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談單中客戶構建的大腦地圖
上一節中,我系統地講到了大腦對外界信息的接收模式,也就是說外界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很多,我們通過潛意識里的刪減、扭曲、一般化,篩選出來一部分信息。
這種篩選信息的方式,難免過于主觀,換言之,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主觀構造的。我們的五官接收外界信息,然后傳遞給大腦,大腦再進行篩選,在腦海里構建了一個大腦“地圖”。
同時,因為地圖是每個人主觀構建的,所以具有唯一性。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就是這個原因。
那么,我為什么要跟你說這些呢?
原因很簡單,我想要告訴你事物的本質,了解這些本質以后你才能知道如何做。作為一個談單銷售人員、設計師,你還要學會“悟”。
也就是說,在談單的時候,我們拋出的任何信息和所做的動作,都是可以影響到客戶認知的;反之,客戶拋出的信息和動作,也會對我們有所影響。你要做的是學會如何在談單的時候辨別這些信息,不被客戶影響。
舉一個例子,我經常在講課的時候說,其實,客戶在決定與我們簽單的時候,打動他的不一定是你的設計,有可能是報價,也有可能是送禮品等方式。無論如何,你都要知道,影響客戶做決定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因此,你要學會從多方面塑造你與競爭對手之間的不同。
你與同行設計師的不同在哪里呢?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學會全方位塑造。比如,出版個人設計作品集,讓客戶看到你曾經的案例,參加過某個設計大賽,擁有設計師職業技能證書等(很多學員反饋,擁有職業技能證書在簽單的時候更容易成交)。擁有這些為什么更容易成交呢?
因為現在的客戶都會挑選很多設計師和設計公司,并且發現,每一家公司的水平都相差不大。因此,他們就會折中選擇價格合理、他更信任的設計師。
此時,你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每一個設計師和公司都相差不大,為什么客戶會優先選擇有職業技能證書的設計師呢?
在現實中,可能兩個設計師的水平差不多,但是,在客戶的主觀判斷中,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這就是人主觀判斷下的大腦地圖。
上面的例子對設計師的簽單非常有效,對銷售家具、窗簾、壁紙的門店也非常有效。
我收到無數家具門店經營者的反饋,以前他們用銷售的模式去談客戶,發現非常困難,客戶總是在比較價格、材料。但是當他們換一種方式,用軟裝設計師的身份去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以后,發現簽單非常容易。為什么?
因為他們為自己賦予了一個新身份——軟裝設計師,而且還是一個有職業技能證書的軟裝設計師。這個時候,客戶就喜歡聽他們的建議。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通過簡單的包裝,就可以投射出不一樣的信息,影響客戶,讓客戶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
其實,這就是談單中客戶構建的大腦地圖。當你弄清楚這些大腦的溝通模式以后,你就可以思考以后在什么場合去運用。
既然大腦接收、處理信息的模式是這樣的,我們就可以通過不同的投射信息的方式去影響客戶。當他被影響以后,溝通就容易多了。
記住一個現象:別人理解的≠你所表述的
在談單課程中,有學員問:“老師,我對客戶說了很多,如果我是他,自己都會被說服了,可是對方根本沒有反應,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過于堅持自己的內心地圖,而走向了另外一個誤區。
你此刻應該明白,我們所感知的世界都是我們主觀構造的,而且每個人的大腦地圖不一樣,所以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認知。
那么,這會導致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
那就是你所表述的意圖,往往被對方曲解成別的意圖,矛盾由此產生。
所以,很多人有時候不理解客戶為什么生氣,甚至原本要好的朋友為什么突然變得陌生。這一切都可能因為你用自己的地圖控制了對方的地圖。此時,你要明白,你的目的是從客戶那里收獲反饋,因此,對方的反應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方法去試圖說服別人,每個人對同樣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而你若要在談單的時候說服和打動別人,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對方的地圖。
所以,如果你有上述問題,在以后談單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方所接收到的、理解的,到底跟你要表達的是不是一個意思。
比如我在給學員授課的時候,都會從學員的實際痛點開始分享,當我把學員的痛點講完以后,才會引導他們跟隨我的地圖,走進我給他們塑造的世界,讓他們去構造之前沒有看到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