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么
- 李國翠
- 3287字
- 2022-05-26 15:03:32
/如何擺脫受害者心態/
1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過這樣一種人:整天對生活、對他人充滿了不滿,一會兒控訴這個對不起他、那個欺負了他,讓他陷入糟糕的境地;一會兒憤怒于世道不公、世風日下,讓他懷才不遇;一會兒又抱怨公司環境不好,領導有眼無珠,自己進了這樣的公司簡直倒霉透了,一點兒前途都沒有。
剛開始的時候,由于不明情況,聽到這么委屈的控訴,我們心里往往都會產生憐憫、同情之感,覺得他們真的挺倒霉的,真不走運,于是用心地給他們出主意。甚至有打抱不平者,摩拳擦掌想幫他們教訓一下欺負他們的人,或者給他們推薦一份好工作。
可是折騰了一番后發現,這種人好像對我們的建議完全無動于衷,或者說只是口頭采納了我們的建議,卻絲毫沒有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甚至有的時候他們還會一一否決我們的熱心建議,并擺出成千上萬條“此路不通的道理”,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無路可走。
既然已經無路可走,他們便日復一日地控訴下去、抱怨下去、憤世嫉俗下去。他們似乎永遠都被一攤爛事纏住,這些爛事就像蜘蛛網一樣,他們陷在“蜘蛛網”里不能動彈,無法向前邁出一步。
2
我有一個親戚,從我記事起,她就整天為自己的婚姻發愁,抱怨自己所嫁非人。她認為自己各方面條件都不錯,老公卻方方面面都很難讓自己滿意。就這么十幾年如一日地,我的這個親戚始終郁郁寡歡,眉頭不得舒展,結果在50多歲的時候便因患乳腺癌去世了。
更悲慘的是她的子女們。因為一直以來他們的父母感情不和,所以他們對感情看得也比較淡。他們的媽媽去世后,大家各自奔天涯,分散在好幾個地方,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
我也經常遇到很多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種人別的不擅長,就擅長發怒,文章寫得一般、詩寫得一般,但特別有“態度”。對于他們來說,似乎“態度”就是自己行走江湖的根本。而他們的“態度”也很單一,就是憤怒和郁悶:憤怒于世道不公,不給有天賦的自己一個出頭的機會;郁悶于自己雖才過屈宋,卻過著如此不堪的生活。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我除了見過他們發牢騷,真的沒見他們寫出多少好文章、好詩篇。現在他們依然每天憤世嫉俗,依然在怨天尤人。當然了,他們越來越窮困潦倒,真的是“如愿以償”了。
3
我承認,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懷才不遇的人,但真的很少,雖然凡·高、杜甫是有名的懷才不遇之人,但是人家有作品啊;在這個世界上也確實有人在遭遇不公,但“總是被欺負”“被所有人欺負”這種事還是很少見的;世界上確實有人婚姻不幸,但是為此難受一輩子,把自己折磨到身患絕癥,還影響到子女的也不多見。
說起來,以上這幾種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模式——受害者思維,或者叫受害者心態。
所謂受害者心態,就是指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但認為造成這種糟糕狀態的根源在于外界所有與其有關的人和事,當事人往往懷著一種極度無辜的心態。
因為長年累月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這種人一般滿腹牢騷、怨氣沖天,甚至肝氣郁結,影響身體健康。而他們的事業、家庭往往真如他們口中抱怨的那樣,經常遭遇挫折、不幸,甚至陷入絕境。
具有這種心態的人,總是將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為一句“我就是命不好”,他們認為自己從來都沒有錯,都是命運使然。
什么叫命運?命運是你內心的投射。為什么說性格即命運?因為性格決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的內心把世界解讀成什么樣子,最終你就會活成什么樣子。在心理學上,這也叫作自證預言的假設。
自證預言,是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例如,你若自認為不是讀書的料,那么即使有時間,你也不會用在學習上,因為你覺得自己讀了也不會懂。最終考試成績一塌糊涂,你會對自己說:“我果然不是一個讀書的料!”
這個概念在辦公室里又會有這樣的演繹:有人對你說,某個下屬跟你合不來,你就會不知不覺地專挑對方的缺點來看,越看越不順眼,結果大家因小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再合作下去,預言便實現了;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下屬很能干,你自然會多給他機會,讓他去發揮才能,即使他偶爾犯錯,你也會選擇包容,最終他亦會不負你所望,成為一個能干的員工。
4
事實上,受害者心態是一種很常見的心態,它是人在遇到挫折時采取的一種自我欺騙、自我保護策略。人生在世,誰都難免遭遇挫折。在遭遇挫折后,人們一般會經歷以下五個心理階段:
第一,否認階段。極力否認事實的存在,逃避事實。
第二,憤怒階段。接受部分事實,但會表現出因事與愿違所造成的憤怒和不平。
第三,交涉階段。尋求解決方案,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第四,消沉階段。在明確事實以后,心理上還沒能完全接受事實的存在,但是行為上已做出一定反應。
第五,接受階段。心理和行為上都已接受了事實的存在,并按照自己的選擇對事實進行處理。
所謂一般人都有的受害者心態,是指在遇到挫折后,我們都會經歷第一心理階段和第二心理階段,即否認和憤怒。經過一段時間后,有的人會繼續經歷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最終結果就是接受現實,并在這個基礎上重塑自我,調整自我和現實的關系,比如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調整自己的理想目標,吸取教訓,建立起真實強大的自我。
也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后,停滯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拒絕面對現實。因為挫折讓他們的自尊面臨威脅,為了避免這種威脅,他們拒不承認現實,反而通過否定別人和外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或者說,這是一種具有自我欺騙功能的逃避策略,個體躲藏在里面,逃避外界的“槍林彈雨”,逃避自己需要真正面對的成長。
還有的人通過對外界的控訴,制造自己無辜的假象。準確地說,他們是一種通過扮演受害者而獲取好處的人。這種好處更多的是指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周圍的人那么骯臟,只有我一個人純潔,所以我有一種不媚俗的出眾。”
“周圍人都那么壞,只有我一個人是無辜的,所以我不用負責。”
……
習慣控訴外界環境、總是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人,內心都有一個懦弱矮小、缺乏力量的自我。他們沒有能力面對現實,只能通過自我安慰來掩飾自己失敗的事實。
遺憾的是,很多人迷失在這樣的角色里,活成了真正的受害者,整天覺得自己倒霉,最終就一直倒霉下去。
5
那么,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受害者心態呢?
(1)學會自我負責
受害者心態的根源就在于,自己不能為自己負責,總想讓外界對自己負責。一旦外界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自怨自艾,陷入頹廢、憂傷的自我折磨中,從而喪失行動力。
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必須由自己來負責。想要得到什么,都需要自己去爭取,不要指望別人為你爭取。沒有誰可以給你設計一種一勞永逸的人生,也沒有完美的環境和人,讓你一切都稱心如意。但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指望外界做出改變來遷就自己,指望外界能對自己的遭遇負責。
(2)學會寬容
寬容會讓一個人的真實自我變得強大,它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重要體現。寬容別人,有時也是放過自己。
當你開始承認,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時,你可能就學會了寬容。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會根據自己的偏見要求別人和客觀世界為他做出妥協。但別人有自己的意識,客觀世界也并不以某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就會引發他內心的怨恨,最終所有的怨恨都會反噬自己。
(3)培養重建自我的能力
能否直面現實,是考驗一個人真實自我是否強大的關鍵。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無法面對現實,這種“無法面對”的背后其實是自我力量的缺乏。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親子關系里受到的積極肯定過少、消極否定過多,所以我建議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去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回溯一下自己的幼年經歷,修正消極的自我認知。
(4)懂得感恩和付出
停留在受害者思維模式里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否認周圍的美好、放大周圍的丑惡。這種通過否定外界來讓自己保持優越感的方式,會讓他們永遠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同時,又由于這種優越感本身是虛假的,他們覺得自己始終處于匱乏的狀態,看不到自己“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永遠不懂得感恩。當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抱怨上時,他們自然就喪失了行動力,根本體驗不到付出的快樂。他們永遠無法得到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正向反饋和積極體驗,只會讓自己的情緒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當你覺得自己因懷才不遇而憂傷、落寞時,當你整天憤世嫉俗,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時,請一定要把自己罵醒:這種行為只是一種幼稚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