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幕僚》:投筆從戎的收獲與苦悶

大老粗收服文化人

1876年,一個重要的人物開始在張謇的生命舞臺上登臺演出,這個人對張謇的成長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太平天國起義的中后期,活動于皖、魯、豫一帶的捻軍與活動在長江中下游的太平軍相互呼應,對清王朝構成的威脅越來越大。清王朝的高層已經看出清朝八旗軍、綠營子弟兵是斗不過太平軍和捻軍的,就想出新招:用漢人打漢人。具體是號召長江、中原一帶的地方官紳,建立自己的團練武裝。也就是國家給政策,地方有錢有勢的人,自己出錢出槍出人,跟太平軍、捻軍較量。

安徽廬江縣人吳長慶積極響應清政府的號召,在家鄉辦起團練武裝。這種得到清政府承認但清政府又不給軍隊番號的地方武裝,人們就按軍隊所在地或出資帶軍的大老板的名字命名,如湘軍、淮軍,吳長慶帶的這支部隊稱長慶軍或慶軍。

在戰場上,吳長慶多次立下軍功,他也得到了政府給他官職上的獎勵,被升為總兵、記名提督。孫云錦帶張謇到江寧任職時,吳長慶正率軍駐扎在浦口,兩人隔江而望。吳長慶與孫云錦之間有一層很深的關系,兩家是世交。現在,雖然中間隔著一條大江,兩人仍然非常頻繁交往,這就給張謇認識吳長慶提供了機會。

認識一個人容易,無非混個面熟而已,然而,要得到那位你認識的人的賞識,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當然,這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表現自己的機會,或者得到他身邊的人推薦的機會,他身邊的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或者曾經的上司、下屬。孫云錦并沒有向吳長慶推薦自己的下屬張謇,但是,在交談之中,吳長慶倒是經常聽到孫云錦在無意中提起張謇這個名字。吳長慶是一個很有心的人,在那樣一個經常要打仗的年代,帶軍隊的人除了需要槍械、糧餉,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特別是諸葛亮式的軍事策劃人才,也叫謀士、參謀、幕僚。

孫云錦這么提來提去,吳長慶就興致勃勃地看了看張謇的文章。雖然吳長慶沒有孫云錦那么高的學識,但是從文章中多少能看出做文章之人的才華,能看出他是不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吳長慶經過仔細研究后,得出一個結論:張謇確實是一個不一般的人才。

從孫云錦那里,吳長慶知道了張謇離開發審局的事。知道這事后,他立即動身,來到惜陰書院拜訪張謇。

這里有個疑問,既然張謇是人才,為什么他在一個單位里反而待不了多長時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反面求證:能在一個單位里長時間待下去的人,就一定是人才嗎?那么,核心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有棱角有個性的人,不合群的人,也有可能是人才嗎?答案是:人才就是一座高山,而必然不會是平地。生活在山區的人都知道,有高山的地方必定有一樣東西——深谷,俗稱有高山必有深谷。這正是真正的人才的特點之一,所謂深谷,就是缺陷。這樣看來,吳長慶是一個真正有人才觀的人,并不因為張謇在原單位待的時間不長而放棄他。

吳長慶來拜訪張謇,當然不只是為了聊天,而是帶有一定目的。在閑聊過后,他向張謇發出盛情邀請——到他的軍中來住一段時間,體驗一下軍旅生活。

對于如何得到自己認定的人才,吳長慶是有一手的。他知道,要有才華的人投筆從戎,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為戰爭年代跟和平年代不一樣,戰爭年代從軍,就是要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玩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年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一開始打死也不愿意出去。吳長慶想出來的一招,不是一出手就拿出一大堆銀子,也不是直接邀請張謇參加長慶軍,而是熱情地邀請張謇到他的軍營中小住一段時間。這種方法,在今天有一個專業的稱謂——目標分解法。要辦成一件大事,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分解目標,分步驟進行。吳長慶用的正是這種方法。

果然,張謇很高興地來到吳長慶的軍中。在張謇的心中,沒有一絲一毫從軍的思想準備,他的目標是通過科舉考試做文官。然而,當他小住一段時間后,他發現,眼前的景象讓他很是吃驚。

吳長慶不僅仗義疏財,禮賢下士,而且在他的幕府中,居然還有很多學者名人,這太出乎張謇的意料了。在張謇的觀念里,軍隊是一些粗人的集合體,即使有文化人,也只會是少數極個別人。而在長慶軍的軍營里,文化人之多,名人學者之多,讓他立即找到了某種歸屬感。“愛士而門左千客,門右千客;羅賢而朝拔一人,暮拔一人”,張謇在他的文章里這樣贊嘆他看到的景象。小住,就這樣不知不覺變成了長住。

在張謇看來,吳長慶不只是得到許多清議人士的好評,通過一段時間雙方深入的交流溝通,他還發現,這位軍隊領導有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最終,他決定留下來。當然,他也得到了特殊禮遇:每月俸銀二十兩。不僅如此,在帥府旁邊,吳長慶還單獨辟出五間房子,供張謇獨立辦公讀書。“駿骨從來能得馬,好收騏驥共殊勛”,在詩中,張謇表達了一種自己從未有過的愿望。

現在,他希望自己的領導能成為朝廷振興的有為之臣。按照張謇的原話講,就是“高勛照圖丹”,他也更盼望自己在與吳長慶共事的過程中,自己也可以“朝魚而暮龍,功名蛻侯伯”。

應該說,吳長慶對張謇入幕是極為重視的,既讓他參加軍中重要事務的會議,還讓他起草重要的函牘。不僅如此,還在軍中給他安排專門的書房,讓他一有時間就安心讀書。老實說,即使是今天,一個漂泊的人遇到這么人性化的領導也是很難得的。

入幕的生活閑適而安定,那些軍旅日常文書對張謇來說只不過是小菜一碟。在這里,張謇有更多的時間繼續跟著張廉卿先生學習古文。學習是重要的,因為后面還有科舉考試的重頭戲在等著他。而且在這里,他跟吳長慶還學會了一種重要的能力——人際交往。

對于這位職場菜鳥來說,趕緊惡補人際交往這一課實在太有必要了,這不是為了記住發審局的教訓,而是人際交往實在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這段時間的交往是有成效的,用喝酒、唱詩的玩法,用粗俗、高雅的玩法,張謇讓一批人記住了他,這些人是長慶軍幕府的同僚,也是同時代的學者和名人,如泰興人朱銘盤、武進人何眉孫、海門人周嘉禾。同時,張謇還有新的收獲,他的才華被兩個重要的人物盯上,一位是兩江總督沈葆楨,一位是學使夏同善。如果給張謇在這里的收獲做個點評的話,可以說,他不但開闊了眼界,還進一步地拉近了與上層社會的關系,這個原本不值一文的人,正在向上層社會一點點釘進他的楔子。而這些人際關系和社會資源,給他后來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幫助。當然,這是后話,現在來說,還為時尚早。

母親去世前的一句話

1879年,張謇的母親金太夫人去世,臨終時給張謇留下遺言:“科舉是出人頭地的歸宿,為了光耀門楣,你一定要追求它。但你性剛語直,最好不要當官。”

一個平凡的女人,竟然能說出如此深刻的話!從張謇后半生的遭遇來看,這句話就像張謇命中的一桿秤一樣,稱出的分量實在是太精準了。

如果不參加科舉考試,就無法出人頭地;只有高中金榜,才能光耀門楣。平凡的母親已經清楚地看出這一條路的重要意義。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后半句話,在張媽媽看來,科舉只是手段,當官不是目的,結合兒子那剛直的性格,結合官場上那些比科舉還難的職場潛規則,人生經驗豐富的母親對全家人希望張謇當官的想法,包括張謇自己也滿腔抱負要當官的想法,大聲喊“停”。

這個女人,簡直就是一位黑衣宰相。雖然她從不張揚,到死只留下簡短的一句話,卻像電視劇的幕后大導演一樣,規劃了張謇的一生。

太牛了!一個平凡的女人,用一句話,影響了一個不平凡人的一生。可以認為,正是她,毀了一個平庸的官僚,造出了一位近代“最牛企業家”。反過來說,如果不是母親的這句臨終遺言,或許張謇從此就消失在長慶軍中,混碗還不錯的飯吃;或許張謇金榜得中之后,湮沒在晚清的官場。

可以說,張謇母親臨終前說的這句話,對他的影響之大,絕不可低估。

賦閑者強練苦悶功

1880年,吳長慶升任浙江提督,奉命進京覲見。作為隨行人員,張謇得到進京開闊眼界的機會。與他們一路同行的,還有張廉卿院長——他要去濟南辦事。

在顛簸的騾車中,張謇一路看到的情景令他震驚不已:張廉卿院長手握牙管,懸肘苦練書法。要知道,懸肘書法可是個高難度動作。張先生如此刻苦的精神,使張謇的思想接受了一次小小的洗禮。十年磨一劍,張謇這一次算見識了這劍是如何磨出來的。一直以來,張謇都認為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刻苦的人,現在他才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他更刻苦的人,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

一到北京,辦完正事,張謇立即向名勝古跡沖去,興致勃勃地游覽起來。紫光閣、陶然亭、龍泉寺,一個接一個地跑。白天旅游,晚上也不閑著,他利用這個機會,結識了名士桐廬人袁昶。這一次京城之行,讓他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感覺:京城真是臥虎藏龍的地方啊,聽高人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回到南通之后,循著高人的指點,張謇開始采用一種新方法來學習知識。具體來說就是由經入史,從學習《四書》《五經》,擴展到涉獵《史記》《漢書》。這些古代史書采用的古代語言與近代語言之間有很大區別,即使是史學專業的學者讀起來也頗為吃力。雖然讀史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從讀史中張謇逐漸領會到司馬遷、班固通經治史的要義。

這段時間,張謇在學問上日新月異,但是,人的運氣似乎并不會因為學問高就一定好起來,在兩度鄉試中,張謇都名落孫山。為什么?沒有原因,因為像他這樣的人,在全國有太多了。

1880年冬,吳長慶奉命督辦山東海防,兼職幫辦山東全省軍務。他率領長慶軍來到山東登州,張謇也隨軍前往。到山東后,吳長慶經常與大家一起策劃如何搞好海防工作。張謇發現,雖然他們提出一套又一套方案,但是,由于朝廷的各種原因,這些方案都沒有得到執行。這樣一來,吳長慶雖然在名義上是守衛邊防,實際上也是處于賦閑的狀態。

雖然每天跟同事們在海灘上漫步,看上去小日子過得清閑自在,但張謇的心中卻充滿著苦悶。能不苦悶嗎?這考試成才的路子,何時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在苦悶中,張謇又讀起了《老子》《莊子》,這是一種講求無為至上的學問,類似于精神上的麻醉劑,可以讓人尋求思想上、精神上的暫時解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华亭县| 龙山县| 通海县| 上饶市| 丹东市| 克什克腾旗| 宝兴县| 永宁县| 平和县| 开化县| 德州市| 赤城县| 汤阴县| 和政县| 和顺县| 崇信县| 崇左市| 馆陶县| 铅山县| 镇巴县| 剑川县| 肇源县| 砚山县| 休宁县| 德庆县| 读书| 大安市| 香格里拉县| 鄄城县| 新晃| 买车| 华宁县| 永州市| 兴业县| 银川市| 双桥区| 来宾市| 天门市| 鞍山市|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