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食蟹簡史

蟹有不少別名,比如叫螃蟹,這個“螃”最早就是“旁”字,因為它是側(cè)著走的;一名郭索,這是源自它爬行的聲音;又名介士,這是因為古人覺得它骨頭長在外面,非常硬氣;又號無腸,因為古人覺得它“內(nèi)空”,其實螃蟹也是有腸子的。《廣雅》說公螃蟹叫蜋螘[1],母螃蟹叫轉(zhuǎn)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說“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秋風起,蟹腳癢,膏滿蟹肥,來聊一聊中國人吃螃蟹的文化歷史。

· 先秦兩漢:見過的人多,吃過的人少

中國人很早就見過螃蟹這種動物。被選進中學教材的《荀子·勸學》中就說:“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這是教育我們做人不能浮躁。不過我們見到的螃蟹都是八條腿,《荀子》里卻說“六跪”,為什么呢?答案當然就是,抄錯了。古代還真有人因為這個《勸學篇》吃了虧的。《世說新語》里記載東晉名臣蔡謨,到了江南看到一只蟛蜞,大為驚喜,說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螃蟹嗎?馬上讓人煮好了端上來,吃完上吐下瀉。名士謝尚聽了這事就嘲諷他,“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意思是你不好好讀讀詞典《爾雅》,弄明白螃蟹長啥樣,讀了《勸學》就到處亂吃,吃不死你!

我們還回到先秦兩漢來。比《荀子》稍早的《莊子》,在《秋水篇》中說“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國語》里也有“稻蟹不遺種”的文字,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螃蟹已經(jīng)是個常見的物種了。不過正如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經(jīng)常有人說中國人吃螃蟹始于周朝,更有甚者,言之鑿鑿,說周朝螃蟹已經(jīng)是御膳了。事實上,整個先秦以至到了兩漢,文獻中關(guān)于吃蟹的記載是非常少見的。

在《周禮·天官冢宰第一》中說“庖人”這個官職需要負責“祭祀之好羞(饈)”,那這個用來祭祀的好饈有什么呢,東漢鄭玄的注里說有“青州之蟹胥”,這種產(chǎn)自山東的蟹醬用于祭祀,有沒有人吃就不知道了。《汲家周書》里說,周成王時,海陽獻蟹。但成王吃了沒有,史無明文。秦漢兩代則幾乎沒有關(guān)于吃螃蟹的記載。總的來說,整個先秦兩漢,看見螃蟹的多,動口吃螃蟹的就很少了。

· 魏晉南北朝:有酒有蟹過一生

魏晉南北朝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這個時候人們忽然就開竅了,吃螃蟹的記載層出不窮。最有名的莫過于《晉書·畢卓傳》中記載的,晉朝名士畢卓一生的愿望,就是:“得酒滿數(shù)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一只手端著酒杯,一只手拿著蟹螯,人生之樂,莫過于此,這是多么瀟灑的人生。后來宋代蘇軾的詩句“萬斛船中著美酒,與君一生長拍浮”,用的正是這個典故。

吃螃蟹的風氣大概始于南方,所以當時北方人甚至有人覺得吃蟹是南方人的特征。《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北魏楊元慎奚落南梁陳慶之說:“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菰稗[2]為飯,茗飲作漿。呷啜莼羹,唼嗍[3]蟹黃。手把豆蔻,口嚼檳榔。乍至中土,思憶本鄉(xiāng)。急手速去,還爾丹陽。”這里提到的“唼嗍蟹黃”,真是說出了吃螃蟹的精髓。嗍,就是用唇舌裹食,吮吸。

當時螃蟹的做法非止一端,北魏農(nóng)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對蟹的吃法大談特談,有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種做法,還有用糖和鹽腌制的“藏蟹法”。這其實就是后代的糖蟹。賈思勰還特別提到,吃這螃蟹要蘸生姜末和醋,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吃螃蟹依舊還是用這樣的佐料。

《齊民要術(shù)》書影

糖蟹是當時很受歡迎的一種吃法,《南史》記載佛教徒何胤早年侈于美味,每天都吃白魚、鱔脯、糖蟹。隋煬帝也很喜歡糖蟹,《清異錄》記載:“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糖蟹。每進御,則上旋潔拭殼面,以金鏤龍鳳花云貼其上。”就是說隋煬帝到揚州的時候,吳人進貢糟蟹、糖蟹,隋煬帝會親自擦拭螃蟹的背殼,還要貼上黃金絲制成的龍鳳花云,足見他對這美食的酷愛。

· 蟹黃包來了,唐代蟹肉美食多

唐宋時期是中國美食史上的一個高峰,螃蟹的吃法也翻出無數(shù)花樣。糖蟹依舊是受歡迎的做法,隋煬帝之后,唐代的皇帝也很喜歡這種美食,《新唐書·地理志》中提到滄州景城郡的貢物,其中就有糖蟹。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提到平原郡的貢品糖蟹通過快遞直接送到長安。唐代段公路的《北戶錄》中專門一條有“糖蟹法”,介紹糖蟹的詳細做法,和《齊民要術(shù)》中的“藏蟹法”大致相同。

唐代已經(jīng)有蟹黃包了,當時劉恂的《嶺表錄異》中介紹蟹黃,說“蟹殼內(nèi)有膏如黃酥,加以五味,和殼煿[4]之。食亦有味。赤蟹殼內(nèi)黃赤膏如雞鴨子黃,肉白,以和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饦,珍美可尚”。這里提到兩種做法,一種是連殼帶蟹黃一起,加上調(diào)料煎炒,另一種是把蟹黃蟹肉加上調(diào)料,用面粉做成“蟹饦”,后面這個蟹饦已經(jīng)很像是蟹黃包了。而長安還有人銷售蟹黃饆饠,饆饠也叫畢羅,是一種有餡兒的、蒸成的面食,蟹黃饆饠其實完全就是蟹黃包。

唐代對于蟹肉有非常精細的吃法。唐中宗景龍年間,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在家請?zhí)浦凶诔燥垼敃r的菜單部分保留了下來,菜肴共有五十八種,其中有個菜叫“金銀夾花平截”的,看名字都不知道是啥,它的做法是“蟹肉剁細,包入卷筒”。

· 宋代邁上專業(yè)吃貨道路,專人養(yǎng)殖螃蟹,還出了兩本螃蟹專著

用一個詞來形容宋代的吃蟹,那就是專業(yè)。五代開始,就有了政府安排專門養(yǎng)殖螃蟹的“蟹戶”,螃蟹產(chǎn)業(yè)開始形成。最能代表專業(yè)性的是當時出現(xiàn)的兩本螃蟹專著,北宋傅肱的《蟹譜》和南宋高似孫的《蟹略》。傅肱是北宋浙江紹興人,《蟹譜》共兩卷,上卷記錄螃蟹的各種典故四十二條,下卷則記載自己所見所聞的和螃蟹相關(guān)的趣事二十四條,書寫得非常“雅馴有趣”。高似孫是浙江寧波人,《蟹略》有四卷,卷一有螃蟹傳記、螃蟹起源和螃蟹的考察,卷二對各地和各時節(jié)的螃蟹做了詳細品鑒,卷三特別介紹了螃蟹相關(guān)的美食,卷四則介紹螃蟹相關(guān)的文藝作品、詩詞歌賦。

宋 佚名《荷蟹圖》

《蟹略》中記載的當時常見的“蟹饌”,就有十三種:洗手蟹、酒蟹、蟹蝑[5]、鹽蟹、蟹馇、蟹羹、糟蟹、糖蟹、蟹斎、蟹黃、蟹饆饠、蟹包、蟹飯。在《東京夢華錄》中,還提到煠[6]蟹、爍蟹等做法。其中最經(jīng)典的當屬洗手蟹,宋代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所謂洗手蟹,就是活蟹剖析后加調(diào)料,洗個手的工夫,立即可食。祝穆《事文類聚·介蟲·蟹》:“北人以蟹生析之,調(diào)以鹽梅[7]、芼[8]橙椒[9],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

宋代另一種經(jīng)典美食叫“螃蟹釀橙”。南宋《夢粱錄》卷十六記載:“取黃熟帶頂大橙子,截頂去瓤,留少許汁液,將蟹肉、蟹黃、蟹油釀入橙盅,裝入小甑,以酒、水、醋蒸熟,用鹽拌而食之。”就是把大橙子切去頂,挖掉果肉,只保留一點汁液,再把蟹肉、蟹黃、蟹油放進去,最后再用酒、水、醋調(diào)和成的汁來蒸熟,出鍋撒點鹽就可以吃了。劉克莊有詩云“葉浮嫩綠酒初熟,橙切香黃蟹正肥”,估計說的就是這“蟹釀橙”。

當時北方能吃螃蟹的,大概還是富貴人家。很多平民從沒有見過螃蟹,《夢溪筆談》里記載了一件趣事,說當時很多陜西人從沒有見過螃蟹,有個家境好一點的人,弄到了一只,但直到這螃蟹變干都沒有敢吃,掛在墻上當裝飾品。鄰居們見了,嚇得掉頭就跑,以為是妖怪。后來見得多了,也慢慢就不怕了,但又覺得這東西可以辟邪。誰家里出了什么事兒,就把這干螃蟹借去掛在門口,居然往往有效。原來不僅人沒見過這東西,連鬼也沒有見過!

· 清蒸,明清人的螃蟹之道

明清時代,螃蟹的吃法返璞歸真,更多用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清蒸。當時記載中的各種“蟹會”(螃蟹宴),吃法都和今天類似。比如明代劉若愚《明宮史》中記載的宮廷內(nèi)的一次蟹會,“(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官眷內(nèi)臣吃蟹,活洗凈,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畢,飲蘇葉湯,用蘇葉等件洗手,為盛會也”。螃蟹洗干凈,蒸熟,五六個人圍在一起,一邊嬉笑一邊吃蟹,蘸醋蒜,再配上酒。有的心靈手巧的,吃完螃蟹肉之后,螃蟹殼都是完完整整的,他們把這殼兒拼成蝴蝶的樣子。

明 徐渭《蟹魚圖》

晚明時期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也記載他們當年的“蟹會”,“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還要配上各種美味佳肴,“從以肥臘鴨、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鴨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謝橘、以風栗、以風菱,飲以‘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以新余杭白,漱以蘭雪茶”。

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寶釵提議設(shè)螃蟹宴,“這個我已經(jīng)有個主意。我們當鋪里有個伙計,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兒送了幾斤來。現(xiàn)在這里的人,從老太太起連上園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愛吃螃蟹的。前日姨娘還說要請老太太在園里賞桂花吃螃蟹”,這就有了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對一大家子吃螃蟹有引人入勝的描寫,也都是清蒸。每次讀到這一回,都讓人不由得垂涎三尺。

在明代以前,吃螃蟹都是用手。明清時期蘇州地區(qū)發(fā)明了著名的“蟹八件”,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八種,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能,吃螃蟹一下子變得優(yōu)雅起來。據(jù)說在晚清時候,“蟹八件”還是蘇州姑娘們出嫁必備的嫁妝。

· “蟹仙”李漁,中國愛蟹第一人

中國古代愛吃螃蟹的名人太多了,比如宋代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著有《老饕賦》,其中描述了自己最喜歡吃的幾種美食:“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天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霜前之兩螯”指的是秋后螃蟹成熟時那兩只蟹螯,而“蟹微生而帶糟”自然是指醉蟹。再比如陸游吃糟蟹,寫詩感慨“蟹肥暫擘饞涎墮,酒綠初傾老眼明”。但要論愛蟹第一人,還當屬被后人推為“蟹仙”的李漁。

李漁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素有才子之譽,是一個天才型的學者和藝術(shù)家,浙江金華人,后來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六年,又移居浙江杭州。他對螃蟹堪稱癡迷,自稱“終生一日皆不能忘之”,家人稱他是“以蟹為命”。螃蟹價格貴,他吃的又多,囊中往往因之羞澀,于是每年不到螃蟹上市的時節(jié),他就開始早早存錢,準備用來買螃蟹,這筆錢他叫作“買命錢”,他對螃蟹的癡迷可見一斑。

李漁愛吃螃蟹,更是會吃螃蟹,吃出了螃蟹的哲學。首先,他認為最美味的螃蟹,就是簡單清蒸,“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并且升華為一種哲學高度,提出“世間好味,利在孤行”,世間的美味,其實以簡樸為上,這和宋人“人間至味是清歡”,正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他在《閑情偶寄》里寫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體,蒸而熟之,貯以冰盤,列之幾上,聽客自取而食。”

李漁為了螃蟹,還專門在家養(yǎng)了一個丫鬟幫忙做蟹、剝蟹,取名就叫“蟹奴”,他還有專門用來做醉蟹的一整套物資:蟹糟、蟹酒、蟹甕……這位愛蟹如命的大才子,真正堪稱中國蟹仙。

注釋

[1]蜋螘(láng yǐ),雄蟹的別名。

[2]菰稗(gū bài),茭白和稗子。

[3]唼嗍(shà suō),指吃食。

[4]煿(bó),烘烤。

[5]蟹蝑(xiè xū),也作“蟹胥”,一種螃蟹醬。

[6]煠(zhá),同“炸”。

[7]鹽梅,指鹽和梅子。鹽味咸,梅味酸,均為調(diào)味所需。

[8]芼(mào),用手指摘取。

[9]橙椒,指橙皮與椒類配合制成的調(diào)味佐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渭南市| 辰溪县| 溧水县| 乌审旗| 临潭县| 绥芬河市| 外汇| 东平县| 阳泉市| 封开县| 长海县| 盐源县| 稷山县| 郸城县| 罗定市| 阿图什市| 右玉县| 安义县| 抚州市| 新余市| 沛县| 哈尔滨市| 库伦旗| 莫力| 车致| 台湾省| 峨边| 巴青县| 从化市| 长乐市| 察哈| 岑溪市| 宁化县| 泸西县| 霍林郭勒市| 稷山县| 连州市| 石城县| 阜康市|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