為了一定目的而存在的無主財產,法人本身不具有獨立的人格,而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由多數人的財產集合而成的財產,成為一個為法律所擬制的人格。

(2)受益人主體說。其代表人物是耶林。該學說認為,意思行為是個人的意思,至于集合體的意思是沒有的,因而集合體是不能成為法權的主體。立法者所保護的既不是存在于團體的集合意思,也不是團體的獨立人格,而是團體的各個成員所追求的目的。因而,法人僅僅是形式上的權利義務主體,而實際上的權利義務的歸屬者,只是享有法人財產利益的多數個人。

(3)管理者主體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爾德和賓德。該學說認為,法人的財產并不屬于法人本身所有,而屬于管理財產的自然人,只有管理法人財產的自然人,才是法律上所稱的法人。

3.實在說

法人實在說認為,法人并不是法律虛構的,也并非沒有團體意識和利益,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主體。實在說又可分為有機體說和組織體說兩種派別。

(1)有機體說。又稱團體人格說,或具體實在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基爾克。該學說認為,民事主體資格與意思能力聯系在一起,法人具有團體意思。因而,法律對于這種實際存在的社會有機體賦予其獨立的人格,使之成為法人。

(2)組織體說。其主要代表人物為米休德、登伯格等。該學說認為,法人的本質不在于其作為社會的有機體,而在于其具有適合為權利主體的組織,即法人具有區別于其成員的團體利益,具有表達和實現自己意志的組織機構。

(二)對法人本質傳統學說的思考

關于法人本質的傳統學說,都形成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關于法人本質的理論爭論,其實可以歸結為擬制說與實在說之間的分歧。這是因為,一方面,總體上而言,否定說可被認為是隸屬于擬制說的,只是它比擬制說更加極端了一些而已;另一方面,由于否定說從根本上否定了法人的存在,這與現實社會經濟生活并不相符,因而,較少有人認同否定說。那么,擬制說和實在說哪個更能說明法人的本質呢?

有學者認為,在對法人本質的理論學說進行取舍時,要考慮到以下幾種因素。一是理論的通俗性。這里的通俗性是指一種理論能夠簡明地展示自己的含義,盡量讓初次接觸這一理論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這一理論的確切含義,而不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或者望文生義。二是概念的節省性。就是要求在闡釋這一理論時盡量不要創設一種新的概念,而是使用學界現有的共同的概念,并且也不要改變現有概念的傳統含義進而改變它的原初所指。三是對法律現象的解釋能力。除了考察一項理論對于傳統法人問題的解釋能力之外,還要看它對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理論、授權資本制、關聯企業、法人的責任能力以及公司法領域的諸多問題等一系列新的法人問題和現象的解釋能力。根據以上標準,該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擬制說在理論的通俗性、概念的節省性、對社會現象解釋的包容性方面都要優于實在說,因而擬制說更能反映法人的本質[45]

不過,對于擬制說,也有學者提出質疑。如有學者認為,擬制說區別了法人與其成員的各自財產、法人與其成員的各自獨立的人格、法人與其成員的各自責任,這為法人制度的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不過,擬制說僅僅從法律規定這一表面現象上來說明法人的本質,因而難以準確提示出法人的本質。當然,民事主體資格是由法律賦予的,然而,法律絕不能脫離社會經濟條件而擬制出一個民事主體。同時,擬制說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因為自然人的民事主體資格同法人一樣也是法律賦予的,盡管法人不具有自然人在生物學和倫理學意義的本質屬性,但在成為民事主體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都是法律賦予的,因而,不存在將誰擬制為誰的問題。其實自然人也并不是一開始便成為民事主體的,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由法律賦予并確立的。

本書認為,擬制說和實在說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都不能準確反映公司的本質。對于擬制說的評析,上文已有學者論及,此不贅述。關于實在說,它肯定法人的客觀存在,這是它比否定說和擬制說都要進步的地方,其中的組織體說由于說明了法人的組織特征和法人與其機關及其成員之間的關系,因而該學說不僅為大多數大陸法系的民法學者所接受,而且也為20世紀以來的民商立法所采納。然而,實在說仍尚未說明社會組織成為法人的根據,即法律為什么要賦予某一社會組織以法人地位,因為無論何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組織,并非當然具有主體資格或者當然成為法人。我們不能僅從法人本身的特征上去理解法人的本質,而應從法人制度產生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法人的本質。

從法人產生的條件和歷史過程來看,法人是一定階級的國家政權為了維護本階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對那些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作用且具備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條件的社會組織所賦予的一種的法律形式。社會組織一旦被法律確認為法人以后,便以自己所有或獨立經營管理的財產為基礎,享有廣泛的民事權利,成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因此,法人與自然人雖同為民事主體,但它們不是相互擬制的對象。法人很早就是民法中一個獨立概念,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完善的法律制度。大多數國家是先有國家默認的法人組織,后有比較完備的法人制度。法人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商品經濟制度的產物,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法人制度產生的歷史看,不少國家先是基于狹隘和偏見,在法律上不承認法人的存在,但這阻擋不了法人組織的發展,最后這些國家還得承認并保障法人組織的發展。這足以說明,法人的存在是一種歷史的客觀事實,它根源于一定社會的經濟條件,確立于一定社會的國家意志,是國家發展經濟和維護統治的重要法律工具[46]。由此看來,我們不能僅僅通過擬制說或實在說來分析法人的本質,而應結合兩者各自的合理成分,再從法人產生的條件及歷史過程作科學分析,唯有這樣,才能準確說明法人的本質。對公司本質的分析同樣如此,公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法人地位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一定階級的國家政權通過法律的形式賦予其獨立的法律人格,并成為獨立的民事主體。而一定階級的國家政權之所以要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公司以法律人格,歸根到底又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是一定階級的國家政權為了維護本階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對公司這種在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一種認可和保障。

二 公司的作用

公司制度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公司本身也是經濟組織的一種形式,具有一定的中介性,它可以為資本主義經濟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只要實行市場經濟機制,公司就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組織形式。從公司的發展歷程看,公司的社會經濟功能是不可忽視的。西方國家的公司,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在促進和保障經濟發展、穩定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難怪有的西方國家學者稱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公司的世界”,由此可見公司的作用之大。概括起來看,公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獲取投資收益的有效形式

公司是投資者可以選擇的股權式的投資工具。公司的營利性決定了其目的都是通過經營活動以較少的投入來獲取較大的收益。同時,公司的營利非為公司本身,而是為公司的股東即公司的投資者,公司的一切經營收益最終都要分配給公司的股東。因此,本質上說,公司就是一種股權式的投資收益形式,是股東獲取物質利益的工具。

通常而言,有多種理財方式和投資去向可供投資者選擇:可以是股權式投資,也可以是債權式投資;可以購買不動產投資而獲取其保值或增值的利益,也可以以借貸的形式投資而獲取借貸利息,還可以投資于企業而分配企業的經營收益。各種形式的投資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分配與風險分擔機制,投資者正是基于自身的經濟狀況、對利益的期望以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等考慮,再選擇合適的投資形式或工具,公司正是其可供選擇的投資形式或工具之一。同時,由于公司投資收益是由公司的經營業績決定的,具有不受限制的擴展空間,因此,它適應了多數投資者的需要,成為被廣泛采用、最受歡迎的一種投資形式。

(二)聚集資本的有效形式

公司股東的有限責任性質使投資者風險減小到最低程度,但投資者利益仍然按其投資比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因為法律并沒有限制最高的紅利率。股東風險責任的有限性和股東資產受益的無限性是促進和刺激投資者積極性的最好機制保障。因此,公司能夠吸引廣大的投資者,并成為當代經濟中聚集資本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這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組建和成立公司本身就是募集資金的重要手段。對于單個資本無力開發或經營的事業,需要資本的聚集和聯合,而組建公司就是這種聚集和聯合的方式。公司所實行的共享利益機制使公司能夠獲得廣泛的投資來源,并使多方資金迅速集中于公司。不僅如此,公司成立后仍具有優越的融資能力,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發行股份和公司債券。尤其是通過股份形式融資,更顯示出公司在融資方面的優勢。因為公司無須還本,股東出資具有永久性,只要公司不解散,出資即不得撤回。而且公司通過股份形式發行股票可溢價,但在分配股息紅利時,卻以股票面值計算,這種低成本的融資方式是其他任何融資手段都無法相比的。正因為如此,股份形式猶如一塊巨大的海綿,能夠把數量甚小的貨幣吸收成為資本,將分散的社會閑散資金迅速聚集在一起,籌集到發展生產所需的大量資金。

(三)優化企業產權結構的有效形式

在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中,存在著兩個主體、兩種權利和兩種責任。公司和股東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主體,它們享有不同的權利,前者享有的是所有權,后者享有的是股權。公司和股東各自承擔不同的責任,公司以其所有的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股東則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這是就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而言)。公司和股東的利益既有相一致的地方,也有相差別的地方。前者表現為公司最終是為股東利益經營的,公司的財產最終仍是屬于股東的,因此,公司的經營利益與股東的投資利益是一致的;后者表現為股東希望少出資、少擔風險、多獲利潤,而公司為了謀求自身發展希望股東多出資、少分配利潤。這種產權結構看似是利益矛盾的機制,但它實際上卻能起到驅動和制約各自利益的良好效果。

公司和股東的兩個主體地位使兩者的權利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制約。對于公司來說,它對由股東出資形成的財產享有所有權,享有完全獨立支配的權利。而股東對其出資的財產再也不享有直接支配的權利,并且股東不能退股。這種機制有利于公司完全按照其獨立法人的地位行使其經營自主權。同時,由于股東享有股權,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這些權利在內容上雖不同于公司的所有權,但可以制約公司的所有權,使其向符合公司股東利益的方向發展。公司和股東各自獨立的主體地位的機制,既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股東的權益,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并成為市場經營的獨立主體,因而是企業實現產權結構優化的有效形式。

(四)企業實行民主科學管理的有效形式

公司有其自身特有的管理機制,集中體現為三個特點:①公司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即資本所有權和資本經營權的分離。由于資本和股東的社會化,每個股東不可直接參加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如此。這樣就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階層。而獨立管理階層的出現,必然會使公司管理越來越成為專門的科學。公司的社會化集資加上科學化管理就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②公司權力機構的多元化。即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分屬不同的機構。重大事務決策權屬股東會,管理執行權屬董事會,監督權則屬監事會。這種權力分工與制約機制符合現代企業,尤其是現代大型企業的科學民主管理的要求。③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采取選任制和聘任制。董事、監事都是通過股東會選舉產生的,而經理則是由董事會聘任的。聘任制符合市場經濟競爭的原則,也有利于公司的長期健康發展。

公司管理機制的上述特點表明,公司的管理達到了高度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公司的產生,使企業的管理走向了現代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做到產權明晰、責任獨立、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管理科學的話,采取公司制,并按照公司的管理機制運作,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因為公司是企業實行民主科學管理的有效形式。

(五)便于集中和控制的有效形式

公司不僅表現為一個單個經營細胞體的組織活動,而且可以表現為多個經營細胞群體——公司群體的組織和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就會出現各種形式的控股公司和公司間的聯合,而這正是實行集中和控制的最好形式。具體來說,公司在集中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1.有利于發展專業化協作,擴大生產規模

專業化協作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單個企業已難以完成產品生產的全過程,而只能完成產品生產中的某個階段或某個部分,這就要求企業進行專業化協作,使產品的生產過程成為社會化的大生產。而公司作為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不僅可籌集到專業化生產所需的資本,還可以通過參股和控股等形式,把分散的小企業組合成一個大公司或企業集團,從而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

2.有利于行業管理,實現國家引導企業經濟活動的目標

公司并不具有行業管理的職能,但公司作為企業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卻可以構成行業管理的客觀基礎或中間環節。公司特別是大型公司往往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它們一般都是行業中的骨干企業。如果國家通過一定的政策對公司的經濟活動給予適當的正確引導,就可以通過公司實現對全行業各企業經營活動的間接引導和調控,從而達到國家預計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目標。

需要說明的是,公司的上述積極作用并不是自發地體現出現的,它需要相應的社會環境、法律環境、經濟條件和文化氛圍。其中,法律環境尤為重要。試設想,如果沒有一整套完善的公司法律制度,公司的運作帶來的就不是其積極作用的發揮,而是會造成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只有健全和完善了公司法律制度,確保公司規范運作,公司的積極作用才可能得以發揮出來。而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法律制度,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法律意識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因此,我們在看到公司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公司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如集資的盲目性和壟斷性等。只要建立和健全公司法律制度,嚴格遵守和執行公司法律制度,就能減少公司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司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積極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平县| 景泰县| 赤城县| 垦利县| 获嘉县| 嵊泗县| 桃园市| 福州市| 临沧市| 肇庆市| 灵寿县| 南澳县| 北辰区| 酒泉市| 茶陵县| 双江| 饶平县| 乃东县| 峡江县| 阿图什市| 嵊州市| 南岸区| 黔西县| 永丰县| 黄石市| 遂宁市| 惠水县| 满洲里市| 庐江县| 平和县| 通榆县| 安庆市| 云安县| 通山县| 新建县| 盱眙县| 呼和浩特市| 淮南市| 长垣县| 苍溪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