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著我們什么

幾年前,女作家林奕含被發(fā)現(xiàn)在自己的家中上吊自殺。

她去世時,年僅26歲。而她自殺的原因,是走不出童年被老師誘奸的夢魘。

在她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在小說出版前,她一直沒有說出自己童年時那痛苦的經(jīng)歷。

大家都知道,她的父親是知名的皮膚科醫(yī)生,她一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在這一切的背后,卻是讓人難堪的一面。

林奕含被性侵后,曾想告訴媽媽。

當她試探性地跟媽媽說學校的女同學遭遇了侵害,而媽媽只是冷冷地說了一句:“一定是那個女生很騷?!?/p>

她立刻打消了念頭。

她跟媽媽說:“我們家好像什么都有教,就是沒有性教育?!?/p>

媽媽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準備的?!?/p>

在她生前的一次采訪中,談及家庭時,林奕含說:“父母對我不理解;失去健康、親情、愛情、友情,變得一無所有。我很痛苦,很痛苦。”

童年的痛苦經(jīng)歷,讓她患上了抑郁癥,身心備受折磨。

她渴望有人來聆聽她的心聲,可令她失望的是,并沒有人選擇這樣做。

林奕含的父母愛她嗎?

當然愛,可這個愛,卻包含著條件。

從本質(zhì)上來說,他們更愛的是自己。他們更愛自己的面子——要孩子優(yōu)秀,要他們努力,卻并不關(guān)心他們過得好不好。

或許,我們都知道真正意義上的愛是無條件地接納,不拿外在表現(xiàn)的好壞去評判孩子的好壞。可無條件的愛總歸是稀有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心理、行為等方面都會產(chǎn)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孩子選擇用廣闊的視角,還是用狹隘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關(guān)鍵在于父母。

很多父母會說:“我把什么都奉獻給了孩子呀,這怎么不能是愛呢?”

但樣樣都滿足孩子,卻可能是“無原則的溺愛”,它與無條件的愛是有差別的。物質(zhì)條件只能滿足孩子的外在需求,而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則需要情感上的理解、陪伴與共情。

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情感上的關(guān)懷、理解,孩子便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擁有健康心理和發(fā)展出自主性的必要前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有安全感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的衣食住行只是基本需求,而愛與安全感才是更高級的需求。

人作為社會動物,有與生俱來的對安全感的需要。這種安全感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層面,更多地是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需要被愛、被接納與被認可。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對自己的接納與認可,是他們獲得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如果失去了父母的認可與接納,他們的心理層面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很多父母有強烈的攀比心理,尤其喜歡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習慣性地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在攀比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孩子的自主性很難發(fā)展出來。

當孩子失敗了,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不去鼓勵和安慰,取而代之的是批評和否定,孩子身心就會感到強烈的壓力。如果失敗的次數(shù)多了,時間一長,他們就會對自己失去自信心,甚至會把父母的長期批評和否定,內(nèi)化成自己的習慣。

但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愛是無條件的,他們就不必為了討父母的歡心去做什么。這個時候,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就會主動生發(fā)出來。

有了這樣的安全感,孩子便不會把挫折當作一種“如果我做得不好,父母就會嫌棄我”式的威脅,而會執(zhí)著于自己的選擇,努力解決難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天祝| 德化县| 平阴县| 同江市| 建水县| 崇明县| 铁岭县| 临湘市| 上高县| 兴海县| 定安县| 苏尼特左旗| 开阳县| 隆林| 松滋市| 琼海市| 荣成市| 东城区| 卢湾区| 南城县| 瑞安市| 五家渠市| 闸北区| 麦盖提县| 武陟县| 南乐县| 湾仔区| 贵德县| 饶河县| 油尖旺区| 泸州市| 泸定县| 建昌县| 买车| 荆门市| 太谷县| 宿松县| 临洮县| 克山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