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宣紙之美
  • 趙焰
  • 4260字
  • 2022-02-23 14:40:34

第一章 那個叫蔡倫的紙神

1. 植物紙才是真的紙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產生于漢朝,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必然。漢朝的由來,一方面是劉邦之前曾被封為漢中王;另一方面,“漢”的字義是水勢浩大。上古之時,“漢”既指漢江,也指天上的銀河,以為漢江汗漫,可以直接與天相連。將朝代命名為“漢”,意味著天下一統,壯闊浩大,廣袤蒼勁,有“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廣大氣象。漢朝的確是一個開疆拓土、奠定基礎的時代,不僅讓中國的版圖大大拓展,還創建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政治、倫理、風俗體系,確定了相對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的概念,從外在到內在都得到了鞏固,“漢民族”的概念得到了弘揚。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產生文字的載體植物紙,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以四大發明的準確定義,中國是發明了造紙術,并不是發明了紙。“發明造紙術”的概念,與“發明紙”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五千年前,古埃及就有莎草紙,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它并不是被制造出來的,而是被利用起來作為紙的———紙莎草郁郁蔥蔥地生長在尼羅河兩岸,剝起來像洋蔥,將綠色的表層剝去后,里面是一層層薄片,用重物按壓或捶打一番后,就可以在上面寫字。古埃及人最早的象形文字,就寫于其上。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歐洲和中東的人們曾經將羊皮削得很薄,在上面寫字,是謂羊皮紙。只是與植物紙相比,羊皮紙成本高昂,也不如植物紙便利。紙莎草和羊皮作為書寫材料,為古埃及、歐洲和中東人所用,具有紙的功能,但本身不是紙。就像某些樹葉,雖具有紙的功能,但也不能稱為紙。早期,各地都有人試圖在樹葉上寫字,或者畫一些符號。寬大的樹葉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相比石頭、木板和竹簡,便攜性也要強很多。可是在樹葉上寫字,無論是在呈現上,還是在留存上,都有致命的弱點。

相對于人們對書寫物件的利用,中國的造紙術可以說是一種偉大的發明。這種方式帶有明顯的工業特點,可以成規模地生產出便捷而有質量的書寫材料,給人類文明的留存、傳承和交流以極大方便。文明,只有當進入疊加和傳承時,才能真正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更有效地影響社會的進程。從這個角度說,造紙術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它對社會的促進作用,遠遠超過其他任何產品。

在蔡倫改良植物紙之前,社會上也有類似紙的薄片用來寫字,有點像后來的紙,不過主要成分是蠶絲。目前所見我國最早的紙,是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地圖,繪于西漢的文帝或景帝時期。經檢測,繪圖所用的材料是最早的麻紙,即用麻類植物纖維制成的紙。“放馬灘紙”表面較完整密實,上面用墨線繪有山、川、崖、路等,用筆既婉轉又方硬,線條在紙上沒有出現洇墨現象,說明當時的紙張制造已有了擠壓技術。《說文解字》詮釋“紙”為:“絮一苫也。從糸,氏聲。”由此可以看出,“紙”從糸,糸為“細絲”,像束絲之形,凡糸之屬皆從糸。這一個“紙”,本義是繅絲后不能抽絲的下腳料,連同溶入水中的蠶膠,抄起后烤干而形成的薄片。東漢的服虔在《通俗文》中說“方絮曰紙”,指的就是這種“紙”。 1957年,在西安灞橋一個西漢墓中挖掘出一個陶罐,罐中有一面銅鏡,銅鏡下面墊有一團廢麻絲,被命名為“灞橋紙”,經化驗,其成分也是麻類植物。這些出土紙張證明,中國早在西漢之時就已生產出了植物紙。西漢之時應是麻紙的萌芽階段,紙產量不大,產地不廣,質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簡和帛。

東漢時期,由于朝廷重視,紙張制造業發展很快。光武帝劉秀開國后,在朝中設尚書臺右丞、守宮令,掌管印章及宮中庫藏,同時負責御用紙、筆、墨的制造。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光武車駕徙都洛陽,載素、簡、紙經凡二千輛。”素、簡、紙經,應為朝廷重要文件典籍。此句話意味著東漢初年紙已成為重要書寫材料。這時候的紙,成分應是絲綢的下腳料和麻的混合物。東漢和帝之時,皇后鄧綏不好珠寶,唯愛紙墨。蔡倫改進造紙術,就是在鄧太后臨朝的背景下發生的。

《后漢書》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粗略的蔡倫形象:這個人祖籍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公元75年進宮成為宦官,公元89年升遷為中常侍。其職責是在宮中負責相關后勤物資供應,重點是相關工具、武器和服裝的保障。因此,年輕的蔡倫必須積極從事相關制造實踐。至于他更多的生平事跡,史書并未交代。很多時候,一個人跟歷史的關聯,只是身形一晃,出現在某個重要事件中和節點上,至于他的全部身影,仍消失于時間的光影中。從史料來看,蔡倫與紙的關聯,更像是職務行為———他是生產好紙的行政負責人,不是具體工藝的操作者,也不是相關技術的發明者。

成功是慢慢積淀而成的。蔡倫改進造紙術,并非靈機一動的行為,更像是有意識的探索,是前人大量實踐的延續,是理性的、科學的、有意識的提煉和總結。造紙術的路徑,相對于絹帛的產生,目標更為明確,路徑更為踏實,更為“水到渠成”———秦國大將蒙恬發明毛筆之后,人們一直在尋找可以替代竹簡、木牘和絹帛的,更適合毛筆書寫的載體。蔡倫造紙,就是弘揚文化愿景,追隨著毛筆思維,參照絹帛的特性,借鑒歷史的經驗,堅定不移地用各種各樣的樹皮來嘗試,最終在麻類植物和楮皮上獲得了成功。這實現了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擴充了原料來源,對造紙術的理念和成果有實質性拓展。從這一點來說,中國人將蔡倫稱為“紙神”,是極其恰當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他只是造紙術的改良者,是紙張發展歷史中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在蔡倫以植物入紙之后,紙發生了質的變化,造紙術的框架得到了初步定型。

蔡倫造紙,目標和路徑一直很堅定和明晰,就是牢牢地鎖定以樹皮為原料,堅持將植物原料充分稀釋變薄,用合適的篩網模具過濾,形成均勻的纖維層。隨后,經過反復的嘗試,有關植物紙的制作方式終于在元興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獲得了成功,并固定下來。

紙用植物纖維來制作,是一大突破,體現了那個時代“萬物有靈”的哲學思想,以及相應的樸素的邏輯思維———既然木片和竹片可以用來書寫,那么,用樹木和竹子就一定能生產出新的承載材料。這一切看起來如此神奇,因為當時人們并不知道纖維是植物的基本成分,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人們將粗陋、簡單的樹皮、麻頭、漁網等投入水中,讓其腐爛,分解為細胞膜質纖維,然后把液體舀起,用篩網過濾,直至多余的水流盡,僅留下一層薄薄的雜亂交織攤開的纖維———將它烤干之后,這種具有一定強度的片狀纖維制品,就算是真正的“紙”了。

蔡倫時代的紙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蘭州伏龍坪曾出土三張東漢墨跡紙,這三張紙原置于銅鏡之中,呈圓形,據推測為家書的殘片。這三張紙以麻類為原料,有施膠和砑光等加工技術,厚薄均勻,較西漢時期的紙張更適合書寫。砑光技術,是用光滑的砑石、螺殼、牛角、碗口等碾磨紙面,將凹凸不平處磨平,使之光滑潤澤。至于施膠,早期主要是將淀粉和入紙漿,或涂于紙張表面,有利于增強紙張的熟度和韌性。

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材料,《后漢書》中沒有明確記載。這很正常,在當時,諸如此類的配方和步驟,一定屬于“國家機密”,嚴格控制知曉范圍。不過在其后的一些典籍中卻有涉及:《晉書》載,曹魏張揖《古今字詁》中提到“蔡倫以故布搗剉作紙”,西晉張華《博物志》也提到“蔡倫煮樹皮以造紙”。前者說的“故布”,指的是舊麻布(當時還沒有棉布);后者說的“樹皮”,應指楮樹之類的外皮。晉人庾仲雍《湘州記》記載:“耒陽縣北有漢黃門蔡倫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倫舂紙臼也。”

蔡倫造紙的“革命性”方式,主要體現了兩點:一是對造紙的原料進行了拓展。之前造紙,多用麻類植物,蔡倫將樹皮引入,開辟了廣闊的原料來源,為紙張的大量生產提供了可能。二是蔡倫對抄紙工具進行了改造,以竹簾代替麻織簾,使之更為好用,用其抄出來的紙,相對平整光滑、厚薄均勻。

當蔡倫造出的紙,薄如絹布,閃爍著泛黃的白光,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可以想象的是,人們在綻放笑容的同時,也懷有莊重的敬畏。人們會淡忘并忽略紙復雜的身世,把它的到來視為天意,視為大自然的恩賜,就如同冬日天空中飄來的雪花一樣。

紙就這樣制造成功了。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發明,與其說遵循了陰陽五行運轉的理論,不如說是“腦洞大開”的想象,以及經驗積累的結果。紙的橫空出世,意義如同倉頡造字。倉頡是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有四只眼睛,可以仰觀天象。他看見了地上的獸蹄、鳥爪留下的痕跡,靈感頓起,便造起文字來。其時,“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天翻地覆,人類完成了一次巨大的飛躍,如同第二次直立行走。相比較而言,造紙術的發明要平靜得多,史書上沒有記載紙出現之后相應的“驚天地、泣鬼神”現象,不過一定讓人驚嘆———上蒼賜人類以衣,故派蠶神下凡到人間;上蒼賜人類以紙,用來安放文字的靈魂。

紙的出現,還讓文字得到松綁,變得健步如飛。一直以來,人們希望能制作一種東西,跟絹帛一樣輕便,價格又很低廉。畢竟,簡牘太重、太不方便了,絹帛又太昂貴了。在很長時間里,只有有關歷史、宗教、地圖、王訓等的重要文獻,才能記載在昂貴的絹帛上,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任性地用昂貴的絹帛寫字。即使是有權有勢的人,在紙發明之前,出于成本的考慮,也會先在木片或者竹片上打好草稿,要等定稿后,才轉到絹帛上書寫。蔡倫的發明,使得人類可以嫻熟地生產紙,大大降低了紙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在之后的時間里,人們不斷嘗試新的材料,去制造不同的紙。紙開始大面積、大規模地用于社會生活中,因其方便、廉價、好看,在與簡帛的競爭中節節勝利,至公元4世紀時,植物紙已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不僅促進了文教、科技和宗教的發展,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便利很多。

紙的出現,還讓毛筆得以欣喜,讓漢字的書寫變得奔放、便捷,體現個性,速度也更快。在紙上,筆墨線條更加自由靈活、秀美圓潤,突破了絹帛和簡牘“縱有行,橫無格”的版面布局,讓書寫者有了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紙讓書寫跳出了工具和權力的束縛,與思緒相對應,更有效地展示了人的生命氣息,有了精神性,為書法藝術打下了基礎。與之前的青銅、石碑、簡牘和絹帛相比,紙是那樣輕盈,像時光一樣輕盈,也如同時光般不可捉摸。有了它,文字可以輕盈地從一張紙飛到另外一張紙上,傳播如此便捷、快速,有了稻粟般強大的“繁殖”能力。用毛筆在紙上寫字,方塊字不再帶有刀鑿斧刻的硬度,而是與水相結合,具有了無限伸展的柔韌性,成了“活物”。它們放開了手腳,行走,奔跑,滑翔,舞蹈,生兒育女,扶老攜幼,歡天喜地地一路走來。

紙的出現,還是對毛筆的最好呼應,讓毛筆不再孤單。從蒙恬發明毛筆到蔡倫改進造紙術,跨度為三百多年,上天終于給毛筆以完美的饋贈,讓它找到了最好的伴侶。筆與紙,水乳交融,如膠似漆。在以后的歲月里,它們相擁相抱,給這個世界帶來無限驚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涡阳县| 改则县| 甘泉县| 微山县| 曲麻莱县| 当阳市| 固安县| 雷山县| 阿尔山市| 沁阳市| 洛隆县| 开封市| 陇南市| 开封市| 达州市| 隆化县| 樟树市| 大悟县| 贺兰县| 新和县| 旅游| 钟祥市| 义乌市| 建始县| 界首市| 康马县| 临湘市| 犍为县| 仁怀市| 江口县| 顺昌县| 云梦县| 河曲县| 股票| 同江市| 山阴县| 姚安县| 贵阳市| 洞口县|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