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火鍋簡史

火鍋早已風行大江南北,在海外也逐漸占據潮流美食的一席之地。各種新穎的火鍋形式也風起云涌,很能代表中國人對于食物的創新精神。雖然有些美食家對火鍋尤其是四川火鍋不屑一顧,認為其破壞了食物本身的韻味,但在普羅大眾之中,火鍋的誘惑依舊難以抵擋。喜歡火鍋的人很多,但要問火鍋的歷史,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火鍋源頭撲朔迷離,漢墓出土了青銅火鍋?

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樣,第一個吃火鍋的人已經無法查考了。火鍋的源頭在哪里呢?目前還沒有公認的結論,有人說商周時期的青銅鼎就是火鍋的原型,尤其是一種“溫鼎”,比普通的鼎多了一個可以加炭火的部位。“溫鼎”本身明顯是一種溫器,用來加熱保溫。網上流傳的所謂考據文章,說《韓詩外傳》中有“擊鐘列鼎”的記載,提到眾人圍在鼎四周,將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不少關于火鍋的文章都信以為真,大加采用,進一步提出戰國時期已經有火鍋。事實上,《韓詩外傳》這部書里,壓根就沒有這四個字,這不過是一個玩笑或者是一個謠言。

西周晉侯溫鼎

在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的主墓室東北角,出土過一個奇特的青銅三足器皿。據說現場的專家經過反復討論,認定它是一個火鍋。在電視媒體的采訪中,專家明確表示“它是兩千年前漢代的火鍋,跟我們現在的火鍋非常接近”。后來不少媒體跟進報道,特別強調這個“銅火鍋”,但仔細觀察這個器皿,很難想象這個三足器里加滿了熱湯鍋底,把肉片或者蔬菜扔進去的情形。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胡東波教授的觀點可能更準確:“這個疑似火鍋的物品可能是個保溫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火鍋。按照炭盤所能承載的炭量推測很難將食物直接煮熟,有可能是將已經煮熟的食物端上去保溫用的。”

出土于海昏侯墓的青銅三足器皿

· 銅染爐、銅爨、五熟釜,哪個都不算火鍋

西漢墓中,還出土過一種銅器,它的構造可分為三個部分:主體為炭爐,下面是承接炭灰的盤,上面放置一具活動的杯。20世紀50年代它被發掘出的時候定名為“烹爐”,后來又叫“溫爐”,80年代以后又發掘出一批,都叫“溫酒爐”或“溫酒器”,現在基本上都叫染爐和染杯。大部分學者認為這類器具是溫酒器,近年有學者認為它是專門溫食豉醬的器具。也有個別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火鍋,但這類器具大都很小,染杯小而淺,容量超不出三百毫升,整套爐具高不過十五厘米,用來熱肉醬是可以的,用來涮火鍋就很難說得通了。《呂氏春秋·當務》里記載了一則寓言,齊國有兩個武士,分別住在城東、城西,有天一起到店中飲酒,但沒有下酒的肉,就商議互相從身上割肉來吃,“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一直吃到死在店里。有學者就覺得,這兩人肯定是在拿著染爐,割自己的肉涮火鍋吃,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腦回路。染字就是調料的意思,這句話非常明白,就是兩個人只要了點調料就割肉吃了,是形容兩人的莽撞。總之,把染杯或染爐定義為火鍋,也是沒有根據的。

西漢墓出土的染爐和染杯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一些奇特的炊具,其中有兩種看著跟今天的火鍋的那個鍋長得很像。一個是銅爨。《魏書·獠傳》:“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于熟食。”這個叫銅爨的炊具,并非中原人使用,而是有個叫獠的少數民族的特色廚具。另一個是五熟釜,《三國志·魏志·鐘繇傳》:“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裴松之注:“《魏略》:太子與繇書曰:‘昔有黃三鼎,周之九寶,咸以一體使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這是說魏文帝曹丕還是太子的時候,送了一個獨特的鍋給相國鐘繇,還寫信夸贊他這口鍋,同時能做五種菜,遠超古人。所謂的五熟釜,其實就是分有幾格的鍋,確實是和現在的“鴛鴦鍋”有點像。很多人認為這兩種東西就是火鍋的雛形。這兩種鍋雖然跟今天的火鍋長得像,但火鍋之所以叫火鍋,核心并不是鍋,而是要涮著吃,文獻里雖然夸贊這兩種鍋使用方便,但一個字也沒有提它們的用法和其他鍋有什么不同,要把他們認定為火鍋的原型,說服力很是不足,或者說,可能性很小。

五熟釜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配的是火鍋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人鄭重提出,這個紅泥小火爐,指的就是火鍋或者暖鍋。這一說法,甚至被編寫進了《中國烹飪辭典》等專業書籍。當下的商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傳說,據說有名為白樂天火鍋的火鍋店,刻苦鉆研,還真的“復原”出了這個唐代的“紅泥小火爐”,生意很是不錯。

但古人閱讀這首詩,從來都是理解這小火爐是用來溫酒的。古代的酒大多數是米酒,沒有經過很好的蒸餾,里面雜質比較多,加熱之后酒中甲醇等雜質就能揮發,才不會傷身。“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兩句連讀,溫酒之意非常明顯,也和下一句“能飲一杯無”暢通無礙。反倒是要盯著“紅泥小火爐”五個字能想出火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們換個思路看,目前存世的唐代文獻數量非常大,不要說各種史書、經注、筆記、小說、文集,單單唐詩也有近五萬首,壓根就不可能存在整個唐代,只有白居易這一個人一句詩提到火鍋,其他所有人都完全沒有提到此事的道理。

· 南宋“撥霞供”才是真正的火鍋

要說真和今天火鍋有點像的,是南宋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一書中提到的一種“撥霞供”。林洪,字龍發,號可山,南宋晚期泉州晉江人,《山家清供》是他寫的一本福建菜譜,共兩卷,一百零二節,其中“撥霞供”是這樣記載的:

《山家清供》

向游武夷山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圞熱暖之樂。越五六年,來京師,乃復于楊泳齋伯巖席上見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楊,勛家,嗜太學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詩之:“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末云:“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家。”豬、羊皆可作。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大雪天去武夷山拜訪一位止止師,有一個兔子,但沒有廚師料理,止止師就告訴他,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稍微腌制一下,桌上放一個風爐,再準備半鍋湯(當時的湯就是白開水),等湯一開,每個人分一雙筷子,自己夾著兔肉在湯里搖擺,直到肉熟了,撈出來沾點調料汁吃。這其實就是涮肉,和今天的涮羊肉也沒有什么區別。

當時這樣吃的還不止一家,過了五六年,林洪去京城(杭州)朋友楊泳齋家吃飯,又看到了這種吃法,激動不已,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紀念,并且特別強調,豬肉、羊肉都可以這樣涮了吃。據《郭西小志》,“楊伯巖,字彥瞻,號泳齋,楊和王諸孫,居臨安府第。錢唐薛尚功之外孫,弁陽周公瑾之外舅也。著有《六帖補》二十卷九經補韻卷行世”。可見這位止止師和楊伯巖兩人,堪稱是中國火鍋的先行者,尤其是止止師,堪稱中國火鍋第一人。

這位止止師,很可能就是南宋末年的詩僧止禪師,他有一首《卜算子》傳世,很有一種豪邁之氣,“書是玉關來,淚向松江隨。梅自飄香柳自青,嘹唳征鴻過。沙漠暗塵飛,嵩岳愁云鎖。淮上千營夜枕戈,此恨憑誰破。”南宋末年,江山改易,很多豪杰遁入空門,這位止禪師可能就是其中一位。正因為此,他吃兔肉也就不難理解了。

· 火鍋真正盛行是清代皇室推動的

宋代雖然有了跟今天火鍋類似的吃法,但曇花一現,流傳不廣。在明代幾百年,幾乎沒有相關記載,可見并沒有普及開來。真正推廣了火鍋的,是清代皇室。“火鍋”這兩個字,很可能是從清宮里傳出來的。在康熙皇帝“千叟宴”的一份菜單中,有一道“野味火鍋”,具體內容是:“野味火鍋:隨上圍碟十二品——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刺龍牙、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乾隆皇帝更是舉辦過有近一千六百五十只火鍋的火鍋宴。在清宮御膳檔案里,野味火鍋、生肉火鍋、羊肉火鍋、菊花火鍋都經常出現。

清 汪承霈《千叟宴圖》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加上火鍋本身特有的魅力,很快在北京城火熱起來,影響力隨即輻射全國。當時火鍋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定居在南京的乾嘉時期著名學者袁枚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戒火鍋》,收錄在其名著《隨園食單》里,對火鍋大加討伐。這篇文章是這么說的:“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正是這種批評,更能看到火鍋的風行程度。

清宮里有一種高端的火鍋叫菊花火鍋,是慈禧太后的摯愛,在德齡《御香縹緲錄》中詳細介紹了它的做法和吃法。

清代火鍋

清 綠彩龍紋火鍋

簡而言之,這種火鍋是在雞湯中加入白菊花瓣,花香浸入湯中之后,涮生雞片等生肉片,據說芬芳撲鼻,別有風味。

· 稱霸江湖的后起之秀:四川火鍋

四川菜在中國古代出名很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就記載了宋徽宗時期,京城汴都有不少川食店。不過那時候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川菜和今天大有不同。至于以麻辣鮮香為特色的四川火鍋,則起源并不久遠,大概是在清朝末年,才從民間慢慢產生,其起源地一說是四川瀘州,一說是重慶江邊,都有道理。

四川火鍋和重慶火鍋揚名全國,有兩個歷史節點。第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政府在重慶多年,很多政府高官、教授名人第一次品嘗到重慶火鍋,大都為其折服。女作家丁玲第一次吃火鍋,就是在四川被郭沫若拖去的,一吃心喜。因為這些名流要員的“代言”推廣,川式火鍋影響力大增,和老北京火鍋分庭抗禮。第二個節點則是改革開放以后。事實上我們今天喜歡吃的很多菜品,都是改革開放以后才出現的。單就川菜來說,大量辣菜也都完善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川式火鍋的崛起,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隆昌县| 新化县| 财经| 女性| 志丹县| 信丰县| 城步| 兴山县| 新和县| 富裕县| 文昌市| 迁安市| 中山市| 屏南县| 旬阳县| 临沂市| 博客| 公安县| 德阳市| 天镇县| 合山市| 庄浪县| 法库县| 申扎县| 乌苏市| 沁水县| 涡阳县| 抚州市| 北流市| 平原县| 望奎县| 杭锦后旗| 金门县| 永安市| 固阳县| 和静县| 都江堰市| 祥云县| 永州市|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