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商山隱者

船至汴州(今河南開封),李商隱步出船艙,看著這片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汴州和徐州都是險要之地,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據《舊唐書》,唐雖定都關中,而財賦所出則在江淮。按當時形勢,最能斷絕漕運者有兩個地方:徐州,“徐州咽喉,據江淮運路”;汴州,“大梁襟帶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止山東”。最終,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當年李商隱在此送別李郢,作了《板橋曉別》:“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也正是在這里,他聽聞妻子王晏悅病重消息,星夜兼程往長安趕。

“商山隱者”是李商隱取名的本意。812年,李商隱出生的時候,父親李嗣正擔任獲嘉(今河南新鄉)縣令。李嗣給兒子取名“商隱”,這是取自秦末漢初商山四皓的典故。

商山位于京師長安城南,因戰國商鞅食邑于此而得名。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選拔了七十名博士資治理政。秦末大亂,其中四名博士跑到商山巖居穴處,由于他們須發皆白,時稱“商山四皓”。

漢朝建立后,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禮聘商山四皓出山,他們堅辭不出。后來,劉邦寵愛新歡戚夫人,想廢掉原配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意。呂后聽從張良計策,請求四皓幫忙。四皓知道劉盈好儒,遂出山相輔,在筵席上侍立在劉盈身邊。劉邦見四皓為劉盈所用,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只好放棄廢立之念。劉盈后來順利繼位,是為漢惠帝。四皓功成身退,回商山繼續隱居。

李嗣給兒子取名“商隱”,也許是希望李商隱長大后能夠像商山四皓那樣有德有才、不求聞達、功成身隱吧?李氏的先祖李聃強調“功成而弗居”,“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李商隱3歲左右,李嗣受聘為浙江東西兩道觀察使幕僚,李商隱隨父親在浙東越州(今浙江紹興)、浙西潤州(今江蘇鎮江)生活,所以他對江南并不陌生。在父親的教導下,李商隱自幼飽讀詩書,“五年誦詩書,七年弄筆硯”(《上崔華州書》),沾染了江南的靈秀之氣。

小時候,李商隱讀到本朝史學家劉知己的《史通》,還有他的兒子劉迅所著《六說》,牢牢記住了里面的話:“是非系于褒貶,不系于賞罰;禮樂系于有道,不系于有司。”他對于《春秋》等經典所揭示的道理,久羨懷藏,手書口詠,不只是把它當成學習材料,也想著將來作為處理社會事務的指導。

長慶元年(821年),李商隱10歲。這時,晴天響起霹靂,父親病逝。此前,他從未覺得死亡離他這么近。作為長子,他身穿孝服,侍奉母親,帶領姐弟,千里迢迢把亡父的靈柩運回滎陽安葬。祖父墳墓也在那里。

當時,由于千里歸葬,家財耗盡,他家一貧如洗。“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姊文》)又因為守喪,他和弟弟羲叟不能做工,也不能去學校學習。羲叟這個名字,也是李嗣取“伏羲時隱者”之意。

李商隱后來在《祭裴氏姊文》回顧這段時光說,自己十歲左右,正是跟著老師讀書的年齡,父親不幸病逝,他親自扶著父親的棺材,舉著引魂幡,把靈柩運回家鄉安葬。四海雖大,卻沒有他的立足之地。離開家鄉那么久,也沒有一個親朋可以依靠。他把父親葬在滎陽壇山祖墳里,全家就如同逃亡流散的游民,因為他們沒有戶籍,無所歸屬。等到守孝三年把喪服脫掉,吃飯的問題就迫在眉睫。自己是家中長子,需要馬上找工作養活母親和全家。后來勉強在鄭州落籍,名字登記在鄉下,只能靠幫人抄書舂米賺錢,一天天地挨下去。

按照唐代風俗和制度,李商隱為父親守喪三年。禮教規定,父母死了,子女一般守孝三年。如果自己有官職,一般要停職回家守孝,到三年守孝期滿再重新任職,稱作起復。父母死了,唐代以前兒女要廬墓守喪,到了唐代一般不再這樣做,不過也有人為了表達孝思而廬墓的。李商隱的堂叔李處士就曾為父親廬墓守喪三年。而柳仲郢的祖母去世后,父親柳公綽曾經三年不沐浴。

長慶三年(823年),李商隱十二歲。三年孝滿,父喪解除,為維持生計,他們就搬到鄭州,在那里占籍為民。

李商隱的祖籍是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史記》載:“河內謂懷州。”隋設河內縣,為懷州治所。唐朝先后在濟源設置懷州,后改為河內郡,后又復名懷州,以濟源還懷州。

李商隱也常常提到懷州河內。比如他在《劍州重陽亭銘并序》末署名“太學博士河內李商隱撰”,在《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中說:“我家在山西。”

李商隱的高祖李涉曾任美原(今陜西富平)縣令,曾祖李叔恒曾任安陽(今河南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今河北邢臺)錄事參軍。從祖父那輩,李家遷到滎陽(今河南滎陽)。

李商隱把滎陽作為自己的故園:“滎水之上,檀山之側,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墳相接。”(《祭小侄女寄寄文》)“檀山滎水,實惟吾家。靈其永歸,無或棲寓。”(《祭裴氏姊文》)“為邦屬故園”。

滎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有鴻溝連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鄰黃河,南眺中岳嵩山,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隋朝改滎州為鄭州。唐朝改鄭州為滎陽郡,后在鄭州置東畿觀察使。

唐朝高宗時期定洛陽為東都,武后時改東都為神都,后保留上都京兆府、東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周禮》疏:“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以內。”當時,鳳翔距上都長安三百一十五里,稱西郊;華州距上都長安一百八十里,稱近甸;鄭州距東都洛陽二百八十里,是東都之畿甸。

在鄭州,他找了一份抄寫公文的工作。當時書籍、公文保存的主要途徑是抄寫。在上古時代結繩記事,以后發明了象形文字,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后來又把文字寫或刻到木片、竹片上,用繩穿起來,稱作竹簡、木簡。

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一天要看一百多斤重的簡牘。西漢東方朔用三千多根木簡寫了一封信,漢武帝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看完。東漢宦官蔡倫創造了用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作為原料制造出來的紙。隨著紙張的推廣普及,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圖書大量涌現,抄書就成為一種社會十分需求的職業。

從甲骨文刻字,到雕刻在青銅器上的花紋和文字,再到刻石刻印,將石碑及其他石刻文字用紙、墨捶印出來,本朝已經出現了拓印這種新技術。

盡管如此,書籍傳播和公文印制仍然跟不上社會需求。政府公文分發到各地各級機構,都需要雇人抄寫、校對。本朝剛建立時,朝廷里有二十名校對員和一百名抄寫員,后來都遣散了,專門雇用社會人員抄寫。他在鄭州找到的就是這樣一份工作。

后來李商隱的母親病逝,與李嗣合葬于滎陽。這時,家族中只有李商隱一人為官,“曾孫商隱,以會昌二年由進士第判入等,授秘書省正字”[《請盧尚書撰曾祖妣志文狀》(題下原注:故相州安陽縣姑臧李公夫人范陽盧氏北祖大房)]。

在為母親守喪期間,從會昌三年(843年)開始,李商隱四處奔波,將姐姐、侄女和散落各處的親屬遺骸遷葬滎陽。李商隱全力策劃并籌措經費,具體的營葬事宜則由弟弟羲叟辦理。

李商隱曾經親往尋訪裴氏姊當年在獲嘉的具體墓址,他的這個姐姐新婚不久就被遣回娘家,十九歲郁郁而死,葬于獲嘉,當時李商隱剛出生不久。正式遷葬滎陽壇山時,李商隱未能前往,由羲叟辦理具體營葬事宜。“至會昌二年,商隱受選天官,正書秘閣。將謀龜兆,用釋永恨。會允元同謁,又出宰獲嘉,距仲姊之殂,已三十一年矣。”“卜以明年正月日歸我祖考之次,滎陽之壇山。”(《請盧尚書撰李氏仲姊河東裴氏夫人志文狀》)

李商隱寫了祭文:“嗚呼哀哉!靈有行于元和之年,返葬于會昌之歲,光陰迭代,三十余秋。得不以既笄闕廟見之儀,故卜吉舉歸宗之禮?不幸不佑,天實為之。椎心泣血,孰知所訴!”“即五服之內,更無流寓之魂;一門之中,悉共歸全之地。”(《祭裴氏姊文》)

劉稹之亂平定后,羲叟把妣盧氏從滎陽遷往懷州雍店之東原,歸附于曾祖安陽君。雖然原來也曾卜于正月,但是因為劉稹叛亂,等到八月才由滎陽壇原將靈柩遷往懷州。又從獲嘉移裴氏姊靈柩,從濟源移侄女寄寄,葬于滎陽壇山。又將徐氏姊遷往景亳(今河南偃師)與徐姊夫合葬。經過這番歸葬親屬,經濟拮據,不得不再次移家。

李商隱出生于號稱大族的衰門,從曾祖父起,連續幾代都是寡母孤兒,形影相吊。至此,李商隱家族“五服之內,更無流寓之魂;一門之中,悉共歸全之地”(《祭裴氏姊文》)。

《舊唐書》稱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李商隱祭奠自己親友所作的祭文,可謂情誼深厚、痛心疾首。同時,他還代人作了許多祭文。

由于李商隱從小就感受到漂泊的艱辛,從3歲隨父親浙水東西,半世漂泊,直到臨終前,其實一生都是在漂泊中度過。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深深糅合進去,他又擅長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悲痛,而相似的經歷也往往引起他的共鳴,從而流露自傷之情。如:“汝夫文章,播于友朋。身否命屯,久而不第。郎寧、合浦,萬里乖離。”(《為外姑隴西郡君祭張氏女文》)

再比如:“書斷三湘,哀聞五嶺。天涯地末,高秋落景。”(《為滎陽公祭呂商州文》)“舉無遺算,仕匪遭時。何茲皓首,不識丹墀。”(《為司徒濮陽公祭忠武都押衙張士隱文》)這里面的“身否命屯,久而不第”“何茲皓首,不識丹墀”說的又何嘗不是李商隱自己。

祭文這種直面死亡的文體,正好成為李商隱寄托內心悲哀的載體。正如他的詠物詩中都有自己,他從別人的不幸想到了自己的經歷,擴大到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同時,他的祭文能夠將生命的悲哀上升到命運的悲哀、時代的悲哀,因此具有更深的意義,從而使祭文這種文體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最好的結合,開拓出了文章的境界。

比如《祭徐姊夫文》:“嗚呼!以君之文學,以君之政術,幼以自立,老而不倦,亦可以為君子人矣,君子人歟?而不即清途,不階貴仕,此其命也,夫何慊焉?”

這是為別人打抱不平,也是為自己打抱不平。他總是從別人的命運想到自己的命運,他的祭文也成了自己不幸的真實寫照,甚至是讖語。

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但是對至親之人,對父親、母親、妻子,是沒有祭文的。

羲叟特善古文,屢次規勸他放棄今體仍作古文,不要把才能浪費在四六文上。而他充當幕僚,總是奉命撰稿,行文完全受制于人,不能隨便發揮。父親給他取名“商隱”,給弟弟取名“羲叟”,是早已預言了他們的命運。羲叟后來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曾任河南府參軍,正八品下階小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新竹县| 泾川县| 墨玉县| 玉环县| 桃源县| 定陶县| 广南县| 临漳县| 高碑店市| 威远县| 合水县| 襄汾县| 中超| 青神县| 雷波县| 潼南县| 监利县| 望江县| 长宁区| 花莲县| 沿河| 凤城市| 淮滨县| 乐陵市| 青川县| 托里县| 女性| 东丽区| 汤原县| 武邑县| 仙游县| 民丰县| 历史| 隆德县| 三亚市| 焦作市| 永登县| 南昌市| 兴文县|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