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鳳城何處
- 李商隱(文化散文經典系列)
- 王軍
- 4222字
- 2022-03-23 14:38:11
鳳城何處有花枝?這是李商隱一生的慨嘆和自傷。他以李氏宗親自居,一心想著效忠朝廷,卻一生未能在朝廷立足。平生三次在朝,加起來不到兩年時間。每一次都非常短暫,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到。
李商隱雄心勃勃,想在秘書省大干一番。可是好景不長,他在秘書省校書郎任上沒有幾天,就被貶到弘農(今河南靈寶)任縣尉。之所以說“貶”,因為校書郎是正九品上階,又處在朝廷中樞位置。而弘農尉為從九品下階,職位在縣丞和主簿之下,負責管束發落犯人。
弘農縣屬虢州,在華山腳下,貞觀八年徙州治弘農。唐朝縣制,分為七等,弘農縣屬中等縣。
由京職降為俗吏,由關內貶到關外,是李商隱人生的一個重大挫折。
李商隱在路上作了《荊山》:“壓河連華勢孱顏,鳥沒云歸一望間。楊仆移關三百里,可能全是為荊山。”這里說的是西漢楊仆移關之事。
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請求把函谷關向東遷移三百里,以其自家資財為經費。漢武帝意好廣闊,批準了這個請求。元鼎三年(前114年)冬天,函谷關東移,舊關改名為弘農,兩地相距三百里。
上任甫始,李商隱在清理陳年積案時,發現有個死刑犯人罪不至死,遂重新量刑,死囚改判。但是由于此前原告賄賂上任縣尉,還找過當時的陜虢觀察使孫簡。這個“活獄”事件觸怒了孫簡,李商隱被罷免。
這里面還有原因。孫簡與令狐家的關系密切。孫簡第五女嫁給令狐絢。令狐絢是令狐楚弟弟令狐定的兒子,也就是令狐绹的堂弟。孫簡是令狐家兒女親家,這也許是對李商隱背叛令狐楚、投靠王茂元不滿吧?
李商隱的骨氣還是有的。在罷免令到來之前,他就學習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脫下九品官袍,準備離開弘農。
陶淵明8歲喪父,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自29歲開始,陶淵明陸續做過江州祭酒等小官,41歲時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最終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賦《歸去來兮辭》辭官回鄉。此后隱居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固窮守節,終其一生。
李商隱羨慕陶淵明,作了《自貺》:“陶令棄官后,仰眠書屋中。誰將五斗米,擬換北窗風。”這首詩借用了陶淵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辭職前,李商隱寫了《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或可譯為:
每天下班例行公事封存官印清點囚徒,
因為拘押無辜百姓感到自己愧對工資。
我真羨慕卞和獻玉不成而被砍去雙足,
再也不用卑躬屈膝階前奔走迎合上司。
這里巧妙借用了與弘農荊山同名的卞和得璞的荊山。《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在荊山腳下鑄鼎。卞和是春秋時楚國人,在荊山尋得一塊玉璞,將它獻給厲王。厲王聽手下說這是一塊石頭,下令將卞和處以刖刑,砍去他的左腳。厲王崩,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玉璞獻給武王。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他,又命令砍去卞和的右腳。武王崩,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下痛哭。三日三夜,眼淚哭盡了,繼之以血。文王讓玉匠刨去玉石外層的璞,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珍寶,于是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和氏璧,也就是后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那塊寶玉。
恰在此時,孫簡離任,新任虢州觀察使姚合接任。姚合是玄宗朝名相姚崇的后人,開始做過幾任縣尉,后任金州刺史、杭州刺史,現在來虢州擔任觀察使。他性嗜酒愛花,人事生理,略不介意。姚合剛上任,在名冊上見到李商隱名字,惺惺相惜,立即傳令復職。李商隱也準備將就下去。
但是弘農畢竟不是自己施展政治抱負的地方,李商隱決計棄官重新參加選拔考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舞臺。
如果單以屈居下僚、不堪逢迎來看李商隱,還是只見皮毛,不免皮相之見。更深一層,乃是對窮民的同情,及對酷虐政治的不滿。其本心,是為了維護朝廷的統治。李商隱后來對皇帝無情批評,當然批評也是為了朝政,為了李唐宗室。但是盡管對皇帝失望,李商隱卻還葆有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望,不絕望。他是在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敬。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四日,李商隱離開弘農。臨行前,他給好友陶進士寫信:“然所以拳拳而不能忘者,正以往年愛華山之為山,而有三得:始得其卑者朝高者,復得其揭然無附著,而又得其近而能遠。”“今李生已得第,而又為老貴人從事,云臺生亦顯然有聞于諸公間。吾子之文粲然成就如是。我不負華之山,而華之山亦將不負吾子之三人矣。”“明日東去,既不得面,寓意惘惘。九月三日,弘農尉李某頓首。”(《與陶進士書》)
李商隱辭職后,回到昭國南園。他同王晏悅商議,總不能老是寄人籬下,最終決定移家樊川,并把母親也接來同住。
這次移家得到了李執方的鼎力相助。李執方此時正擔任河陽節度使,管轄河陽三城,河陽、河清、濟源、溫縣、王屋五縣以及懷州、衛州,而李商隱的母親和弟弟羲叟此時正住在濟源。
當年,李商隱的祖父從懷州遷往滎陽,而李商隱的父親去世后,母親又帶著他搬到了鄭州,落戶為民。后來,為了生計,全家又搬至懷州濟源。如今,為了自己在長安工作方便,李商隱決定把母親從濟源接到樊川。
李商隱回到濟源,先去拜訪河陽節度使李執方。李執方接待他的隆重,使得謝安的接待車胤和王吉的接待司馬相如,都顯得寂寞了。
東晉車胤勤奮不倦,博學多通,家中貧寒,缺少燈油,夏天夜里用白色絲袋盛裝數十只螢火蟲作照明讀書,夜以繼日。及至年長,風姿美妙,聰明敏捷有智慧,在鄉里之間很有聲望。謝安每逢賞玩集會之日,都擺設筵席恭候車胤。
西漢梁王劉武去世后,門客風流云散。司馬相如歸至成都,家徒四壁,父母亡故,前去投靠多年前好友臨邛(今四川邛崍)縣令王吉。王吉不忘舊約,使司馬相如暫寓亭舍,每日親自趨候。
得到李執方的厚贈,李商隱回至濟源搬家。他寫信感謝李執方:“昨者伏蒙恩造,重有沾賜,兼假長行人乘等,以今月十日到上都訖,既獲安居,便從常調。”(《與李尚書狀》)“并賜借騾馬及野戎館熟食、草料等。將遠燕昭之臺,猶入鄭莊之館……況又恤以長途,假之駿足,一日而至,借車非類于東方;千里以遙,乘騾更同于薊子。”(《上河陽李大夫狀》)
李執方招待備至,就像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臺延納天下賢士。他們搬家途經野外駐軍之哨所館舍,都由李執方事先精心安排。濟源到長安千里以遙,他們速度之快仿佛一日而至。
十月十日,李商隱全家抵達長安,住在樊川。樊川在萬年縣南三十五里,其地當京城之南。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名子午,一名樊川,一名御宿。許多官員在這一帶購置別墅,游憩宴樂。
樊川也是韓瞻的老家,這里景色優美,土壤豐腴,菜圃稻畦,田廬雞犬,恍如江南水村圖畫中。李商隱原來在濟源附近玉陽山學道時自號玉溪生,現在則自稱樊南生。李商隱和王晏悅總算在長安有了自己的家。
會昌二年(842年),李商隱31歲。春天,他再次來到長安參加吏部考試,最終以書判拔萃,官授秘書省正字。正字是正九品下階,比他初任校書郎時還低了一個級別,不過總算又回到朝廷中樞。此時,令狐绹已由左補闕升為戶部員外郎。
好景不長,這年年底,李商隱的母親去世。李商隱異常悲痛,當即扶送母親靈柩返回滎陽與父親李嗣合葬,按照禮制離職守喪三年。
會昌四年(844年),李商隱再次舉家搬遷,從樊南搬到了永樂縣(今山西永濟)。這里距離長安和洛陽均只有數百里路程。
河中府背靠中條山脈,前瞰黃河,因位于黃河中游得名。永樂在河中府蒲州境內。
在永樂,李商隱寫了一些詩句,比如“檐冰滴鵝管,屋瓦鏤魚鱗”(《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樂,渴然有農夫望歲之志》);“驅馬繞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況值百花殘”(《大鹵平后移家到永樂縣居,書懷十韻寄劉韋二》);“手種悲陳事,心期玩物華”(《永樂縣所居一草一木無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書即事一章》);“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時驚落蠹魚”(《和劉評事永樂閑居見寄》);“甘膏滴滴是精誠,晝夜如絲一尺盈”(《所居永樂縣久旱,縣宰祈禱得雨,因賦詩》)。
會昌五年(845年),李商隱34歲。正月十五,他聽說京城彩燈齊放,惆悵滿懷。暮春,花落未已,漸積漸多,殘留枝頭的花愈見稀疏。李商隱不忍掃去,作了《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或可譯為:
高閣上的游人已經競相離去,
小園春花隨風凋零紛紛亂飛。
花影參差迷離連著曲折小徑,
遠望落花回舞映著斜陽余暉。
我真不忍心掃去滿地的落紅,
望眼欲穿盼來春天匆匆回歸。
枝頭殘花終將隨著春天而去,
落花依依貼在身上落淚沾衣。
會昌六年(846年),服喪期滿,李商隱回到朝廷,繼續在秘書省擔任正字。這時朝中發生了重大變故,武宗去世,宰相李德裕遭貶,李商隱追隨鄭亞南下。在桂林不到一年時間,鄭亞再次被貶循州刺史。桂幕解散,李商隱只好北歸。
大中三年(849年)二月,通過吏部考試,李商隱被選為盩厔(今陜西周至)尉。時光仿佛又回到了從前。十年前,他曾擔任弘農尉。盩厔隸屬于京兆府,縣尉為從八品下階。
唐朝建立時,正一品的年薪是七百石,九品的年薪四十石。這些以糧食為單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之內一次性發放到位。唐高宗時,有了月薪,當時叫作俸料。一品官的月薪是八千錢,九品官的月薪為一千五百錢,伙食補助二百五十錢,辦公用品費二百錢。到了唐武宗會昌年間,薪酬基本固定下來。
李商隱和班縣令因公拜謁京兆尹鄭涓。鄭涓即留下他,借調為京兆參軍,專門負責起草章奏,官佚升為正七品上階。
這一年,邊關捷報頻傳。正月,涇原節度使奏報收復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六月,五色云見于京師,收復蕭關。七月,三州七關軍人百姓數千人見于闕下,宣宗親自到延喜門撫慰。八月,鳳翔節度使奏收復秦州。九月,西川節度使杜悰奏收復維州。
李商隱不停地書寫章賀之文。當時京兆府僚屬及畿縣令、尉京兆韋觀文、河南房魯、樂安孫樸、京兆韋嶠、天水趙璜、長樂馮顓、彭城劉允章,這些人文字都很棒,喜歡李商隱寫的章奏。李商隱每寫一篇,底稿就被他們取走揣摩學習。
身在鳳城,天子腳下,可是李商隱再也沒能回到朝中。春天到了,流鶯到處飛翔,聲聲啼叫,不但無計留春,而且連暫時棲息的一枝也無從尋覓。這不正像自己的漂泊嗎?李商隱寫流鶯、寫牡丹、寫蟬、寫落花,詠物詩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
他想到這些年在幕府漂泊,身不由己,多么像流鶯渡陌臨流,寫下了《流鶯》:
流鶯飄蕩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或可譯為:
流鶯四處飄蕩飛翔不息,
田間河畔無法控制自己。
巧妙鳴囀怎能沒有本意,
美好時光未必就有佳期。
無論早晚陰晴刮風降露,
還是千門萬戶開閉之時。
不忍再聽永無休止歌吟,
京城哪有可以棲息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