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成長:張銀玲的8堂極簡心理課
- 張銀玲
- 1335字
- 2022-02-24 17:03:37
陷入思維怪圈的優秀高中生
小華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他們告訴小華一定要考上“清北”,不能讓他們丟臉。
學校對小華也特別重視。在老師眼里,他有希望考上重點大學。于是,學校免費送他去省重點中學的名校班培訓。
可時間一久,父母發現小華變了。他開始徹夜學習,并且很少吃晚飯。但是有一次成績測試,他只考了班里十幾名。
這時,大家都意識到小華有心理問題了。
在心理咨詢室里,小華對我說:“我想去死,覺得自己太差勁了。”
一問我才知道,在培訓班內的考試中,小華名次墊底了。而正是因為這次考試,小華決心一定要考個第一名。
此后,他選擇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結果考試成績出來了,卻令他萬分沮喪。
為什么小華會陷入“要么第一,要么去死”的思維怪圈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中曾經介紹過一個名詞——卓越強迫癥,患有卓越強迫癥的人,總認為自己要是不優秀、不卓越,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其實,卓越強迫癥類似于極端的完美主義。小華的思維模式也可以被看作一種卓越強迫癥的表現。
為什么會出現卓越強迫癥呢?這還要從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說起。
嬰兒基本上都處于全能自戀的狀態,也就是說,嬰兒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只要一動念頭,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自身的意愿來運轉。
如果嬰兒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的全能自戀就會得到充分滿足,此后,他會逐漸打破自己的全能自戀,開始關注外界。
他會去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他需要依戀媽媽,他想要與人建立親密關系,讓他人知道,他是個有真實需求的人。
可一旦孩子的正常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認為他的需求是不應該存在的,不會有人對此回應。
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建立關系的努力就失敗了。既然媽媽愿意滿足他,他就會退行到孤獨的全能自戀狀態中。也就是說,他會自我洗腦,認為日常的需求是不重要的,只有全能自戀才是重要的。他會認為:如果我是全能的,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是完美的,所有人都會喜歡我。
卓越強迫癥是從嬰兒時期發展而來的。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我”與世界建立關系的嘗試失敗了,爸爸媽媽看不上不優秀的“我”。只有“我”變得優秀,他們才會愛“我”。
很多人不記得嬰兒時期的事,但他的認知記得。一直到孩子長大,他與父母的關系依然延續了嬰兒時期的相處模式。
小華從小學開始就非常努力學習,因為父母告訴他,如果你不努力學習,你就會流落街頭。后來,小華如愿考上了重點中學。
上了高中之后,小華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旦他沒有如愿考得第一,就會變得很痛苦。
卓越強迫癥的背后,映射的是教育的悲哀。很多父母的思維都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中,以至于很多孩子缺失了鼓勵和肯定。
那些從小沒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其內心是匱乏的。
有的孩子選擇用好的成績去討好父母。他們逐漸發展出了一個假的自我。其實,他們的內心在告訴他們——學習并不是唯一。在這樣充滿矛盾的環境中,孩子就會變得郁郁寡歡,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上述案例中,要讓孩子停止陷入錯誤的思維怪圈,家長就要停止“評判”孩子。要正視孩子的需求,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除此之外,孩子要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要肯定自己有“追求進步,追求更好”的品質,但也要放棄對事事苛求完美的想法。
我們跌跌撞撞地成長,為何非要苛求才罷休呢?只要問心無愧,你就能感受到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