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韓瞻同年
- 李商隱(文化散文經典系列)
- 王軍
- 3798字
- 2022-03-23 14:38:11
韓瞻同年是李商隱的同榜進士,同榜及第謂之“同年”。那是在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春天,當時李商隱25歲。
這年的試題是《太學創置石經詩》。石經是指當年立于國子監的開成石經,上面刻有儒家最重要的十二部典籍,共六十五萬余字,用了七年時間才完成。
由于唐朝的印刷技術不發達,與考試有關的儒家經典專著供不應求,很多人只能用傳抄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名著,造成了各種混亂和大量筆誤,也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和嚴肅性。開成石經保證了經典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成了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
當時,朝廷崇圣尊儒,兼重佛道。儒學考試科目是九部儒家經典,分為大經、中經、小經三等:《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榖梁傳》為小經。考生至少要精通一門大經和一門小經,此外還要兼通《論語》《孝經》。唐朝推崇老子李聃,以道教為國教,所以把《老子》《莊子》也列入考試范疇。
唐代的科舉取士有兩種形式:歲舉和制舉。所謂科舉,就是由朝廷按需設立若干科目,通過舉行統一命題考試的方法,篩選人才,以備錄取任官的一種制度。所謂“歲舉”,又稱常科或常選,是每年都要按例舉行一次的考試取士方式,其中以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明經考試先試帖經,意在考查對經文的熟記情況;再試經義,即考查對經文的理解情況;最后試策,即考查識時務的情況。進士考試先試經史,再試詩賦,最后試策即時務。相比而言,考經義,只要熟悉經傳正文及其注釋,就可以及格;而考詩賦,還需要具有文學創作能力。李商隱參加的就是進士考試。
所謂“制舉”,是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意在選拔急需之才,或者是為了倡導社會風氣。制舉的科目,全由皇帝臨時決定。此外,還有文辭清麗、武足安邊、才高未達而沉跡下僚、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多種考試方法。
制舉考試最難。應詔參加制舉考試的多則二千人,少也有一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明經考試最容易,每年經過縣初試、州府覆考,得以參加禮部考試的共三千人,每年及第二百人左右。而進士每年所取者不過二三十人,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由此可知唐代考試,制舉最難,進士次之,明經又次之。所以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三十歲考中明經科就很晚了,五十歲中進士也還算可以。
此前,在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了原始的禪讓制,上古三代的世卿世祿制,春秋戰國時期不計出身、不限國別的招納、自薦、薦舉以及治功、事功、軍功授官爵等,兩漢的察舉、征辟等,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之時逐漸形成了科舉取士制度,并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
主持歲舉考試的,最初是吏部考功員外郎(從六品上);后來,改為秩位較高的禮部侍郎(正四品下)。這年的主考官是禮部侍郎兼知貢舉高鍇,他共錄取了四十名新進士。其中,李肱能詩工畫,所作詩賦為高鍇激賞,以為雖使何遜復生,亦不能過,所以取為狀元。在同年中,李商隱和韓瞻脾性相投,關系最為密切。韓瞻字畏之,是京兆萬年(今陜西樊川)人,名次排在李商隱之后。
禮部歲舉合格者,只是取得了入仕資格,并不立即授予官職,還必須經由尚書省吏部的考選,叫作“省試”或“釋褐試”,才能得到任命。
當時,禮部負責組織進士考試,試后將及第舉子姓名及有關材料移交給吏部。吏部由員外郎主持,對新及第進士再次進行考試,合格者方能授官,稱作關試。關是關白,官府間的公文往來。關,本義是由此以達彼為關,唐代諸司之間自相質問所用的公文體裁之一。
當年二月七日,吏部舉行關試,李商隱又獲通過,自此屬吏部,等候參加釋褐試放官。
漢時辟除,屬吏對其舉主,有服喪三年之制。唐時科舉,門生對其座主,也要感謝提攜之恩。發榜之日有謝恩儀式,以確定門生與座主的身份。
到了答謝座主的日子,李商隱和韓瞻、李肱等去高鍇府邸答謝。大家立在西階下,北上東向叩拜,高鍇答拜,于是大家敘齒謝恩,一起升階,與前來觀看的公卿就座。
成為座主的高鍇并未能給予門生以有力援引,他隨后出為鄂岳觀察使,三年后卒于任上。他最欣賞的門生李肱累任岳州、齊州刺史,韓瞻最后也是官至睦州刺史,都沒有升到高級職位。
從錄取結果公布之日起,曲江會杏園宴、雁塔題名、慈恩寺塔題名等慶賀活動接踵進行。
新科進士發榜后,文宗賜宴游賞于曲江池旁的杏園,稱為曲江宴或杏園春宴,又因為宴會是在關試之后舉行的,所以又叫關宴。
二月初晨,沿堤草新。宴會那天,文宗親御紫云樓,垂簾觀看。更有王公貴族之家櫛比而至,從中挑選女婿,更有歌伎出入,車馬填塞,不勝言狀。韓瞻就是在這次宴會上,被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相中的。
涇原節度使治所在涇州(今甘肅涇川),古稱回中,位于京師西北四百九十三里,管涇、原、渭、武四州。王茂元是濮州濮陽人,前鄜坊節度使、名將王棲曜之子,祖父曾參與討伐安史之亂叛軍。此時,王茂元剛從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任上調任涇原節度使不久,他當即在京師為韓瞻修建新房。
王茂元膝下五男七女,只剩下兩個女兒尚未出嫁。現在,六女兒許給韓瞻,最小的七女兒王晏悅尚待字閨中。韓瞻極力為李商隱撮合。
李商隱此時離開老家已久,他迫不及待想回濟源(今河南濟源)省母,又要在清明節前趕回滎陽(今河南滎陽)給父親墳墓添土。而韓瞻也要趕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商議婚事,趁正式官職沒有任命,暫時到涇原幕府幫忙。離京之前,正是同年好友宴會之時,他倆未及相見。
行次灞上,李商隱寫了一首《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寄給韓瞻:“芳桂當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壓春期。江魚朔雁長相憶,秦樹嵩云自不知。下苑經過勞想像,東門送餞又差池。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大意是:我們蟾宮折桂同登一第后,正是頻繁聚會游玩之際。本來邀約一道暢游曲江,卻未能如愿。東門餞別又陰差陽錯,同年竟未能相聚。古人送客灞橋習慣折柳贈別,而自己衣錦還鄉,韓瞻喜事在望,本無離別之苦,也就不必枉折柳枝贈予同年。
韓瞻到涇原后,李商隱作了《寄惱韓同年》(原注:時韓住蕭洞)二首:
其一
簾外辛夷定已開,開時莫放艷陽回。
年華若到經風雨,便是胡僧話劫灰。
或可譯為:
窗外的木蘭花肯定正在怒放,
開的時候千萬不要放走時光。
美好年華若是經歷幾場風雨,
滿地殘紅只能感嘆世事滄桑。
其二
龍山晴雪鳳樓霞,洞里迷人有幾家。
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
或可譯為:
龍山瑞雪晴空映照樓閣霞光,
還有幾位單身仙女待字閨房?
我為落花傷春心里惆悵如醉,
不勞再勸石榴花酒益增感傷。
李商隱在詩里,以《神仙記》里兩位仙女暗喻王茂元的兩個女兒。據載,東漢永平五年(62年),剡縣藥農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迷路斷糧,在桃源溪畔遇兩仙女得救,邀至洞中款待,并與劉晨、阮肇二人結為伉儷,平日采藥,閑時對弈。半年后,劉晨、阮肇二人思鄉求歸,兩仙女送至惆悵溪,依依惜別。劉晨、阮肇回到村中,村舍已改,人都不復相識,身后已有七世孫。二人想重上天臺山,卻再也找不到上山的路。
七月,韓瞻準備到涇原迎家室回長安。李商隱也回到長安,參觀韓瞻的新居,并為他餞行。
《晉書》里說,東晉元帝南渡初到南京建立王朝時,生活特別貧困。當時豬肉稀缺,屬下把豬脖圈作為最肥美的好肉給他留著,別人不能動,稱那塊肉為禁臠。后來,晉孝武帝為晉陵公主議婚,大臣王珣推薦了謝混,還沒等到成婚,晉孝武帝就駕崩了。大臣袁山松想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謝混。王珣就告誡他說,這是禁臠,不可染指。
李商隱開韓瞻的玩笑,說自己就像晉朝的謝混,無人親近。而洞房花燭和金榜題名,韓瞻兩樣都占了。李商隱即席寫了《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
籍籍征西萬戶侯,新緣貴婿起朱樓。
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騎君翻在上頭。
云路招邀回彩鳳,天河迢遞笑牽牛。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或可譯為:
岳父是聲名顯赫坐鎮西方諸侯,
新近為貴婿蓋起華美紅色閣樓。
說起進士及第我徒然排在前面,
談婚論嫁你反而搶先處在上頭。
鋪滿云霞仙路你招手引來彩鳳,
銀漢迢迢笑話我這隔岸的牽牛。
謝混已被公主預訂無人敢親近,
獨自吟誦張衡四愁詩日益消瘦。
李商隱時常吟誦的“四愁”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或可譯為:
我思念的人啊在泰山,想追尋她小丘阻攔,轉身東望淚水沾濕衣邊。美人送我鑲金佩刀,如何回贈美石玉雕。路途遙遠徘徊不止,怎不叫我心中煩惱?
我思念的人啊在桂林,想追尋她河水幽深,轉身南望淚水沾濕衣襟。美人送我玉石琴弦,如何回贈成雙玉盤。路途遙遠失意悲傷,怎不叫我心中悵惘?
我思念的人啊在漢陽,想追尋她山坡險長,轉身西望淚水沾濕衣裳。美人送我貂皮短服,如何回贈明月寶珠。路途遙遠失落踟躕,怎不叫我心中委屈?
我思念的人啊在雁門,想追尋她雨雪紛紛,轉身北望淚水沾濕佩巾。美人送我錦繡綢緞,如何回贈青玉幾案。路途遙遠哀嘆連連,怎不叫我心中哀怨?
詩中美人情意綿綿,將黃金佩刀、玉石琴弦、貂裘短服以及錦繡綢緞,贈予詩人作定情之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美人把最美好的東西送給詩人,詩人也要把最好的東西回報她。對李商隱而言,他的所思正是王茂元的小女兒王晏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