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你一直渴望交流,卻習慣被動沉默/

1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當下這種越來越普遍的‘沉默’型人格?”

這個話題反映出了當下很多人的苦惱,這種苦惱還可以稱之為“被動沉默”的困擾。

在社交場合,每次一開口說話,就容易陷入緊張焦慮的情緒中,特別在意周圍人的目光;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見,但在關鍵時刻,大腦卻一片空白,表達不出來或者不敢表達;特別渴望與人交流,也知道與人交流是一件好事,但就是無法自然大方地交流……

被動沉默者,往往因為不能與他人進行自然的溝通交流,所以他們會一直否定自己:我不會說話,我只能尬聊,我在別人面前太容易緊張了……最后,他們只好選擇退縮,收回渴望表達的心。他們一邊羨慕周圍侃侃而談的人,一邊用沉默來掩飾自己的緊張,成為人群中所謂“不愛說話”的那類人。

他們看似是主動地選擇了沉默,其實是被緊張感逼迫著被動地選擇去了一座社交孤島。

2

我的來訪者小雅是一名大三學生,她就深受這種被動沉默的困擾。

每一次班級聚會,大家都交談甚歡,小雅卻發現自己很難自如地參與到任何的對話當中,哪怕對話的主題是她所熟悉的。她想努力改變自己,也渴望通過交流和同學增進感情,看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她在內心對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認真地進行了梳理,可最后她憋紅了臉,也沒能張口說出來。

這種經歷實在是太憋屈了。在很多需要進行表達的場合,小雅發現自己總是不敢表達,哪怕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提問,她也經常回答得支支吾吾的。

時間久了,大家都認為小雅是個很內向的人,因此自覺地將她歸入“沉默”的那類人。在生活和學習中,同學們無論誰遇到問題,都很少向她征求意見和尋求幫助。再后來有聚會之類的活動,大家也很少邀請她參加了。這種處境令小雅感到非常難受。

在現實中,類似小雅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總是陷入一種“明明渴望與人交流,卻又無法開口表達,于是只能假裝沉默”的怪圈。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這些人在生活中究竟有過什么樣的經歷,才導致他們陷入如此矛盾的境地?

3

渴望表達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不敢表達往往意味著這類人在童年與養育者的互動中遭受過表達創傷: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但是沒有人理睬;經常被人否定或嘲弄;總是不被人接納,甚至被攻擊……

在咨詢室里,我跟小雅開始探討她人生中對于“表達自己”的最原始的記憶和感受,這個安靜的姑娘突然變得很生氣。

她回憶起小時候一些難過的事:每當自己表達一個觀點或意見時,媽媽要么不理睬她,要么否定她,或者露出不屑的表情。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媽媽總是夸獎別人家的孩子懂事、會說話,轉頭就批評、否定小雅:

“在公共場合,你說話要注意分寸,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小孩子懂什么?不懂你就不要瞎說。”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看看人家××,說話多利索。”

“你怎么總是這么不懂事?你看叔叔阿姨都笑話你了。”

“你這個樣子,在學校老師怎么可能會喜歡你?”

聽了媽媽的這些話,幼小的小雅感到異常羞恥,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鉆進去。

小雅的媽媽總是很在意小雅是否被別人喜歡、是否被別人看重。當小雅受到別人的贊賞時,媽媽會表現得很開心;一旦小雅在某些方面表現得不如別的孩子出色時,媽媽就會非常焦慮。

遺憾的是,在小雅媽媽的嚴厲教育下,小雅越來越不自信。雖然她的心里總想著表現得好一點兒、要討人喜歡,可是在行為上她卻越來越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因此常常顯得很笨拙。

這一切都被媽媽看在眼里,焦慮的媽媽每次在客人走后,都要對小雅進行一番教育。就這樣,小雅在媽媽長期的評判和指責中,與人互動溝通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差。

后來,為了避免被媽媽評判、指責,小雅選擇盡量少說話,開始用“沉默”的策略來應對社交。久而久之,她就變成一個再也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唯唯諾諾的人。小雅的媽媽對她的影響,徹底滲透進了她的日常生活中。小雅接受了媽媽對自己的這些評判和指責,覺得自己原本就是一個表達能力很差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每次在和人溝通時,小雅都底氣不足、缺乏自信,害怕自己因表達不好而出丑。

事實上,除了評判和指責,媽媽還向小雅灌輸了一套“良好表達能力”的標準:要開朗大方,要懂得察言觀色,要討人喜歡,要有伶俐勁兒……

每次想到這些標準,以及自己以往的經歷,小雅就覺得既然達不到媽媽要求的標準,那就只好掩飾自己,盡量少表達或者不表達,以免出丑,讓自己陷入羞愧的境地。

“我渴望表達,但我害怕出丑。”這大概就是小雅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4

像小雅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在小時候因為自我表達而受過傷害,這會讓他們形成一些心理認知誤區,最后讓自己成為沉默的人。

這些認知誤區包括:

(1)我不會說話,容易出丑

他們認為表達是種能力,人只有達到某種標準才能具備這種能力。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往往是由童年養育者對他們灌輸不當的養育理念造成的。這些養育者往往不能接納自己的孩子真實的一面,他們一廂情愿地愛著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孩子,并用所謂的“完美”準則來要求自己現實中的孩子。

于是,他們會對自己現實中的孩子進行否定和批判,這就導致他們的孩子常常感到羞恥和不自信,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夠好的、不合格的,以致最后形成這樣的觀念:我需要變得完美才可以表達自己,不然結果就會很糟糕,我就會出丑。

一個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總是害怕自己會出丑的人,必然會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焦慮、緊張,因此便不會輕易發言,因為沉默對他是最好的保護。

(2)萬一我出錯了,他們會怎么看我

他們認為表達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可和贊美,而不是為了交流。

因為過于關注別人的評價,他們反倒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了,而這種尷尬的狀態又增加了他們對表達的羞恥感和恐懼感。

此外,被動沉默者也會特別關注別人的表現,特別喜歡在心里對別人說過的話、做出的舉動進行一番評論,對自己認為表現好的人就無比羨慕,對自己認為表現差的人則暗自嘲笑。

此時,在他們心里“表達”的原意已經完全被異化了。總而言之,他們認為表達這種行為不重要,能否通過表達獲取掌聲、贊美和認可才重要。

(3)表達以后沒人理我,豈不是很尷尬

他們在進行自我表達的時候,通常伴隨著一種對于關系的渴求,一種對別人能回應自己的渴望。當他們說完一句話的時候,無論這句話本身重要不重要,他們內心都渴望別人能夠做出回應。

但是,如果他們在發出這種需求和渴望時,沒有得到別人的回應,他們就會對自己的需求和渴望產生懷疑,繼而產生羞恥感:“我這么需要你,可你并不會滿足我,你并不需要我,一定是我有問題。”

為了避免這種“求而不得”帶來的羞恥感,他們便會逐漸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渴望,甚至用不再發出需求和渴望來避免失望,從而造成對人際關系的回避。在這種回避性沉默的背后,是他們成千上萬次的失望,他們害怕自己的表達像一粒沙子一樣被投進大海中,得不到任何回應。

5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被動沉默的心理困境呢?

首先,被動沉默者需要意識到,與人打交道并不是對我們能力的考驗,而是普通的交流互動。

在咨詢過程中,我幫小雅厘清了各種問題的來龍去脈,修正了很多不合理的人際交往觀念。

比如,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并不意味著自己就處于一個被批判、被考驗的位置,即使我們做得不好,也并不意味著就會被不喜歡、不接納。我們與人打交道是一種出于本能的需要,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我們擁有評判自己的權利,這是別人左右不了的。另外,從我們自身做起,不再評判社交場合中別人的表現,學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表達的內容上。我們不要以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別人,而是要用一種全然接納別人的心態去與人交往。

當我們做到對別人全然接納,再也不因為別人的表達去評判別人時,我們便做到了接納自己,因此就不會再過于關注別人如何評價我們了。

其次,被動沉默者要走出被動沉默的心理困境,需要直面自己的恐懼和焦慮。

因為有過心理創傷,被動沉默者在社交場合中面臨自我表達時,難免會感到恐懼和焦慮。我們需要意識到這種恐懼和焦慮,并嘗試直面它們、接納它們,而不是與其對抗。我們的恐懼和焦慮來源于童年養育者對我們的否定和不接納,躲在這些恐懼與焦慮背后的,其實是一個無助、難過、委屈和絕望的小孩。

我們要看到自己內心那個受了傷的小孩,然后好好地擁抱一下自己內心的小孩。告訴他,這一切都不是他的錯,他很好,他沒有別人說的那么差。

在咨詢室里,當小雅看到那個藏在自己恐懼背后,充滿了委屈的小女孩時,她不禁放聲大哭。雖然過了這么多年,小雅內心那些委屈、恐懼、無助的情緒卻一直都沒有消失。它們一直在那里,阻擋著她走向新的世界。

最后,被動沉默者要走出被動沉默的心理困境,絕對不能和敏感、緊張較勁。

由于早年的經歷,被動沉默者養成了極度敏感的性格,但這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因此不要去跟自己的敏感、緊張較勁,也不要去跟別人比較。允許自己敏感、緊張,允許自己恐懼,接納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理解自己,而不是強求自己。當你允許自己恐懼、敏感和緊張時,這些情緒反倒會被逐漸排解掉。

小雅終于意識到自己的敏感和緊張,是內心那個小孩被過度地否定、評判,不被接納而造成的。她再也不想難為那個小孩,再也不想給她提要求了。

6

渴望表達,是生命的重要動力,這在動物身上都表現得非常明顯,何況是有語言、有思想的人類。

沒有人喜歡長久的沉默,也沒有人喜歡永遠的冷漠。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保持沉默,不敢做自己,勢必會壓抑自己的生命能量,從而自我設限,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

不敢表達自我的人,就像縮在一個有著堅硬外殼的保護罩里。在這個罩子里,一切都是可控的,只可惜空間很小,他們在里面按部就班地行動,不敢邁出一步。

有的人足夠幸運,可能會遇到從保護罩外面伸進來的一只手,這只手足夠堅定有力,引導他們走出罩子,并帶領他們起舞。

遺憾的是,有的人即使握到了這么一只手,卻還是因為過于恐懼,讓那種恐懼的力量死死地拖住了自己,最終還是不敢走出那個罩子。

還有的人終生都在等待,希望有人能找到沉默的他們,帶他們走出去,可惜終究還是沒能等到那只拯救自己的手伸進來。

現在,我希望你可以像小雅那樣,去主動尋找那只希望之手,找回勇氣,找回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溧阳市| 息烽县| 永清县| 南华县| 日照市| 务川| 饶平县| 吉林市| 六枝特区| 永兴县| 虹口区| 乌拉特后旗| 柘荣县| 巩留县| 驻马店市| 库车县| 班戈县| 曲阳县| 东阿县| 蓬安县| 昭觉县| 军事| 闻喜县| 宁德市| 淳化县| 武强县| 繁峙县| 邢台市| 富蕴县| 皮山县| 金阳县| 噶尔县| 陇川县| 镇坪县| 吴堡县| 义马市| 灌云县| 阿瓦提县| 聂荣县|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