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序二

從制度建設到心理建設的社會審美實踐

一 工業革命之前的冷兵器作戰是各種身懷絕技的手工藝相互競技甚至表演的方式,無論東西方,刀槍劍?的精良制作都是手工藝傳統世襲的驕傲。但是工業革命似乎徹底地改變了數千年來維系不變的一切,現代戰爭日復一日的慘烈化進程,使得兵器制造實現了任何一個領域都無法比其更加全面、更加決絕的現代性變革,短短幾百年間,全世界恐怕再也找不到一間曾經遍地都是手工打造火槍的鐵匠鋪子。1798年,美國人艾利·惠特尼(Eli.Whitney)創造性地設計和生產了互換性的槍具,率先使用可以在戰場自如地互換機件的組裝式步槍,標準劃一的機械動力生產技術顯示出比手工打造更為強大和有效的生產力。這對長期持守著單件制作手工槍械傳統的歐洲工匠們不啻一種奇恥大辱,但在實戰中卻成為可以改變戰場命運的利器。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通過彈倉存貯彈藥,手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從而可以接連射出多發子彈的“連珠槍”技術系統,實現了可以比對手的單發步槍提高多倍的作戰效率。這一進步很快得到了戰場實例的響應,1877年的第十次俄土大戰,本來戰力并無優勢的土耳其軍隊出其不意地使用了3萬支可以快速射擊的“連珠槍”,使猝不及防的俄軍一戰陣亡逾3萬人。這一仗雖未影響戰爭全局,卻使快速連發技術獲得一次使其聲名大振的戰役勝利。

戰場的勝利與士兵的付出比任何說辭都更為清晰、更為現實地證明了一種新的生產力方式——“標準”與“標準化”技術不可逆轉的到來,并顯示了這一變革所包含的巨大能量與影響歷史的價值。

從手工打造到機械生產,是“標準”與“標準化”技術得以普遍實施的歷史方式;從兵器的標準化生產到槍林彈雨中大顯神威的自動化效率,是標準化系統得以釋放巨大能量的邏輯過程。毋庸置疑,改變戰場方式的兵器槍械標準系統,只是標準化技術浩瀚巨變中一個細微的局部,今天“標準化”的工業力量已經延伸得很深、很廣、很遠,不僅重新組織著、改變著地球人從衣食起居到生產生活的一切物質依據,甚至其應用邏輯直抵人跡未至的宇宙星辰。最新的證明,便是遠在4億公里之外的中國“天問號”火星探測器與“祝融號”火星任務車無人操作的深空探測系統。

二 “標準”與“標準化”的思想不是現代的產物,其實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軗,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的古老陳述中,已經包含著某種“穿越”意味的共性技術標準要素。但是,在農夫與車馬往來于道的手工時代,縱然有某種程度的“標準”規范,其規劃與應用的意義也只是局部的、即時的與個體的,與工業化時代所要解決的普遍性價值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蘊與內涵。

工業是一種根據市場與發展的需要組織資本與人力、在穩定有效的勞動結構中、通過對原料的加工為消費與流通提供產品服務的生產組織方式。換句話說,工業化是批量化、共性化、抽象化的工業價值從技術規劃到生產實現的社會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即使人們進行工業生產的基本目的是明確的,但是達到工業生產的目標的路徑卻有無數變量與萬千種可能。因此,需要對這種路徑的方式進行選擇與組織化處理,這就是“工業設計”的由來。工業設計是通過組織化(結構性能的組織化、生產路徑的組織化、符號表征的組織化與市場流通的組織化)的設計借助商業模式實現產品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價值的預置方式,所以,工業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標準”內涵與“標準化”技術作為支撐條件與基礎平臺。以2020年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的“國旗”項目為例,該項目是在“嫦娥五號”著陸器登陸月球表面之后打開織物國旗進行登月宣示的一個執行裝置。如果說,擔負著月球表面登陸、采樣封裝、上升飛回等一系列尖端重任的整個“嫦娥五號”探測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標準化技術集成的話,“國旗”項目只是其中一個局部的工業設計項目,但是它同樣完整地顯示了“標準”與“標準化”技術在復雜的工業設計工程中的重要性與必然性。首先,選擇可以在月球表面打開并長期持存的“國旗”材料,其本身就體現著獨特的空間特性與環境標準。在運載火箭拋掉整流罩后,探測器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月球軌道,再到著陸月球的整個過程中,這面國旗從進入太空就始終暴露在極端的環境條件下,除了滿足那些常規環境中必須滿足的織成、染色、圖案表現等制備要求,還必須能夠滿足極度溫差、月球塵埃、真空輻射等特殊環境中仍能長時間保持不變形、無變色的標準。有些纖維材料強度很高,但染色性能較差,染色性能較好的材料纖維強度又達不到;因此,單一性的纖維和紡織工藝往往無法滿足月球表面環境下國旗完美呈現的要求。由此可知,在月球表面環境中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國旗打開”項目,實際包含著極為特殊與復雜的材料標準。其次,為保證卷起收存的國旗能在正負150攝氏度溫差環境下不產生“冷焊”故障(低溫下的相互粘連),并在無人操作的條件下準確無誤地打開,研制單位特意設計了符合標準化條件的多種展示形式:記憶合金展示方案、伺服升旗方案、卷軸方式、折扇形式等,最終選擇了符合系統要求與標準化操作的卷軸形式,可以平滑展開,不致出現褶皺。設計團隊經過精確的規劃與實施,最終成功地使整個系統在遠離地面的月球表面打開一面立體、鮮艷的五星紅旗,定格成珍貴的歷史瞬間。

三 工業設計是需要標準的。這里所說的“標準”,不僅體現在個體的工業設計師在展開創新構想時需要把握的對象現實的規定性,比如物料形態的材質、功能、形式特性,還體現在工業設計產品作為一個多維的品質系統需要確保的品質匹配性的要求,比如對安全、實用、適度等標準要求的考量,等等。更進一步地,還體現在工業設計在進入社會情境系統中需要微妙把控的與社會整體價值目標的完善契合性,比如對生態、文明、可持續標準的堅持等。在工業設計的專業實踐中,這些或者潛在或者顯在的“標準”或“標準化”條件遠不止于制定一些抽象的、條文的指導原則,更需要在設計的整體把握中將所有前提性、過程性、保證性的標準條件融入設計思維與考量的過程并糅成一個完整的設計方案,這種努力所在,稱為工業設計標準。而工業設計的標準化,則是通過工業設計的邏輯的與組織的建構,將這一切價值目標有計劃地、完整地付諸實施的過程。

如上所述,工業設計標準通過組織化的設計規劃、設計表征、設計提升體現其邏輯自洽性與外部適配性的要求,是工業化生產方式所內在的包含著的理性生產品質,以及這種品質掌控的目標漸次達成社會共識的發展性、標志性的表現。中國社會關于工業設計標準達成社會共識的時間較晚,直至21世紀初才開始被研究者所關注并成為一個學術性概念,但是迅速發展并不斷豐富起來的中國工業設計理論實踐及創新實踐正在加快從專業機構層面到管理決策層面達成社會共識的步伐,甚至在政策論證層面已經進入國家標準委員會框架之下設置設計標準研究分支機構的準備階段。而在歐美諸國,工業革命以來長期在市場磨合與商業博弈中積累而成的工業產品材料標準、工藝標準、安全標準與文化標準已經形成體系,并積累了數以萬計的豐富案例,其成果深深地滲入并積淀為工業設計專業育成與人才培養的關鍵性指標,也由此形成西方國家在與中國工業展開設計競爭中經驗豐富、優勢明顯的實力王牌。從歷史上看,工業設計標準不是工業生產方式及設計形成的必要條件,卻是保證工業生產規劃及工業設計預想完美實施的充分條件。工業設計對于標準及標準化的要求,既是一個通過逐漸深入及主動的實踐而積累經驗、達成共識的歷史過程,又是標志其不斷專業化及趨于成熟的邏輯性的成果。工業設計通過自身不斷完善及成熟的標準定義與標準化努力,確保其創造性的品質目標、價值內涵及發展特性,與總體化的社會生產品質要求相匹配,從而成為創新的動力。中國工業經濟及工業設計正處于21世紀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提升創新經濟品質及效率的理論認識及路徑規劃中,在推進標準及標準化技術系統實施的進程中,需要相應的中國策略與中國方案。

工業設計的標準,包含物理品質特性與文化品質特性兩方面的基礎。其中的物理品質特性是比較顯在和易于達成共識的,比如關于有用性、可靠性、便利性、安全性的設計標準;既與既定的技術標準有一定程度的疊合,也比較易于在可檢測、可評價的價值方法上達成共識。而比較難于把握的是文化品質特性,比如健康的、文明的、可持續的等指向的價值標準,尤其在“創新”與“審美”方面是否存在和需要達成“標準”,尚存在不小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強調“標準”的“審美”能否成為“創新的動力”以及“人類的審美活動是否存在標準化內涵” 這樣的審美爭議中。

如前所述,工業設計標準形成的過程,既是一種歷史性產生并完善的進程,也是其自身發展邏輯化的成果。如果把工業設計標準理解成促進不斷趨于理性化、組織化發展的一種激勵機制,工業設計標準及其標準化技術不僅是有利于創新活動的動力平臺,而且是一種鼓舞其提高創新水平的保證。計算機輔助技術推動下的個性化工業品設計需求,正在不斷向著“文化品質特性”的標準化方向發展,在北美的家用紡織品定制設計市場上,用戶在訂單中不僅會提出安全的、無害的、無輻射的、無污染的這樣一些文化品質的要求,還會提出諸如“1935年的土耳其裝飾風格”這樣一些審美趣味十足的風格化標準,審美活動的標簽已經插入產品標準的內涵之中。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設計師早就注意到:同樣是說一個“藍”色,日本人心目中和眼中的“藍”和德國人、美國人色卡中的“藍”是不一樣的,因為日本人文化認知中的“藍”來自日本的天空、日本的海、日本的山野和日本的織造。有設計師根據這樣的認識,重新確定了一套符合日本人內心需求的“色彩”標準,并將之演繹到日本的環境設計和出版設計系統中。

四 工業設計的審美,屬于設計美學范疇,是社會審美的組成部分。通過設計所釋放和透射的審美品性,是既含有個人審美選擇更含有公共審美的多重結構方式,是我們推進工業設計標準與審美標準多重結合的重要考量。如所謂“時尚”的設計與流行,既包含審美個體與流行風潮的同頻共振,也包含觀者經驗在審美情緒中的內心獨白這樣的雙重體驗,工業形式的審美活動,不但含有個人性、偶然性、切片性審美的成分,更含有社會性、集體性、歷時性的結構成分。誠然,作為抽象化價值系統對象的工業產品,其審美的方式是偏向于群體性的,但這并不排除個體審美經驗導致文化共振的重要價值,如果把這一部分內涵放大看,這種審美形式既含有工業設計物理品質特性的標準互洽邏輯,也含有工業設計文化品質特性的標準自洽邏輯,即在一種充分的文化自洽的邏輯標準中實現公共性的標準互洽與審美共振。誠如20世紀90年代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為意大利品牌ALESSI設計的“外星人”榨汁機所代表的產品美學那樣:這款使用起來很笨拙、功能上破綻百出的日用產品在全球消費市場創造暢銷百萬的奇跡,還讓消費者對其津津樂道。所有對于這款產品的文化接受與審美經驗都產生于個體不同于他者的內心獨白,是一種體現著時尚風潮與創新個性的雙重審美特性的“設計標準”。雖然已成經典,但至今仍獨領風騷,在標準化與風格化兩個方向上的創新表現,正是其??闯P碌膴W秘所在。

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達成關于工業設計標準與審美關系的社會共識。這里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社會共識不等于群體性判斷。其實在一個現實的社會區域中,表面性的群體性判斷是比較容易達成的,比如市場語匯中常用的“獨特”“個性”“栩栩如生”都是比較容易達成的標簽;但是真正的審美共識,卻只能達成于何為“獨特”、何為“個性”、何為“栩栩如生”的即時判斷之中,甚至只能達成于共識原則與個性判斷的張力關系之中。如何將這種關系把握于敏銳的、智慧的、不斷進步的活力平衡,而不是停滯于表面的、生硬的、墮性的僵持之中,是需要從群體的、生動的審美實踐中逐步習得的一種文明素質。這也是我們將工業設計標準中的審美問題定義為一種有益于生產文化與文明成長的社會審美方式的根本理由所在。

五 蘭翠芹完成的《創新的動力——工業設計標準及其中國策略》書稿,經歷了博士學習階段和畢業之后社會實踐階段的多年打磨,漸成氣象。誠如作者序文所言,關于該問題的原理探索以及述之成文,尤其是其中關于“中國策略”的諸多思考,有“較強的原創性價值”。當然,是否“原創”的結論不宜過于武斷,但是“挑戰性”還是明顯的。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工業設計及其標準化策略的實踐與思考也正處在重大的挑戰之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事關“標準”的突發事端也都在證明:全球范圍內以“標準”作為競爭利器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對于國內的工業設計標準及標準化事業而言,目前除正本清源的制度建設、機制建設與體系建設之外,同時還面臨著更為基礎性的、從標準意識、標準認同與標準思維入手的心理建設重任,需要從文化的、技術的、審美的、生活的等更加多維的角度深化對工業設計標準及標準化策略的理解與認同;需要在專家論證、專業評判、專門思辨之外,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中展開關于設計標準的普及教育,把工業設計標準的普及教育轉化為一場內涵更為開闊的社會創新與社會審美實踐。讓更多更廣大的消費者了解設計標準的歷史與發展、現實與未來,也正是本書面向現實的意義所在吧。

是為序。

許平

北京設計學會會長

中央美院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越西县| 普兰县| 黔西| 洛宁县| 丘北县| 永昌县| 湘西| 策勒县| 漾濞| 惠东县| 永兴县| 宝山区| 抚顺市| 沧州市| 汉源县| 应城市| 永清县| 福海县| 来宾市| 三河市| 孝感市| 铜梁县| 琼中| 黑山县| 泰顺县| 华池县| 石棉县| 芒康县| 婺源县| 隆回县| 乌恰县| 嘉善县| 阿鲁科尔沁旗| 邵阳县| 通城县| 盱眙县| 韶山市| 南江县| 宜都市| 石台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