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中七年
- 李商隱(文化散文經(jīng)典系列)
- 王軍
- 5689字
- 2022-03-23 14:38:11
大中七年(853年),是李商隱來到梓州幕府的第三個年頭,他的整個幕府生涯將達二十年。
也是他的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在東川這幾年,柳仲郢舉行的宴會和游樂,李商隱常常抱病不去,或聊為應(yīng)付,沒有陪同游歡。他業(yè)余時間一心向佛,和幕府同僚也沒有什么交誼。
李商隱常到郊外游玩,時時泛起思鄉(xiāng)之情,曾作:“天涯常病意,岑寂勝歡娛。”(《西溪》)“悵望西溪水,潺湲奈爾何。不驚春物少,只覺夕陽多。”(《西溪》)“身屬中軍少得歸,木蘭花盡失春期。偷隨柳絮到城外,行過水西聞子規(guī)。”(《三月十日流杯亭》)子規(guī)鳴聲若曰“不如歸去”,這是以聞子規(guī)寓歸家之思。
頭一年歸葬王晏悅時趕上七夕。這是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七夕之夜,李商隱看著銀河,想起民間傳說。天帝的外孫女織女,住在天河之東,日夜勤奮,織成云錦天衣。天帝將她嫁給河西牽牛,織女出嫁后就不再織布。天帝很生氣,責(zé)令織女回到河?xùn)|,每年七月七日夜才能渡河與牽牛相會。“七月七日夜,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淮南子》)
早在《詩經(jīng)》里,就已經(jīng)提到了牽牛星和織女星。“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大意是一晝夜有十二個時辰,其中從旦至暮有七個時辰;織女星每時辰更動位置一次,從旦至暮一共七次。一天七次,也沒有織出一幅像樣的布來。明亮的牽牛星徒有牽牛之名,卻不能用來駕車載物。這里的牛郎織女各不相干,還只是一種陪襯性的文學(xué)因素。
到了東漢末期的《古詩十九首》,其中《迢迢牽牛星》第一次將牛郎織女故事構(gòu)成獨立的文學(xué)作品,把牛郎織女幻想成一對彼此相思而不得相見的戀人:“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大意是:遠遠的是牽牛,亮亮的是織女。雙手潔凈纖細,撫弄梭子織布。整天織不成匹,淚水如雨下落。天河又清又淺,相距并不遙遠。只有一水之隔,含情不能訴說。
正逢七夕之夜,悵惘中,李商隱寫下了《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fēng)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或可譯為:
也許是神仙最喜歡人世間的別離,
故意在久別之后才安排相會佳期。
從來天上布滿彩霞可以直垂銀河,
何必非等金風(fēng)四起玉露凝成之時。
仙界漏壺刻箭緩慢移動期盼已久,
兩岸云氣尚未接通云梯姍姍來遲。
莫非怨我沒有酬謝填河搭橋烏鵲,
還是怪你忽略烏鵲只顧乞巧蛛絲?
二十年幕僚生涯,天南海北,聚少離多,夫妻二人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
來東川的第二年七夕,李商隱寫下了《壬申七夕》:“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fēng)輕惟響佩,月薄不嫣花。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李商隱以牽牛自況,確實他一生就像牽牛,四處漂泊,總是見不到織女。
這一年是閏七月,因而有兩個七夕。在第二個七夕之夜,李商隱又寫下了《壬申閏秋題贈烏鵲》:“繞樹無依月正高,鄴城新淚濺云袍。幾年始得逢秋閏,兩度填河莫告勞。”牛郎織女兩度相逢,更反襯出自己和妻子終生不復(fù)相見的哀苦。
他還寫了《銀河吹笙》:
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
月榭故香因雨發(fā),風(fēng)簾殘燭隔霜清。
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
或可譯為:
七夕之夜悵然地望著銀河寂寞吹笙,
任寒意浸透小樓一夜無眠直到天明。
當年同衾共枕相互依偎轉(zhuǎn)眼成舊夢,
昨夜離巢雌鳥聲聲悲鳴從夢中驚醒。
在微雨中觀月臺榭散發(fā)出陣陣余香,
風(fēng)簾飄搖燭光黯淡阻隔著寒霜凄清。
不要再輕易幻想羽化成仙跨進仙境,
湘靈鼓瑟秦臺吹簫人間自有那真情。
進入大中七年(853年),盡管柳仲郢對他甚好,李商隱還是屢屢泛起思鄉(xiāng)之情。這一年從春天開始,他就一直在想家。
二月二日,李商隱到江邊散步,看見柳葉嫩芽如人之睡眼方展,聽到春江暖水拍打灘岸,又勾起思歸之情。長期在外做幕僚,飽受天涯羈泊的痛苦和疲憊,滿是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無奈。他以麗文寫悲涼,以樂境寫哀思,以華麗寫凄涼,寫下了《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fēng)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fēng)檐夜雨聲。
或可譯為:
二月二日踏青節(jié)我漫步江邊,
陽光和煦笙歌清揚春風(fēng)送暖。
花蕊如須柳葉細小睡眼方展,
紫蝶黃蜂穿梭追逐多情纏綿。
客居萬里之外常思回歸故園,
柳營任事羈旅愁懷不覺三年。
春江水漲不解心意溪流潺湲,
凄凄風(fēng)雨夜半三更敲打房檐。
在詩里,他稱自己所效力的幕府為“亞夫營”。這個典故源自西漢初期的大將周亞夫。周亞夫為了防御匈奴侵擾,曾在京師萬年縣東北三十里扎營屯兵整訓(xùn)。周亞夫以軍紀嚴明著稱,漢文帝親來勞軍亦不得入。后人稱戒備森嚴的軍營為“亞夫營”或“細柳營”或“柳營”。
到了七夕,他又寫了一首《七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此時,李商隱多么希望妻子就是那相隔著一條銀河的織女啊,一年雖然漫長,但總有一年一度的相逢。
在這一年,他開始刻意事佛:“三年以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樊南乙集序》)
巴蜀之地多高僧禪師。李商隱來東川后,特意戒酒,也幾乎不再參加同事的聚會。他一心向佛,特意捐出自己的俸祿,在長平山慧義寺經(jīng)藏院開鑿五間石室,用金字刻《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請求柳仲郢題字:
“二百日斷酒,有謝蕭綱;十一年長齋,多慚王奐。仰戀東閣,未歸西林。近者財俸有余,津梁是念。適依勝絕,微復(fù)經(jīng)營……今年于此州長平山慧義精舍經(jīng)藏院,特創(chuàng)石壁五間,金字勒上件經(jīng)七卷。既成勝果,思托妙音。”(《上河?xùn)|公第二啟》)這里用了蕭綱二百日戒酒、王奐過午不食十一年齋戒兩個典故。
李商隱從小就喜歡《妙法蓮華經(jīng)》,他認為這部經(jīng)書是諸經(jīng)中王,最尊最勝。
不久,柳仲郢賜撰《金字法華經(jīng)記》。李商隱寫了一封感謝信:“換骨惟望于一丸,剜身止求于半偈。豈謂尚書,載持夢筆,仰拂文星,入不二法門,住第一義諦。儒童菩薩,始作仲尼;金粟如來,方為摩詰。”(《上河?xùn)|公第三啟》)
大中七年(853年)也是李商隱從政的轉(zhuǎn)折點,不再祈求別人的幫助。剛來東川的前兩年,他還屢屢請托,想著高官的推薦。
比如大中五年(851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剛到東川一個月左右,柳仲郢就派他前往西川推獄,也就是會審、協(xié)助審理案件。西川節(jié)度使杜悰是憲宗的女婿,也是李商隱的表兄,為人兇悍,時號“禿角犀”。
李商隱代擬了《為河?xùn)|公上西川相國京兆公書》,以柳仲郢口吻推薦自己前去辦理,并捎口信:“自奉臺牒,夙夜兢惶,今謹差節(jié)度判官李商隱侍御往,以今月十八日離此。某素?zé)o材效,早沐恩憐,獲接仁風(fēng),實為天幸,頗希終始,以奉恩光,事大之心,朝暾是誓,其他并附李侍御口述,伏為照察。”
此時,李商隱的職務(wù)是節(jié)度判官,職位在節(jié)度使、副使、行軍司馬之下,而在記室、各曹之上,可以代節(jié)度使行使職權(quán)。到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隱又兼任記室,重新操持文字工作。
信中說的“口述”,是柳仲郢的私事。柳仲郢讓李商隱在杜悰那里幫著自己的兒子柳珪謀取一個職位。
李商隱寫了《獻相國京兆公啟》《獻相國京兆公啟二》,隨信呈上舊詩一百首。后來他又寫了《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仆射相公》《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干瀆尊嚴……亦詩人詠嘆不足之義也》的長詩,表達了希求提攜之意。
這種自薦無果而終,正如晚唐孫光憲在《北夢瑣言》所言,杜悰“未嘗延接寒素,甘食竊位而已”。《新唐書》也說杜悰“厚自奉養(yǎng),未嘗薦進幽隱”。杜悰沒有幫助李商隱,但是把柳珪的事情辦了。李商隱在萬安驛乘舟順內(nèi)江而下回到梓州。
返途經(jīng)金牛驛。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記載,戰(zhàn)國時秦惠王覬覦蜀地,用五頭“黃金”石牛騙取了蜀王開鑿棧道通往秦國,而秦軍則沿著蜀道將這片處女地納入囊中。李商隱贊嘆山川之險,作了《井絡(luò)》:“井絡(luò)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設(shè)劍為鋒。陣圖東聚夔江石,邊柝西懸雪嶺松。堪嘆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將來為報奸雄輩,莫向金牛訪舊蹤。”他警示野心家不要妄圖憑借形勢險要的蜀中進行割據(jù)分裂國家。
也是在大中七年(853年),杜悰遷淮南節(jié)度使,已定東下行期路線,即將啟程。當時自益州赴揚州,有水陸二途:陸路取道長安、洛陽,再經(jīng)汴渠南下;水路則由益州沿岷江南下至戎州,沿長江經(jīng)渝州(今重慶)、三峽而東下。李商隱代柳仲郢作了《為河?xùn)|公復(fù)相國京兆公啟》,建議走相對坦夷之陸路,而杜悰則“決取峽路”。柳仲郢派李商隱在東川境內(nèi)渝州界首迎送,事畢李商隱旋即返回梓州。
在大中七年(853年)前的兩年里,李商隱除了請托杜悰,他還給河?xùn)|節(jié)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盧鈞寫信。盧鈞是李商隱的弟弟羲叟的岳父,他曾出任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jié)度使。廣州商賈云集,遍地是錢,嶺南節(jié)度使是個肥差,前幾任節(jié)度使無不捆裝船載財物還京,盧鈞為政廉潔,一概不受商人送上的厚禮。盧鈞也始終沒有給李商隱回信。
在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隱已不再像頭兩年那樣乞求為官,而是一心向佛,但是他時時想念兩個孩子。
到了秋天,李商隱又作了《寫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斷正長吟。
人間路有潼江險,天外山惟玉壘深。
日向花間留返照,云從城上結(jié)層陰。
三年已制思鄉(xiāng)淚,更入新年恐不禁。
或可譯為:
就像燕子鴻雁遠離長安上林,
天涯漂泊高秋望斷發(fā)出悲吟。
茫茫人間路如潼江流急灘險,
遠在天外的玉壘山高峻幽深。
夕陽返照花間留下暗淡影子,
暮云涌起城上密布濃云層陰。
三年來我盡力收住思鄉(xiāng)淚痕,
新的一年怕難抑制思歸之心。
總之,在東川幕府的第三年,李商隱的思鄉(xiāng)之情難以抑制。這種情緒,在十月份楊本勝來幕府后得到爆發(fā)。
楊本勝是原右仆射楊漢公之子,虢州弘農(nóng)人。他前來投靠柳仲郢,被授東川節(jié)度使幕府節(jié)度推官。這次,楊本勝還帶來一個消息,就是他在京師見到了李商隱的兒子兗師,消瘦得不行。
兗師出生于會昌六年(846年),當時李商隱35歲,正任秘書省正字。女兒大約生于大中三年(849年)。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隱在給柳仲郢的信中說:“或小于叔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檢庾信荀娘之啟,常有酸辛;詠陶潛通子之詩,每嗟漂泊。”(《上河?xùn)|公啟》)同年,他在給杜悰的信中也說:“男小于嵇康之男,女幼于蔡邕之女。”(《獻相國京兆公啟二》)
據(jù)《晉書》所說,嵇康(字叔夜)的兒子,“男年八歲,未及成人”。《后漢書》說,蔡邕(字伯喈)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xué)有才辯,又妙于音律。“年六歲,蔡邕夜鼓琴,弦斷。琰曰:第二弦。邕故斷一弦,而問之。琰曰:第四弦。”
在兗師四歲的時候,李商隱曾寫了《驕兒詩》:“袞師我驕兒,美秀乃無匹。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歲知名姓,眼不視梨栗。”“爺昔好讀書,懇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無肉畏蚤虱。”“兒慎勿學(xué)爺,讀書求甲乙……當為萬戶侯,勿守一經(jīng)帙。”大意是:袞師啊我最愛的驕兒,你美好聰敏無人能比。裹在繡褓中未滿周歲,就已經(jīng)知道數(shù)六和七。四歲便知道自己姓名,不再眼睜睜貪饞梨栗。阿爸從前喜歡讀書,勤奮刻苦獨自著述。如今憔悴年近四十,身上無肉害怕蚤虱。千萬不要學(xué)習(xí)阿爸,應(yīng)舉求取科名甲乙。用武功博取萬戶侯,不要死守一部經(jīng)帙。
在詩中,李商隱還轉(zhuǎn)述親朋對袞師器宇相貌的夸獎,說他有神仙之姿、貴人之相,是第一流的人品。大意是:朋友們常常暗地里端詳,說你像丹穴山的鳳凰。如果在重視儀容風(fēng)度的六朝,這孩子的品級評定定是第一。說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風(fēng)姿,要不就是燕頷鶴步的貴骨。
兗師之名,取意于“帝王之師”。兗,兗衣,借指帝王,可見李商隱對其子的期望。
李商隱在“小男方嗜栗,幼女漫憂葵”(《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說,兒女尚未成年,因家境貧寒,常有衣食之憂。
《唐才子傳奇》說,白居易特別喜歡李商隱的詩文,說死后愿意托生為他的兒子。李商隱生的第一個兒子即取名“白老”。等到“白老”稍微長大一點,略無文性。好友溫庭筠戲說:“以爾為樂天后身,不亦忝乎?”古代長子用“老”,這個孩子應(yīng)該年齡比兗師還大一點,但是考察李商隱生平,他只有這一個兒子。那么,兗師或者字“白老”?
早在會昌四年安葬侄女寄寄的時候,李商隱撰寫了《祭小侄女寄寄文》,大意是:正月二十五日,伯伯用瓜果、玩具,召喚寄寄的魂魄,回歸祖墳之旁。傷心啊!你出生四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中。然而僅僅過了幾個月,便逝去了。那時我在京都等待官職,移家到關(guān)中,世事紛紜,光陰遷移,寄埋你的遺骨,如今已經(jīng)五年了。如今我的二姐,已經(jīng)歸返祖墳。于是也把你的魂靈遷葬至此。況且我續(xù)弦以來,仍然沒有子女。尤其對你的疼愛,更甚于他人。你的大姑、二姑,墳地相接。我來祭奠你,你的父親在哭送你。
從這篇祭侄女的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李商隱在娶王晏悅之前曾經(jīng)成婚,可是沒有子嗣。至少在會昌四年,李商隱和王晏悅還沒有子嗣。至于李商隱和前妻的情況,我們一無所知。
李商隱和楊本勝一直談到夜深,直到軍營角聲停歇:“聞君來日下,見我最嬌兒。漸大啼應(yīng)數(shù),長貧學(xué)恐遲。寄人龍種瘦,失母鳳雛癡。語罷休邊角,青燈兩鬢絲。”(《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男阿兗》)說兗師長久貧困恐怕很難學(xué)乖,失掉了慈母往往會變呆。兩人夜深說罷營中已吹起了號角,青燈照著自己的花白鬢絲。
李商隱來梓州的時候,妻子王晏悅剛?cè)ナ啦坏桨肽辏瑑蓚€孩子都留在長安。他托付好友、連襟韓瞻夫婦照顧。孰料他剛到東川,韓瞻就奉命攜全家到山南西道普州上任。孩子只好又轉(zhuǎn)托他人幫助照料,李商隱一直放心不下。
李商隱臨離開長安前,韓瞻攜著兒子韓偓(韓冬郎)送行,一程又一程,長亭更短亭。《華陽國志》:“巴、漢、庸、蜀,屬益州。”益州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成都,庸在川東夔州一帶,蜀在成都一帶。《舊唐書·地理志》:梓州至京師二千九百里。
客路初程,才到咸陽,而舉頭已不見長安,李商隱作了《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
佳兆聯(lián)翩遇鳳凰,雕文羽帳紫金床。
桂花香處同高第,柿葉翻時獨悼亡。
烏鵲失棲長不定,鴛鴦何事自相將。
京華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陽見夕陽。
或可譯為:
我們倆先后娶了王茂元女兒,
同享新婚之喜端坐金床羽帳。
當年蟾宮折桂咱倆同時登第,
如今柿葉飄翻我卻獨賦悼亡。
我就像失巢的烏鵲漂泊無依,
你們夫婦如同鴛鴦白頭相望。
長安蜀地三千里路遠求幕職,
送到咸陽望見夕陽豈不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