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愛情再流浪:三毛傳
- 朱云喬
- 3129字
- 2022-05-25 22:01:10
3 讓生命照進一束光
未知的人生,充滿著無窮的魅力,它可以是平凡而平靜,也可以是澎湃而洶涌。處于迷茫時期的三毛,終于在未知的人生中迎來了一束光。
文字喚醒了三毛的靈性,而繪畫激活了她的審美細胞。在五年級的時候,三毛愛上了美術課。起初,她還曾為美術課感到痛苦,因為美術老師總是拿著一些方形或圓錐形的石膏,放在講臺上叫學生們畫。畫得越像分數越高,她很不喜歡這種刻板的教學方式,既然要畫得特別像,那么為什么不干脆去拿照相機照下來呢?名曰“美術課”,可是老師從來沒教授過“美”,只是教了“術”。
三毛是個非常有想象力的孩子,可在當時的美術課上,她的想象力都無法得到施展。美術課分數總是很低,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總是畫不像,常常被認為沒有藝術天分,所以讓她很自卑,但是三毛心中對繪畫藝術是充滿熱愛的。
很長一段時間里,三毛在美術課上都是個差等生,老師常常罰畫得不好的學生去幫他打掃房間。這樣一來,三毛更加討厭美術課。但一次意外的出現,讓三毛與美術結緣了。那時部分軍人為了參加十月份的閱兵禮,到學校暫住。學生們很開心,因為這會讓原來平淡的生活變得有趣不少。
那時候三毛很喜歡玩單杠,她可以用雙腳像蝙蝠一樣倒掛在單杠上,還能大幅度地來回晃動,有時候倒掛得鼻子流血才會翻下來,看著血跡甚至還會萌生出一種成就感。
有一次,三毛玩倒掛單杠的時候,流了鼻血,一個碰巧經過操場的少校看到三毛正用袖子擦鼻血,關切地告訴三毛不要再玩倒掛單杠了,并且把她帶到房間用毛巾幫她清理鼻血。三毛乖乖地站著,少校溫柔地幫她洗臉。就在那時,她看到了這位少校房間里的一幅素描。光影交織,映襯著一張小女孩的臉,那張臉如同天使一般美麗純凈。
在無聲中,她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美的震撼,像在寂靜的深夜綻放了一束煙花,驚艷了整個夜晚。透過那一張畫,她領悟了繪畫藝術的魅力。
從此以后,她每天都非常期待下課鈴聲響起,然后沖到教室對面的禮堂外,隔著窗戶遠遠地看那幅畫。有時候她還會拉著同學一起看,大家也都覺得那幅畫很好看。但時間久了,新鮮勁兒一過,其他同學也就不再注意那幅畫了。只有三毛,心心念念地每天都要去看。那幅畫里的女孩溫柔地笑著,美好的笑容在她的心底靜靜綻放,滋生出一種奇妙的情愫。
后來,軍隊撤離了學校,這也就意味著她沒辦法再見到那幅畫——那張美麗的笑臉。不過,她從沒有動過向那位少校討要那幅畫的念頭。對于三毛而言,這幅畫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打開了她對美的領悟,讓她見識了生命的另一種美。
初中時,三毛休學了,她度過了一段漫長而孤寂的日子,最終是繪畫再次點燃了她生命中的希望之光。
起初,三毛的父母為了幫助她打開心結,便引導她去學畫畫,希望通過色彩驅散她心中的陰霾。父母為她請的第一位老師是黃君壁先生,三毛跟著黃先生一張張地臨摹山水畫。雖然黃先生的繪畫技藝高超,但是對于三毛來說,黃先生的課似乎和學校的美術課一樣枯燥乏味,很快就讓她沒了興趣。
父母以為她不喜歡山水畫,又請了另一位老師,讓她投到邵幼軒先生門下學畫花鳥。邵先生非常疼愛三毛,知道她不喜歡枯燥的臨摹,便早早地開始教她創作。在邵先生的指導下,三毛的繪畫技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創作了幾幅不錯的花鳥畫。可那細膩柔軟的線條終究無法愈合少女心中的痛,無法釋放她內心的渴望。
比起國畫,三毛似乎更愛西洋繪畫。有一段時間,三毛的堂哥陳懋良寄宿在她家。她的這位堂哥有個性、有追求,當初因為迷上了音樂,便要放下學業去追求音樂夢想,當著三毛父親的面,把學生證撕得粉碎。長輩們沒有辦法,最后只得順從了他的心愿。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里,三毛收到一份來自堂哥的珍貴禮物——一本畢加索的畫冊。那一次,三毛徹徹底底地被那本畫冊吸引了。畢加索的畫燃燒著旺盛的藝術生命,華麗而神秘,讓她沉醉不已。
三毛如癡如醉地瀏覽了畢加索的桃紅時期、藍調時期、立體畫、變調畫,甚至后期的陶藝,她感受到了來自生命深處的力量。從那時起,她愛上了畢加索,少女的傾慕之心在美麗的色彩中綻放,在那段自閉的時光里,她的生命不再灰暗。冥冥中,這一切為她埋下了命運的伏筆。
一個偶然的機會,三毛的姐姐陳田心帶朋友們來家中玩。他們一群人在開心地吃東西、聊天,三毛則孤獨地躲在角落里。
姐姐的聚會,愉快而熱鬧,高潮迭起。興之所至,一個叫陳骕的男孩要給大家畫一幅戰爭圖,說完就趴在地上開始畫起來。一場騎兵隊和印第安人的戰役在他的筆下逐漸鮮活起來。
三毛當時并沒有湊上前去觀看,但是早已被吸引。等到其他人散去,她才去偷偷地把這幅畫看個夠。那幅畫極具張力,有倒在地上的戰馬,有白人中箭,也有印第安人在大聲嚎叫,一副慘烈的戰爭景象躍然紙上,三毛深受感染。也正是這幅畫,在不經意間將三毛的人生引向了希望的港口。
后來,陳骕對三毛說,他曾跟隨老師顧福生學過油畫。顧福生的名字,就這樣深深地印在了三毛那片沉寂的心海里。她把自己想和顧福生學畫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激動不已。因為他們一直希望通過什么方法幫這個敏感的孩子打開心扉,結果嘗試了許多方法最終都失敗了。而這一次,三毛竟然主動提出要學畫畫,讓父母尤為欣慰。
顧福生是將門之后,但是他對藝術有著執著和熱愛之情,所以最終選擇了走藝術道路,后來成為“五月畫會”的畫家。當時,一些畫家們喜歡集結在一起,想辦法推動現代藝術的發展。在1957年的臺灣地區,有兩個比較有名的畫會,“東方畫會”和“五月畫會”。“五月畫會”多數是來自師范大學的美術系大學生,這些人具有旺盛的藝術創作力。
第一次見顧福生的過程,她始終記憶猶新。
顧福生的家在泰安街的二巷二號。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后,三毛按響了門鈴,隨后被人引路進了這座深宅大院。三毛有些許緊張,過了一會兒,她見到了她崇拜的畫家顧福生——這個改變了她一生的人。
顧福生的年紀不大,那一年他剛剛25歲。在三毛眼中,顧福生是個極其溫柔的人,他對三毛退學的事情并未過多詢問,表現得很自然。他也不像一個教育工作者,更像一個能夠全身心投入繪畫創作的藝術家。憑著這樣的直覺,三毛對他多了許多好感,心中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位老師,開始專心學習油畫。
一個人對一件事因為心懷向往,所以便會倍加珍視。第一堂課,三毛非常緊張,但是又充滿了期待,她很久都沒有過這種感覺了。
當天回來后,她要母親為她準備一個新鮮的饅頭,因為老師說那是用來擦炭筆素描的。母親答應了,告訴她三天后再上課的時候去買。可向來沉默懂事的三毛竟然開始和母親鬧,要求母親馬上去買饅頭,因為她擔心三天后會出什么差錯,買不到饅頭。
事實上,如果馬上去買饅頭,過了三天后,買來的饅頭就沒法用了。但這樣一件小事卻預示著三毛心理上的重大轉變,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點亮了對未來的期待,并開始為這份期待而緊張,她的生命中重燃了最美好的東西——希望之光。
在現實生活中,情緒遠比困境要沉重。一個人想要走出心靈的自閉狀態,很難。三毛選擇了勇敢地撕開生命的裂縫,讓光照進來,雖然這漫長的心路走得并不容易。
三毛因為沒有西方繪畫基礎,所以畫得糟糕透了。接下來的兩個月,三毛耐著性子苦學,但仍沒有太大進步。顧福生的性格很好,總是耐心而溫和地教導她。可他越是溫柔細心,三毛便越是感到內疚,這種愧疚感在日積月累中越發沉重。
有一天,三毛非常難過地告訴老師,自己不是學繪畫的料,也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她不想再繼續拖累老師了。說完后,她憂傷而自卑地低下了頭。
顧福生溫柔地笑了,但并沒有答應她的請求,也沒有允許她放棄。當日下課后,他給三毛拿了幾本文學雜志——《筆記》雜志合訂本和幾本《現代文學》雜志,并叮囑她回家后要好好閱讀。在送三毛出門的時候,顧福生用商量的語氣和三毛說,下次畫畫課先放下素描,改畫水彩,是否可以。他明白三毛的敏感和憂愁,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她自卑而脆弱的心靈,希望通過色彩喚起她對繪畫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