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的動力:工業設計標準及其中國策略
- 蘭翠芹
- 4166字
- 2022-05-09 17:58:48
序一
蘭翠芹教授委托我為她的著述——《創新的動力——工業設計標準及其中國策略》寫個“序”,我感覺壓力好大!而同時又為年青一代的工業設計者的成長和膽略而興奮!
工業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人—產品—環境—社會的中介,參與并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生存。
工業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只存在了百年,然而作為人類謀生存的創造——“設計”的智慧卻與一直伴隨人類改造生存條件的實踐與認識世界和人類本身而相伴發展。
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社會形態中,其手工藝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材料和技藝。封閉型的自然經濟不可能不就地取材、因材制用、因地制宜,所以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是決定當地經濟的支柱,而手工藝匠人的技藝又使當地的自然資源成為具有社會意義的產品的必備條件,成為這些產品價值的決定因素。因此,手工藝匠人的技藝以及當地的文化都受到封閉型的自然經濟的制約,其文明的進步都取決于資源的開發。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這種封閉、保守的生活方式以及滿足現狀、慎終追遠的心理特征,在文化上則表現出浮華、煩瑣、中庸、安逸、超脫、沉溺于形式與技巧的特征。而大生產的商品經濟以大工業的生產方式為基礎,它的生產已遠遠不止受自然資源的制約,更重要的是受市場需求的刺激。追求利潤的目的迫使商品經濟以市場需求來開發以至購買外地的資源、發展技術以及重金雇用不同工種的專門技術人員,這就造成了商品經濟要靠“流通”這種方式來作為支柱。商品流通、材料流通、技術流通、人才流通的社會生產結構需要靠分工來保證。“分工”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達,又形成了商品經濟的特定的商品文明。個人的技術和藝術才能必須在整個社會組織的“分工”中才能存在和發展,它們必須專業才能在競爭中保存,又必須靠組織者的安排才能協調一致產生力量。這時候決定產品價值的不再是技藝和材料了,而是一種既能掌握變化的社會需求,又能了解機械化大生產特點的職業才能。這種溝通產品的復雜社會屬性的文化特征必須是綜合的、創造性的、標新立異的、不滿足現狀的而又講究實效的。這種新的文化方式即是將藝術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現在與未來綜合的設計。
設計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念、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設想以及運用科學技術成果的總和。大工業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工業設計的特點,那就是設計必須以大批量、機械化為條件,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為目的。又由于工業化生產帶來各行業、各工種、各工序的分工,設計與制造分離,制造與銷售分離。這復雜的社會結構的各階段、各層次不可能由一個或幾個人來完成,需要有合理的、有序的、有預見的設計觀念來協調,必須有嚴密的、分層次的、成系統的組織——“標準化”來安排。因此,在工業時代,設計的主導作用被空前地顯示出來了。設計師這個職業的出現是工業時代的必然,否則,各個專業,各個部門都將各行其是,形成不了大生產方式,也不會制造出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更不能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保持人和自然的平衡。
科學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把對自然的認識與“人”的價值結合起來。忽略重大科學成果對人的世界觀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完全科學的。產業革命初期,工業產品的粗制濫造,只顧大批量生產,只顧物質功能的“合理”,而不顧人的精神功能的需要,反而導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拉斯金和莫里斯采取否認大生產方法的態度,滑到只重視人的精神追求的極端,割裂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延誤了歐洲工業設計的早日到來。工業化帶來的機械流水線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等現象都是將科學與文化對立的惡性循環。
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糾正了人們這種誤解,它重新喚起人類對科學與藝術綜合力量的認識,真正理解自然科學的雙重作用。科學上的重大發現不僅可以用來進一步發展技術和市場經濟,而且也能擴展我們的價值觀念;當代科學的綜合、交叉產生的影響使人類重新認識到古代哲學家已發現的真理——“天人合一”,即科學對于人類自我認識是非常重要的,而人類不僅要改造自然,也要把人作為自然中的一員去思考。這種在新的起點上的“重演”告示人們在任何學科領域中都要運用兩種思維模式。
設計是綜合信息,創造新的信息。一個建筑、一件產品都是信息的載體,是那個時代、那個民族或地域的社會觀念及經濟基礎的總和。既有人們對材料、結構、加工工藝的理解——自然科學的信息凝聚,也有人們生活方式的反省、社會結構的反饋——建構人類社會科學的未來模型。
陶器的發明標志著新石器時代從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演進;青銅器是奴隸主統治的象征;運用鐵器而接生了封建社會;工業化的產品將文明引入大眾的家庭;商業的異化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引誘了奢迷欲望的泛濫;計算機的問世引來了知識的膨脹;無人汽車、無人車間、無人銀行……人工智能技術也有可能將人類社會引入毀滅的深淵……
設計是設計者自覺不自覺受當時生產工具、材料、工藝手段的限制,以及設計者的觀念——他們的社會地位、制作目的、心理狀態及對“美”的追求的制約。一個產品的好壞自然就與這些信息的多少,綜合的程度有關。所承載的這類信息越多,這件產品就越好。這些被表達出來的信息越清晰、越有序,這件產品的價值就越高。并且,這些多元的復雜的信息被組織起來后反映出一些不同于同類產品反映出的新信息越多,它的影響就越大。總之,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合理的、典型的因素起著作用,這個信息必定要以產品或建筑的形象被載入到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中。
工業設計的本質和理念難以被大眾接受,因為“大批量”雖不高雅奢華,卻能以炫目的“造型”“美化”“時尚”等,成為商業“牟利”的最大機會!設計不能只跟隨市場、滿足市場,要看到這個世界真正的“需求”,從而“定義、引領、創造需求” ——“提倡使用,不鼓勵占有”!人們已開始將工業設計的實踐與認識提高到“機制”創新、生活方式設計、文化模式設計及系統設計層面上了,現在又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集成式系統整合”的 “生態社會設計”——“青山綠水”的高度上來了。“工業設計”最根本的宗旨是“創造人類社會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所謂設計界常常觀照的“風格”與“傳統”是相對穩定的信息的沉淀和積聚。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生存方式的改革,觀念的進步,必將社會中不穩定的、不典型的因素淘汰,或將不適應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信息篩選,在新的基礎上發現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典型的、穩定的信息。這種新信息的產生和積聚,就形成了新的形式、新的風格。這個過程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的必由之路。人的審美能力也必然在變化、發展,而隨著這種進展,技術語言、社會信息越來越豐富,造成人的社會語言、信息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豐富,同時,反過來又必定促進技術語言、信息更進一步發展。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上升,使人的生存方式更趨合理,從而產生更高尚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標準。在這樣的歷史發展條件下,人類的設計、創造能力必定導致產品或建筑負載不斷更新的、多元的信息。
信息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的節奏如疾風暴雨沖擊著當今所有領域;設計的觀念、價值評價體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關注,而工業設計的評價“標準”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于從研制、生產到消費、廢棄全過程覆蓋的“有效性”“無害性”。
人類社會的基本模型以“經濟、科技、文化”為支撐,然而“文化”內涵由于人類認識到生存必須依賴于“自然”,又逐漸上升認識到:人類必須將“生態文明觀”充實到人類社會的模型中。
設計在“經濟”和“科技”角度的體現,反映了設計是權衡人類社會循環中4個階段——“制造”“流通”“使用”“回收再利用”復雜關系的關鍵。社會對“制造”“回收再利用”技術的認識水平,肯定越是有效、越是標準化、越是智能化就越能體現效益,其評價指標的標準化也就越能得到共識;然而設計的屬性也要體現在“流通”“使用”“回收再利用”領域,而在“流通”“使用” “回收再利用”領域中,“人”的主觀導向作用不可回避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流通”不僅會積極地引導社會公平消費,也會使商業“牟利”的策劃帶來的消費黑洞效應的過度消費、追名逐利的窮兇極奢、兩極分化的禍害;同樣在“使用”領域中,由于“人”的價值觀的區別,簡樸與奢華會影響認識“使用”的巨大反差,而“生存方式”“美好生活”“幸福感”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人”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標準”的天差地別。
所以,“標準”是相對的,也是可變的。它代表著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隨著物質文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認知水平的提高,會不停地發展演化。當然,不用擔心,我們不會用20世紀30年代的生產水平的標準化來代替我們80年代人的需要。我們不應成為“標準”的奴隸,而要不斷探索新的標準,要不斷在新的內容、新的材料、新的構造、新的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去創造新的理論和觀念,由此去創造嶄新的“標準”體系。
有關工業設計標準化的研究在我國才剛剛開始,缺乏相關課題研究資料及可參照的經驗樣本,因此本書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原始性價值。
“設計標準”問題的提出也無異于一種將創造性思維與邏輯性思維貫通并通過系統的技術規范處理而使工業設計的流程與應用更流暢的手段。
由蘭翠芹主持的、我國第一份工業設計國家標準文件《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工業設計評價規則》研究案例的完成,意味著我國工業設計標準化進程的新開端;該文件充分肯定了工業設計標準促進工業產品有用性提高以及通過推動評價體系的實用促進我國工業設計產業有效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本書的研究領域涉及對當今我國工業設計諸多領域的認識,如“工業設計戰略”、“中間層次的工業設計技術”、“標準化”工作的發展及階段目標、工業設計標準與創新、工業設計標準與技術、工業設計標準與文化、工業設計標準與審美、工業設計標準與人的因素體現、工業設計標準中的規范與自由、工業設計標準的“適度”原則、工業設計標準指標的定量與定性、類型與分級等,無不說明蘭翠芹在工業設計理論研究、實踐方面的能力和修養。尤其她能在制定我國的“工業設計標準”中做出有益的創新探索,實屬難能可貴!希望我國的工業設計工作者都能在探索中國工業設計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的實現做出中國工業設計應有的貢獻。
柳冠中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導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兼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