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史
-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 844字
- 2022-05-07 18:49:40
(一)泵工業布局基本形成
1.第一次大規模投資
自1958年開始,國家先后向沈陽水泵廠等投資達1.2億元,為企業易地新建、擴建車間及增加生產設備提供資金。通過第一次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形成了沈陽水泵廠、上海水泵廠、大連耐酸泵廠、長沙水泵廠、石家莊水泵廠5個骨干廠,本溪水泵廠、武漢水泵廠、佛山水泵廠、寶雞水泵廠、哈爾濱水泵廠、上海第一水泵廠、博山水泵廠、蘭州水泵廠、重慶水泵廠、陽泉水泵廠、北京水泵廠、天津市工業泵廠12個重點廠,我國工業泵的生產布局基本形成。
國民經濟生產的建設發展,使工業泵制造力量迅速增長。各地區新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增大了泵產品的制造力量,承擔了一般泵產品制造,以彌補骨干企業力量之不足,使骨干企業能集中力量承擔國家重點任務。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企業突擊上馬,不具備條件也生產,造成許多泵類產品粗制濫造、產品質量下降的情況。
2.技術力量隊伍迅速壯大
1964年底前,泵行業(17個廠統計)共有工程師37名,技師43名,這些技術力量是泵行業的老前輩。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有了第一屆水力機械專業畢業生,隨后華中工學院、浙江大學也培養了水力機械專業人才。自1961年起,我國自己培養的水力機械專業和其他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大量充實到各水泵廠,為泵產品的自行設計和開展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3.具備生產鑄鋼的能力,擴大了生產技術領域
1958年前,泵行業僅有廣州重型機器廠生產鑄鋼和不銹鋼,泵專業制造廠沒有生產鑄鋼的能力。1958—1965年,長沙、大連、沈陽等水泵廠建設了鑄鋼車間,鑄造能力的提高使工業泵的技術領域擴大,輸送介質從清水擴大到酸、堿溶液。這種材質也適于耐高溫高壓和沖刷,因此熱加工能力的壯大對工業泵制造水平的提高具有開拓意義。
大連耐酸泵廠1960年建成0.25t三相電弧爐并投入生產,具備了生產鑄鋼的能力。沈陽水泵廠鑄造車間于1963年3月建成,產能為鑄鋼件1112t/年,有色金屬件88t/年,鑄鐵件800t/年。石家莊水泵廠鑄造車間于1960年建成投產,到1968年時生產了6個鋼種,其中4種耐磨合金鑄鐵,最大單件質量為1t;產能為鑄鋼件300t/年,耐磨合金鑄鐵件2600t/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