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 工作一個人搞不定,可以找人幫忙嗎
借力也是能力。
臨要直播,我才想起,直播大綱還沒敲定。追問起來,負責的同事這才支支吾吾地說:“我對內容還不熟悉,進度有點慢了。”
我看了一眼大綱,這何止是不熟悉,基本等于什么也沒寫。
我一著急,大發一頓火。他的主管拉拉我:“他剛來,也算是盡力了。”
我問主管:“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他找過你幫忙嗎?”主管搖搖頭:“但他很認真,自己悶頭加班了好幾天。”
這話更是火上澆油:“這就叫作沒有盡力!”
后來我們幾個人臨時趕工,好不容易才把直播順利做完。
我把主管和那個男生都留了下來,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塊大石頭,他爸爸在邊上鼓勵他:加油,只要你全力以赴,你一定能搬起來。可因為石頭實在太重,孩子搬不起來,于是就說:“我已經盡力了。”然后他爸說:“你沒有盡全力,因為,你都還沒找我幫忙呢。”
男生欲言又止:“但是找別人幫忙……”我知道他想說什么,因為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
我記得剛入職場時,有一次要出一篇行業分析稿,每個編輯都要出一部分,我被分配到的是關于體育行業的。我一看,這我哪里懂啊,時間又這么緊,于是我找了體育行業一個關系特別好的記者,幫我完成了這部分。稿子評審會時,好幾個同事交不出來,因為大家都在認認真真查資料,線索太多,還需要好好梳理。我當時心里慌急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堆好學生之間,只有我不務正業,投機取巧。
讓我大跌眼鏡的是,老板看了我的稿子,非常高興:“又快又好!”
同事們不屑地說:“原來假手于人也行啊。”我臉紅得抬不起頭來。
老板看了他們一眼,說了一句話:“借力,也是一種能力。”
同事們不以為然,但我牢牢記住了這句話。
我們很多職場人,就像那個搬石頭的小男孩,特別努力地解決問題,努力地扛起責任,唯獨不會“努力地去借力”。
原因之一,是想不到原來還可以借力,或者是從心底就不認同借力這種方法。
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麻煩別人,顯得我多無能——但真要說無能,是你一個人忙活了半天,事還沒做好。
除此之外,人們對借力不以為然,還有另一個原因:不知道怎么借力。
借力可以靠“說”,借力也可以靠“做”。
我們有個運營同事,原來做線下活動,人手總不夠,自己吭哧吭哧做,干不動了才找別人說:我這邊做個活動,想找你幫忙借兩個人。
然后別人各種為難,他也覺得委屈,后來我讓他換了個方法。
在活動前期,找到要借力的人跟他說:“嘿,我這邊有個活動,可以幫你們多漲2000個粉絲,只要你們出兩個人就好了。”
把“我找你幫忙”,變成了“我來幫你的忙”,真正的借力,不是求助,是互助;不是剝削,是告訴對方,我來給你送福利了。
跟不同的人借力,就要給不同的人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還有一次,我看到我們的文案組需要搜集大量的案例作為寫作素材。其中有一個同事,邊吃外賣還要邊翻各種書本、網頁,加班加點地找,愁眉苦臉。而我知道,以他的精力和視野,是很有局限的,也很難有驚喜。
而另一個同事,她除了自己找案例,還拿出一些預算,在線上做案例的有償征集,讓案例來找自己。她還會點一些下午茶,每周一下午1點把同事聚到一桌,聊著天,就把一堆案例共創了。
我看著她在這個過程中,用了錢,用了關系,還設計了征集規則,多維度地去解決問題,心里忍不住感嘆“真是有辦法啊”。
不管是說,還是做,其實都是思維的升級,把“點狀思維”切換到“系統思維”。
從只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點狀思維”,到多維度解決問題的“系統思維”。
所有行為改變的背后,都是一次思維的躍遷。
下一次,當你手忙腳亂,覺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做不完時,請一定想起這句話,職場中,借力也是一種能力,在某些時候,它甚至比“執行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