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月餅簡史

中秋節(jié)的歷史非常悠久,不過月餅則并非如此。雖然“太史餅”之類的傳說很美好,但事實上,作為中秋節(jié)的“限定美食”,月餅出現(xiàn)其實很晚。

· 南宋最早有“月餅”,但和中秋節(jié)沒有關(guān)系

北宋蘇軾的《留別廉守》詩中有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往往被認為是描寫月餅的詩句,甚至有個別網(wǎng)友以訛傳訛,還以這一句為基礎(chǔ),偽造了幾句湊進去,真假混雜,而且直接將這首詩的題目故意錯寫成《月餅》。有一些介紹中秋文化的文章不加考辨,紛紛引用,難免可笑。這句詩當然和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月餅沒有關(guān)系,它只是說有一種甜點,樣子圓圓像月亮,用了酥油和糖來做餡兒。這種甜點也不是說只有中秋節(jié)吃,它也是一種日常甜點。再往后,在南宋《武林舊事》等書中,提到有一種面食叫“月餅”,不少人認為這就說明宋代人已經(jīng)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了。其實不然,當時叫“月餅”的食物,只是一種日常美食,這種食物和今天的餅長得也不像,它是蒸出來的,更像是包子。

清 《十二月令圖》 仲秋

兩宋之際中秋節(jié)的習俗,在《東京夢華錄》等書中有很詳細的記錄,中秋節(jié)前后,酒店會賣新酒,所以喝新酒是當時中秋節(jié)的“保留節(jié)目”,至于食物,比較應(yīng)景的是剛剛上市的螃蟹和石榴、榅勃[1]、梨、棗、葡萄、棖橘[2]等時令水果。晚上賞月,富貴人家家里亭臺樓閣張燈結(jié)彩,普通人家則紛紛跑到酒樓里來,大家欣賞各色表演,熱熱鬧鬧,直到通宵。除了螃蟹和水果,兩宋之際鄭望的《膳夫錄》中,提到中秋夜的節(jié)令食物有“玩月羹”。事實上,在當時中秋風俗中,并沒有吃月餅這一項。

· 中秋吃月餅,明代才開始,只是比今天的月餅大很多

傳說在元代,漢人為了抵御外族統(tǒng)治,以餅為暗號,約定八月十五起義反抗,后來中秋節(jié)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這當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并非真實歷史。中秋節(jié)開始吃月餅,其實是明朝以后才有的事情。嘉靖年間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記載杭州的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檣游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這個時候人們在中秋節(jié),才開始互相饋贈月餅,將之視為團圓的象征。萬歷年間的太監(jiān)劉若愚《酌中志》中則記載了當時北京皇宮和民間的中秋節(jié),也提到了月餅,“(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于風涼干燥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寓意團圓的月餅,當時也被叫作“團圓餅”,和西瓜、蓮藕等一起,是中秋節(jié)親友之間互相饋贈的標配,也是晚上供月的主要供品。

當時的月餅和今天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特別大,要是當時有說唱歌手,見了一定會情不自禁地唱:“你看這月餅,又大又圓!”明朝劉侗、于奕正編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這是說當時月餅特別大,甚至能達到“徑二尺”,也就是直徑66厘米左右,這跟常見的自行車輪胎一樣大了。這樣大的月餅當然不是一個人能吃掉的,全家共享這一個大月餅,正是“團圓”之意。

正因為當時中秋節(jié)的月餅普遍比較大,在明代早期的時候不稱呼其為月餅,而是叫作“太餅”。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quán)在《臞仙神隱書》“八月”條中記載:“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時,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長幼而坐,設(shè)杯盤酒食之具。乃造太餅一枚,眾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這個記載非常清楚,當時是一家人分著吃一個大月餅。

這種大月餅的風俗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如道光《大同縣志》記載:“中秋節(jié):八月初一日后,凡餅鋪俱開爐做餅,名月餅……其供月之餅大至三二尺許,名團圓餅。供畢,分給家人,不及外戚,外戚別制餅遺之。”直到晚清的《燕京歲時記》,還記載有這種大月餅,“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在皇宮中,甚至還有數(shù)十斤重的大月餅。基本上是到了清代以后,方便食用的小月餅也開始慢慢流行開來。

· 古代月餅的口味有哪些?

在今天,除了常見的豆沙、棗泥、五仁、蛋黃、蓮蓉之類的口味,各種神奇口味的月餅層出不窮,什么巧克力月餅、鮑魚月餅、榴蓮月餅、烤鴨月餅之類,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見不到的。在古代,月餅的口味就遜色很多,最簡單的,不過就是一個實心面餅。當然,也有一些口味稍微講究的月餅。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他完成于南京的美食名著《隨園食單》中,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月餅的制作方法是“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這種酥皮并以種種果仁為餡料的月餅,正類似今天備受吐槽的五仁月餅。

清代曾懿的《中饋錄》中特別詳細地記載了一種“酥月餅”的做法,“用上白灰面,一半上甑蒸透,勿見水氣,一半生者以豬油合涼水和面,再將蒸熟之面,全以豬油和之。用生油面一團,內(nèi)包熟油面一小團,以搟面杖搟成茶杯口大,疊成方形,再搟為團,再疊為方形,然后包餡。用餅印印成,上爐炕熟,則得矣。油酥餡則用熟面和糖及核桃等,略加麻油,則不散矣”。這種家常的小月餅,顯然也是酥皮果仁餡兒的。《紅樓夢》里也記載過賈府吃的月餅,基本上也是屬于五仁月餅的范疇。

北宋 劉宗古《瑤臺步月圖》

普通人家大都吃五仁,但皇宮里口味就顯得豐富一點,就餡料的口味來說,有蜜餞果脯餡兒的,有橙沙餡兒的,有棗泥餡兒的,有芝麻椒鹽餡兒的。這比普通人家的月餅就精致了不少,但和今天各種腦洞大開的風味月餅相比,就大失其色了。

很多今天我們熟悉的月餅口味,出現(xiàn)都很晚。比如經(jīng)典的蓮蓉月餅,就有“有了蓮香樓蓮蓉,才有蓮蓉月餅”的說法,蓮香樓1889年才創(chuàng)立,發(fā)明蓮蓉月餅就更晚了,距今也不過百年左右的時間。上海著名的鮮肉月餅,很有可能是20世紀70年代之后才有的。再比如冰皮月餅,更是香港企業(yè)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發(fā)明出來的,基本上就是一個準“90”后,距今不過三十多年。

注釋

[1]榅勃就是木梨。

[2]棖橘就是橙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庆安县| 普洱| 元阳县| 屏东县| 邹平县| 南宁市| 哈巴河县| 海门市| 桃源县| 潢川县| 仁化县| 汨罗市| 城固县| 伊宁县| 页游| 涡阳县| 荆州市| 平远县| 乐都县| 彭水| 微山县| 合川市| 万州区| 远安县| 安庆市| 阜新| 浦北县| 区。| 莲花县| 杨浦区| 德江县| 耒阳市| 伊金霍洛旗| 彰化市| 抚远县| 广德县| 大姚县| 克东县| 留坝县|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