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
- 李慶
- 1031字
- 2022-01-23 15:50:41
三、書法和學問
結婚成家以后,王守仁便住在岳父的府中。研讀經書之外,興趣放到了書法上。諸讓官署中積有不少廢舊的紙張,于是,他就拿來練習書法。從王守仁現在流傳的書法真跡中可以看出,他學的是元代以來流行的帖派書法,宗法的,據說是他的祖先王羲之。在了解了懷素的生平,觀賞了懷素的書法作品后,王守仁感到此時的心境有著某種呼應,又學習了草書。
懷素草書的狂放,使得他書寫時,有著一種身體和心靈的舒放感。他喜歡懷素,在懷素任情揮灑的筆鋒變動中,他覺得不僅是外在的字的形態在變化,更重要的是自己內心和外在變化的統一。他在懷素的《自敘帖》后,這樣寫道:
懷素家長安,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端。然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
在敘說了《自敘帖》的形成和歷史上有關的評論后,強調了其書法的“氣概通疏,性靈豁暢”,“賞其不羈,引以游處”。后來又對書法的功用做了這樣的論說: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26]
這是實踐中得出的感受。
他在南昌期間,受到岳父的很多教誨、關切和鼓勵。[27]
時間很快就過了一年多,王守仁在結婚以后,心情漸趨平靜。他必須要考慮以后生活的道路。
這時,諸家有了喪事。(當是諸讓的父母輩之喪。因為此后,諸讓服喪三年。見下章)諸讓按規定,需丁憂,離開了在任的官位。
也就在此時,王守仁自己家中也傳來了消息:年邁的祖父病倒,父親在北京也病倒了。祖父是自幼呵護王守仁、教育他逐步成長的人。祖父的病,使王守仁頗感震驚,祖父帶著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畫面,浮現在他的腦海。
鑒于上述情況,王守仁決定,帶著妻子回余姚。那是在弘治二年(1489)的十二月。
歸途中,乘船路過廣信(治所在今江西上饒市),得知那里有位知名的學者婁諒,王守仁就前往拜訪。[28]
兩人相談甚洽,王守仁受到不少啟發。對于儒家的學問,有了一種新的視角和認識。如果說,此前王守仁所學習的傳統的經典,多有明初以來《四書大全》的影響,屬于一般文化教養以及為了科舉考試的知識,那么,在江西的學習,和婁諒的接觸,使得他接觸到了當時儒家學術的核心——那就是關于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本性的探討。更重要的,這次拜見,使他產生了“圣人必可學而至”的觀念,這應該是他思想開始成熟的發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