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自在成長:張銀玲的8堂極簡心理課作者名: 張銀玲本章字數(shù): 1326字更新時間: 2022-02-24 17:03:40
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著我們什么
幾年前,女作家林奕含被發(fā)現(xiàn)在自己的家中上吊自殺。
她去世時,年僅26歲。而她自殺的原因,是走不出童年被老師誘奸的夢魘。
在她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在小說出版前,她一直沒有說出自己童年時那痛苦的經(jīng)歷。
大家都知道,她的父親是知名的皮膚科醫(yī)生,她一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在這一切的背后,卻是讓人難堪的一面。
林奕含被性侵后,曾想告訴媽媽。
當她試探性地跟媽媽說學校的女同學遭遇了侵害,而媽媽只是冷冷地說了一句:“一定是那個女生很騷?!?/p>
她立刻打消了念頭。
她跟媽媽說:“我們家好像什么都有教,就是沒有性教育?!?/p>
媽媽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準備的?!?/p>
在她生前的一次采訪中,談及家庭時,林奕含說:“父母對我不理解;失去健康、親情、愛情、友情,變得一無所有。我很痛苦,很痛苦。”
童年的痛苦經(jīng)歷,讓她患上了抑郁癥,身心備受折磨。
她渴望有人來聆聽她的心聲,可令她失望的是,并沒有人選擇這樣做。
林奕含的父母愛她嗎?
當然愛,可這個愛,卻包含著條件。
從本質(zhì)上來說,他們更愛的是自己。他們更愛自己的面子——要孩子優(yōu)秀,要他們努力,卻并不關(guān)心他們過得好不好。
或許,我們都知道真正意義上的愛是無條件地接納,不拿外在表現(xiàn)的好壞去評判孩子的好壞。可無條件的愛總歸是稀有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心理、行為等方面都會產(chǎn)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孩子選擇用廣闊的視角,還是用狹隘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關(guān)鍵在于父母。
很多父母會說:“我把什么都奉獻給了孩子呀,這怎么不能是愛呢?”
但樣樣都滿足孩子,卻可能是“無原則的溺愛”,它與無條件的愛是有差別的。物質(zhì)條件只能滿足孩子的外在需求,而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則需要情感上的理解、陪伴與共情。
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情感上的關(guān)懷、理解,孩子便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擁有健康心理和發(fā)展出自主性的必要前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有安全感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的衣食住行只是基本需求,而愛與安全感才是更高級的需求。
人作為社會動物,有與生俱來的對安全感的需要。這種安全感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層面,更多地是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需要被愛、被接納與被認可。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對自己的接納與認可,是他們獲得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如果失去了父母的認可與接納,他們的心理層面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很多父母有強烈的攀比心理,尤其喜歡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習慣性地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在攀比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孩子的自主性很難發(fā)展出來。
當孩子失敗了,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不去鼓勵和安慰,取而代之的是批評和否定,孩子身心就會感到強烈的壓力。如果失敗的次數(shù)多了,時間一長,他們就會對自己失去自信心,甚至會把父母的長期批評和否定,內(nèi)化成自己的習慣。
但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愛是無條件的,他們就不必為了討父母的歡心去做什么。這個時候,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就會主動生發(fā)出來。
有了這樣的安全感,孩子便不會把挫折當作一種“如果我做得不好,父母就會嫌棄我”式的威脅,而會執(zhí)著于自己的選擇,努力解決難題。
- 如果父愛缺席:父愛如何左右我們一生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
- 終須一別:與死亡的20次照面
- 上班哪有不“瘋”的
- 人際關(guān)系自救指南:治愈情感內(nèi)傷的8個行動
- 與孤獨共處:喧囂世界中的內(nèi)心成長
- 你經(jīng)歷了什么?:關(guān)于創(chuàng)傷、療愈和復(fù)原力的對話
- 告別低自尊,重建自信
- 與抑郁癥握手言和
- 心靈戰(zhàn)“役”: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支持讀本
- 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chuàng)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
- 讓往事隨風而逝:找回平靜、自信和安全感的心靈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療愈術(shù)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問題背后的心理真相
- 阿德勒的人生進階法則
- 如何停止胡思亂想
- 我在精神病院種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