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放下孩子:猶太人教子之謎作者名: (美)溫迪·莫戈爾本章字數: 1577字更新時間: 2022-03-11 16:19:28
糾正言辭和語氣
“我討厭這頓晚餐!”
“奶奶身上有臭味,要我去她家,沒門。”
“游戲還沒結束,你走開!”
“可是為什么呢?告訴我為什么啊?”
語氣和言辭密切相連。孩子不需要用言辭來表達消極的態度,咋舌、嘲笑、惱怒的神情能夠傳遞相同的信息,但是言辭確實會影響孩子的語氣。我們很難溫柔地說出“嗤”這樣輕蔑的字眼,同樣,我們也很難在每晚都用討厭的語氣說“媽媽,謝謝你準備晚餐”。在心理學理論中,認知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產生感受。換言之,與其被動地等待孩子變得言行得體,還不如幫助他們養成彬彬有禮的習慣。堅持每天和他們使用禮貌用語,感恩和尊重之情自然就會溢于言表。
除了以身作則之外,以下的短語和行為都有助于引導孩子關注自身獲得的恩惠、自己的責任和他人的付出。要教導孩子尊重他人,不妨在最初時要求他們使用這些言辭:
· 問候和提問之前要先稱呼父母:“爸爸,我可以離開餐桌嗎?”“媽媽,謝謝你開車送我們到商場。”
· 將某樣東西給孩子時,孩子要說“是,請給我”或“不,謝謝”,不能以默默點頭或搖頭作答。
· 到家或離家時,不要讓孩子從你身邊飛奔而去,直奔電視、籃球架或冰箱,他們應該先打招呼:“嗨,媽媽,我回來了。”“等會見,爸爸。”
· 與父母、朋友或兄弟姐妹同桌進餐時,孩子應養成自覺分享或為他人代勞的習慣:“我給自己倒了一杯橙汁。你想要嗎?”“你想要薯條嗎?”
· 孩子在就餐結束時應詢問父母是否已經吃飽,并自覺地清理自己和父母的餐位。如果這顯得有些過分,請將這種做法視為在公平地分攤家務活。不管怎么說,他們不能開車送你去購物中心。
· 只要門關著,即便沒有上鎖,孩子在進入你的房間之前都應該敲門,并說:“嗨,是我[杰米]。我可以進來嗎?”
需要提醒讀者的是:教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固然極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細心選擇目標,以免成為軍事教官。如果對孩子批評不休,他們就會對你喪失好感,最終你也無法教導他們學會尊重。所以,最好不要計較以下列舉的孩子不夠尊重的行為:
· 學齡前兒童在浴室說的傻話或悲傷、憤怒的話語:“媽媽,你就像便便。”或者像艾瑪曾經對我說的:“我想向你扔上百塊石頭。”
· 在你斥責時孩子的發笑,通常表明了他們的尷尬而不是無禮。
· 10歲以上的孩子要求父母不要唱歌,不要在公共場合與他們太親密,或不要在她的朋友面前背格子背包。
· 任何年齡的孩子翻白眼。
堅持說許多言不由衷的客套話可能會顯得很無聊或迂腐,但我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才培養了孩子受益終身的習慣。猶太教強調,語言是向上帝的受造物表達敬意的工具。猶太神學也始終認為,細節非常重要。
情景喜劇的毒害
大多數孩子每天看電視節目的時間超過了與父母交流的時間。不幸的是,情景喜劇里的小孩會和大人頂嘴,沒完沒了地說俏皮話,很少禮貌得體地與父母談心。還有,讓許多家長感到匪夷所思的是:經常看電視節目的孩子往往完全意識不到自己語氣無禮、言辭粗俗,反而覺得這很正常。
我的丈夫是作家,在家里談論稿子時,孩子們會傾聽我們的對話。如果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說“隨便”或者“嗤”,我們就會要求他們重新說。如果他們發牢騷和奶聲奶氣地說話,我們會說“你能換個語氣說話嗎?”或者“你能重新說那句話嗎?我還不太明白”。如果孩子在回答問題時自作聰明,我們就回答他:“呃,噢,這像電視談話,也許你看的電視節目太多了。”
我們這么管教孩子,不是為了羞辱他們或進行說教,而是為了教育他們自覺地好好說話,能意識到自己言辭粗魯。我發現最有效的方式是點到為止,而不是滔滔不絕。沒有必要挖掘孩子為何說話時帶著挖苦或生氣的口吻,重要的是改變他們的行為,而不是調整他們的情緒。要讓孩子們知道,無論他們情緒如何,他們都應該禮貌待人。
在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時,你要明確標準。如果孩子頂嘴,請握住他的手,冷靜地說:“你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和我說話。”記住,持之以恒同樣重要。否則孩子不會當真,整個計劃也就隨之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