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成長:張銀玲的8堂極簡心理課
- 張銀玲
- 1103字
- 2022-02-24 17:03:37
從實驗班到普通班,總看不慣同學,該怎么辦
努力學習的丹丹,中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重點高中的實驗班,她很為之自豪。但后來在分班考試時發揮失誤。
丹丹轉去了普通班。
在普通班,丹丹的成績總是第一名,可丹丹并不開心,因為她沒有競爭對手。因此,她總看不慣同學。
有一次,同學小晶問她一道數學題。丹丹用自己認為的簡單方法給小晶講解了一遍,可小晶居然沒聽懂。
丹丹有點不耐煩了,說:“這么簡單的題,老師已經講過很多遍了,你平時學習能不能認真點?!?/p>
小晶有點不高興了,說:“我再想想吧。”
丹丹見小晶不知道如何動筆,隨口說了句:“太笨了?!?/p>
小晶什么話也沒說,拿著草稿本就回到了座位上。
后來,丹丹找不到可以與自己探討數學題的伙伴了,她很失落。
丹丹看不慣的人和事特別多,但其實她只認同自己頭腦里認同的東西。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作投射。投射是將自己身上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
你在認識別人以及判斷別人的行為時,會下意識地認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你就會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射到對方身上。
假如你的投射是失敗的,也就是說,你所認同的事物,以為別人也認同,可別人并不認同,那么你就會對他人失望,從而導致你產生不良情緒。
丹丹和同學之間的沖突,很大程度上就是投射性認同在發揮著效力。
丹丹認同實驗班,其實是認同實驗班帶給她的安全感。在實驗班里,那些認真、勤奮、努力的價值觀,是她所認同的。
可到了普通班,她的投射性認同沒有成功。她認為其他同學應該和自己一樣,對成為尖子生有強烈的認同感。然而,現實恰恰不是她所期待的。
投射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也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人們會將自己不接納的一部分投射給他人,這樣做了以后,自己仿佛就是沒有缺點的完美個體。
很多時候,投射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并沒有經過大腦的判斷。如果一個人有反思能力,就會懂得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盡可能地去避免影響再次產生。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總是投射失敗,總是失望呢?
你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監控。在自我監控的過程中,保持對自身情緒的覺察。
在與人交談中,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防止溝通中被自己的情緒帶跑。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在惡化,就請停下來思考。
你還需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把自己身上不喜歡的特征歸因給別人。也許承認自己的脆弱會讓你陷入窘境,但這樣做有利于讓你獲得他人的肯定,也有利于你人格的發展和成熟。
你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去想想他們是怎么想的,去感受他們為什么會這么想,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投射自己的情緒到別人身上。我們要學會自我覺察,學會尊重他人的不同習慣。這樣做了,我們也能避免自己在關系中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