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居庸關之行

在十五歲時,王守仁抱著青春時期的沖動與志向,前往居庸關一行。

這時王守仁的騎馬、射箭已經有了一定的水準。一般的北方善騎的人都不敢侵犯他。也就是說他的武術,已經能夠防身。[43]聽說北方邊境戰事,王守仁于是抱著學武之志,前往北邊,想要一顯身手。

古代的英雄,是他尊崇的楷模。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故事,時在他腦海中縈繞。據說,他曾在這時前后,寫過一首關于馬援的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44]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騎馬到北邊的關塞,跑了一個多月。雖說居庸關離北京城不算太遠,但這一舉動,或可看出這時王守仁身上帶有的桀驁不羈的俠氣,可見此時他的志向不在科場。

那么,為何王守仁會有這樣和一般讀書人家不同的性情呢?這和當時京都的社會環境與風氣有關。

晚年的成化皇帝,和古往今來的帝王一樣,追求現實生命的延續,越發信奉神仙之說。因此,封賞道教的法師。該年,封真闕、玉闕兩真君為上帝,還要首相萬安祭之。因為皇帝頗信神仙、道教,封了不少僧侶、道士為官,所以社會上漂浮著尊崇、迷信神仙道教的煙霧。[45]王守仁在北京,自然受時風影響,也接觸到了道教的一些神仙術、養生術等。而道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便是任俠。

當時,首相為萬安,內閣中還有劉吉、劉珝。萬安和南方人接近,劉珝則和王越等北方人交往,[46]在政壇上形成不同的派系。這在青少年時代的王守仁的腦海中,或多或少會留下記憶痕跡。

同時,邊疆多事,社會彌漫著不安的氛圍。儒、佛、道三教合流之風盛行。王守仁由一個鄉間教書先生的孩子,平步為狀元郎之子,變化巨大。這一切,造就了他既有著儒學的追求,又有著比較開放的思想和寬廣的視野。

如前所述,成化晚年,王華被提升為廷試的“彌封官”。(見陸深《海日先生行狀》)對于自己的兒子,王華堅持著儒學觀念,期待著兒子在科場上求得發展。據說,他為了鍛煉王守仁,就把他也帶到了考場,和自己一起看卷子,讓他發表評論,也就是讓他熟悉科舉考試的現實狀況。王華“望子成龍”,為了讓王守仁能在科舉的道路上走得順暢,可謂煞費苦心。

但是,王守仁心懷大志,別有追求。這時的王守仁,面對日見發達的父親,有一種青春期的叛逆。他抱著濟世的熱情,甚至想學習古代的學子,上書言事、一舉成名。結果被父親阻止。[47]

面對這一切的王守仁,雖心有大志,但家中缺乏父母關愛的溫暖,自然會有一種內心的孤獨。就在這樣的時期,一個人物走進了王守仁的生活。那就是以后成為他岳父的諸讓。[48]他比王華早進官場,官至山東布政使司左參議。[49]

家庭和社會環境跌宕變化,大開大闔,熏染了青少年時代的王守仁,造就了他聰明、敏感、狷狂、有俠氣、堅毅而又多識人情世故的性格,塑造了他除了儒家學問以外,又兼有騎射之能以及佛、道、神仙、養身等三教九流多方面因素的知識結構基礎。

在京師當了狀元的兒子那里過了三年之后,竹軒公似乎對于在北京的生活并不十分滿意,想回故鄉。[50]

于是,在這一年,祖父就帶著王守仁回了故鄉。

王守仁從京師南下,經過金陵,得《三悟集》(《三悟集》,明初兼通三教的僧人、“黑衣宰相”姚廣孝所撰)。[51]

八月,成化皇帝去世。王守仁青少年時代的生活,隨著成化時代的終結,落下了帷幕。

注釋

[1]魏瀚,《明史》中,略載其事。(見14冊,4367、4417頁)他為王守仁祖父撰寫的《竹軒先生傳》,稱王倫“性愛竹,所居軒外環植之”。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陽明全集》(此后概略稱“上古版《全集》”),1384頁。

[2]王倫,一名天敘。見魏瀚的《竹軒先生傳》。《竹軒先生傳》載:王倫之父王杰“蚤世,環堵肅然,所遺惟書史數篋”。“居貧,躬授徒以養母。”可以看到,王守仁出生時,家中并不富裕。

[3]王華為王倫的第二個兒子。關于鄭氏和王華的婚姻家庭情況,見本章附錄《王華婚姻狀況考》。

[4]明黃綰《陽明先生行狀》:“鄭氏孕十四月而生公。”錢德洪《年譜》也說王守仁之母懷胎十四月才生他。懷孕十四個月,筆者認為此為一種傳說。在明代,當時王守仁家中的處境,似無法完全確認其母受孕的時期。故說十四個月未產,有后人夸張神話王守仁之嫌。至于懷孕過期不產的原因,據《諸病源候論》:“過年不產,由挾寒冷宿血在胞而有胎,則冷血相搏,令胎不長,產不以時。”其病名見《張氏醫通·婦人門》。一種是“肝腎不足”,表現為“形體消瘦,耳鳴頭暈,面色無華,二便正常,舌質暗紅,苔白稍膩,脈濡滑或弦滑”,一種是“氣虛血瘀”,表現為“神疲乏力,納食不香,腰膝酸軟,腹脹痛”。要之,是身體虛弱、血脈凝滯所致。

《年譜》:王守仁祖母岑氏,“夢神人衣緋衣云中鼓吹”,故最初起名“云”,指其所生樓曰“瑞云樓”。中國古人,多以祥瑞依托。浙江一帶尤其如此。如王守仁父親王華的傳記《海日先生行狀》《墓志銘》中,也有類似的傳說。有夢云云,殆因鄭氏過期未產,岑氏心中憂念所致。浙東一帶,佛教、道教興盛,多少有佛道影響。

[5]王守仁的出生地,當在寄居的莫家,見鄒守益《瑞云樓銘》,載《鄒守益集》卷十九。現在所謂“王陽明故居”的“瑞云樓”,或云為守仁出生處。筆者認為,此王家之屋,為后來所建。

[6]關于王華生平,見楊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銘》,又,陸深《海日先生行狀》。俱見上古版《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八《世德錄》,不贅引。

[7]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八《世德錄》中所載胡儼《遁石先生傳》:“從四明趙先生學《易》。”戚瀾《槐里先生傳》:王華的祖父王杰著有《易春秋說》《周禮考正》,為同輩所稱許。

[8]見《王陽明全集》中所載陸深《海日先生行狀》,所謂“里師”,應是鄉里的塾師,而非縣學的教諭。

[9]同上《海日先生行狀》:“天順壬午,先生年十七,以三禮投試邑中。邑令奇其文,后數日,復特試之。題下,一揮而就。令疑其偶遇宿構,連三命題,其應益捷。因大奇賞。謂曰:‘吾子異日必大魁天下。’遠邇爭禮聘為子弟師。”

[10]參見本章附錄《王華婚姻狀況考》。

[11]見《海日先生行狀》:“先生元佩贈夫人鄭氏,淵靖孝慈,與先生共甘貧苦。起寒微,躬操井臼,勤紡織以奉姑舅。”束景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認為:或其母鄭氏即為海鹽人(鄭氏為海鹽大族),見該書第8頁。這一說法似可再考。

[12]張悅,《明史》卷一八五有《傳》:“張悅,字時敏,松江華亭人。舉天順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成化中出為江西僉事,改督浙江學校。力拒請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而已。’遷四川副使,進按察使。遭喪,服闋補湖廣。王府承奉張通縱恣,悅繩以法。及入覲,中官尚銘督東廠,眾競趨其門,悅獨不往。銘銜甚,伺察無所得。銘敗,召拜左僉都御史。孝宗立,遷工部右侍郎,轉吏部左侍郎。王恕為尚書,悅左右之,嘗兩攝選事。弘治六年夏,大旱,求言。陳遵舊章、恤小民、崇儉素、裁冗食、禁濫罰數事。又上《修德》《圖治》二疏。并嘉納。俄遷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書。九年復改兵部,參贊機務。以年至,累疏乞休。詔加太子少保,馳傳歸。卒贈太子太保,謚莊簡。”

[13]見陸深《海日先生行狀》:“提學松江張公時敏考校姚士,以先生與木齋謝公為首,并稱之曰:‘二子皆當狀元及第,福德不可量也。’”謝遷,《明史》卷一八一有傳:字丁喬,號木齋,余姚泗門人。成化十一年(1475)中進士一甲第一名,歷修撰、左庶子。弘治八年入內閣參與機務,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政績卓著,時人云“李公謀(李東陽的謀略),劉公斷(劉健的當機立斷),謝公尤侃侃(謝遷的能言善辯)”。

張悅在王華以及王守仁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是有影響的人物。具體見后。

[14]見陸深《海日先生行狀》。關于提拔謝遷、王華二人的伯樂,一說是明成化年間的浙江布政使寧良。寧良,字元善,生于明代永樂年間,祁陽縣金蘭橋(今衡陽市祁東縣)人。明正統十年(1445)進士及第,提升為行人首,后遷升刑曹、浙江省參政。成化十一年寧良為浙江布政使,曾開水門導西湖水。成化十二年,又在西湖孤山重建西湖書院。可見他在浙江為官。(見《西湖游覽志》卷二,“孤山”條下,21頁)他到浙江諸生中考察,提拔了謝遷和王華。這和前面所說張悅提拔的說法類似,殆二人看法類似,曾談及謝遷、王華。后謝遷先中狀元,王華則被聘至祁陽,為寧良之子寧竑講學。后亦中狀元。寧良之子由于王華的教誨,也中進士。

寧良在成化元年到十二年間,在浙江為官。或在其間與張悅相遇。因張悅的推薦,延聘王華當家庭教師。

[15]寧良的孩子名竑,見王華《瑞夢堂記》,載《雙槐歲抄》。

[16]王守仁為其叔父所寫《易直先生墓志》,載上古版《全集》,927頁。

[17]《明史·王守仁傳》:“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方能言。”又見《年譜》:“先生五歲不言,一日與群兒嬉,有神僧過之曰:‘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竹軒公悟,更今名,即能言。一日誦竹軒公所嘗讀過書。訝問之。曰:‘聞祖讀時已默記矣。’”

[18]查繼佐《王守仁傳》:“八歲,妄意神仙,嬉戲皆絕人。”(上古版《全集》1545頁,又見束景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5頁)

[19]見《全集》卷二十一《答人問神仙》:“仆誠生八歲而即好其說。”佛、道以及一些民間神仙等傳說,在明代浙東地區的社會底層,頗為盛行。這和當時皇帝的信奉與容納有關,也和自古以來中國江南地區的民風有關。這種情況,甚至流傳到近代。

[20]此條資料被置于成化十九年前后。考,王華成化十七年前往北京考試,此后不在家鄉。又考當時督促其發聲誦讀,似是對年幼童蒙的教育方法,故疑此乃守仁少年時之事,不應列于成化十九年。王守仁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和他所處環境、和祖父日常的熏陶有關。

[21]見附錄《王華婚姻狀況考》。或如《宗譜》所言,楊氏生了三個,女兒也是她生的。那就說明,她和王華的關系應該是比較好的。王華續弦以后,再和楊氏生養了一個孩子。考王守仁之弟守章年紀最小,當是在王華娶了趙氏以后,楊氏所生。產生這種情況,其一,在鄭氏未亡時,是因鄭氏身體狀況不好,年齡大、色衰,缺乏感情生活。其二,王華更鐘情于楊氏。或楊氏和王華接觸的時間更多,一直在王華身邊服侍。

[22]有兩種可能:第一,楊氏的身份有著無法扶正的原因。或明代規定,一般的民眾,要在四十歲以后,無子,方可納妾。王華納楊氏時,不到四十歲。(《大明會典》:庶人“年四十以上無子,方許奏選一妾。”當然,關于明代納妾的法律規定,說法不一,此僅供參考)第二,王華的父母不允許她轉為正室。

[23]參見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61頁。

[24]見鄒守益《敘云山遐祝圖》:“方先生之幼失恃也,倜儻出常規,龍山公欲夙其成,痛鈐勒之……趙氏則委曲開諭,使充其量也,其慈惠有如此者。”那當是王守仁到了北京以后的事。(《鄒守益集》)

[25]在現存的《弘治十二年登科錄》中,王守仁條下,列有王守仁的親屬情況。有弟弟的名字:守義、守禮、守智、守信、守恭、守謙,而沒有守儉、守文、守章。這當是正式的官方記載,提供者當然是王守仁本人。這么多“弟”是把堂兄弟的名字都記入了(堂兄弟中人名有出入,姑且不論),但是沒有當時已經出生的守儉,這是很令人回味的。這或許是王家即竹軒公王倫還沒有答應楊氏“入籍”的一個旁證?在《竹軒先生傳》中,稱他“對門人弟子,則矩范嚴肅,凜乎不可犯”。這樣的性格,做出嚴格的家規,當不為怪。

[26]《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六:“德清縣錦香亭,在大麻,明王守仁讀書處。”又:“父王華未遇時,攜公館于此。”

[27]見束景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所收《資圣寺杏花樓》詩下所引。這些記載的本身是否完全屬實,或可再探討,但這些傳說可以證明,王守仁早年的生活比較貧苦。束景南認為這時期“約在成化十四年至十六年間”。《陽明佚文輯考編年》,5頁。

[28]此詩乃褚人獲《堅瓠集》甲集卷一所收。見束景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9頁。但是,此是否王守仁所作,可再考。因為《堅瓠集》乃小說家言。然這首詩被傳為王守仁之作,反映出王守仁少年時所具有的一種反抗情緒,也略帶有一種孤獨無奈之感。束景南將此詩系于成化十六年,大致不誤;當在守仁懂事可教,而其父尚未進京趕考、為狀元之前。

[29]《明史》卷十四《憲宗本紀》十七年:“三月辛卯,賜王華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又見楊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銘》:“成化庚子,發解浙江第二人。明年辛丑,廷試第一甲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

[30]參見《弘治十二年登科錄》。

[31]王華進京后,妻子鄭氏和側室楊氏的居所不詳。或許楊氏隨王華前往京師、照料,鄭氏依然還留在余姚的故鄉,王守仁也和爺爺奶奶以及媽媽留在故鄉。叔父王袞當時三十多歲,也時加照顧王守仁。王袞,字德章。王守仁叔父。王華之弟。生于正統己巳,卒于弘治戊午(弘治十一年),年四十九。王袞有三子:守禮、守信(以上為葉氏所生)、守恭(為繼室方氏所生)。(見《易直先生墓志》,上古版《全集》927頁)

[32]見上古版《全集》所載《槐里先生傳》,1383頁。

[33]王守仁《辭新任乞以舊職致仕疏》:“自幼失慈,鞠于祖母岑,今年九十有七。”上古版《全集》,297頁。

[34]住在長安西街。見《王陽明全集》卷二十九《送紹興佟太守》:“成化辛丑(十七年),予來京師,居長安西街。”可見王華中狀元不久,就接自己的父親到北京奉養。

[35]《年譜》:成化“十有七年辛丑,先生十歲,皆在越。”王華殿試為狀元,當為二三月間事。《年譜》之說與王守仁自己所說有異,當以守仁自己所說為準。殆該年內,隨祖父入京。

[36]關于這兩首詩歌,見錢德洪《年譜》。《金山寺》中所說“妙高臺”,乃金山江天寺中高臺,在妙高峰。

[37]《明史·萬安傳》:“萬安,字循吉,眉州人。長身魁顏,眉目如刻畫,外寬而深中。正統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初,屢遷禮部左侍郎。五年命兼翰林學士,入內閣參機務。”“安在政府二十年,每遇試,必令其門生為考官,子孫甥婿多登第者。子翼,南京禮部侍郎。孫弘璧,翰林編修。”

[38]雖說萬安當權,且注意網羅文人,但王華似乎和他沒有牽連瓜葛。

[39]《明通鑒》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成化十九年、二十年紀事。

[40]后來他在江西,和北軍對陣時,得以顯身手。如果沒有基本功,那是做不到的。湛若水《陽明先生墓志銘》:“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

[41]見《年譜》:“母太夫人鄭氏卒。居喪哭泣甚哀。”明代禮制,如按照《儀禮·喪服》,生母去世,親生兒子的喪期為三年。

[42]鄒守益《敘云山遐祝圖》:“方先生之幼失恃也,倜儻出常規,龍山公欲夙其成,痛鈐勒之。……趙氏則委曲開諭,使充其量也,其慈惠有如此者。伯仲遺孤煢然,岑太夫人所閔也,攜入京都。分俸,俾自樹,以順適姑志,其孝愛有如此者。”

[43]何喬遠《名山藏》卷二《儒林記》王守仁:“十五從宦京師,出游居庸,慨焉壯圖。”《年譜》:“先生出游居庸三關,即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詢諸夷種落,悉聞備御策;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經月始返。”

[44]見《年譜》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歲”條下:“一日,夢謁伏波將軍廟,賦詩曰:‘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但是,此詩究竟何時所賦,可再考。

[45]見《明通鑒》卷三十五。又《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七《釋道》:“成化間寵方士李孜省、鄧長恩等,頗于靈濟、顯靈諸宮加獎飾,又妖僧繼曉用事,而佛教亦盛。”

[46]《明通鑒》卷三十五:“時閣部大臣萬安與南人相黨附,珝及尹旻、王越又黨于北人。”《明通鑒》1346頁。

[47]《年譜》:“時畿內石英、王勇盜起,又聞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作亂,屢欲為書獻于朝。龍山公斥之為狂,乃止。”此條也列于“十五歲”。又岡田武彥《大傳》認為根據《皇明大儒王陽明靖難錄》所載,王守仁上書,是模仿漢代終軍故事。

清朝毛奇齡《王文成傳本》卷上,指出:“石和尚、劉千斤在成化二年作亂,越一年遂平。又越五年,至(成化)八年而公始生,是作《疏》討賊,皆公前世事也。”由此指出《年譜》之說,頗為牽強,非實時實事。其說是。

要之,《年譜》編修者為表現王守仁年少便有大志,與眾不同,而對世事時間的考證稍嫌疏漏。但在當時,王守仁或曾有過想要上書的沖動,被父親制止。

[48]這種情感,在為岳父寫的文字《祭外舅介庵先生文》中表現出來。諸讓,字養和,號介庵。成化十一年進士。見《成化十一年進士登科錄》。

[49]見葉樹望《新發現的王陽明佚文六件》。據該文,弘治八年,諸讓已去世。王守仁和諸讓的關系,見下一章。

[50]二兒子位高官,故鄉的小兒子又沒有多少功名,但老人卻帶著二房的長孫回到故鄉去。推測如下:老人可能和新的兒媳以及楊氏共同生活,感到不適;也可能是有葉落歸根的想法。

[51]姚廣孝,見《明史》卷一四五《姚廣孝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凤台县| 石景山区| 贡嘎县| 甘肃省| 雷波县| 驻马店市| 梨树县| 镇雄县| 黄平县| 荔波县| 克山县| 天峻县| 腾冲县| 洪湖市| 柳州市| 青阳县| 报价| 临颍县| 仁布县| 新河县| 永定县| 神农架林区| 安达市| 理塘县| 临洮县| 淳化县| 上虞市| 修水县| 宜章县| 青海省| 盐城市| 新乡市| 饶平县| 杂多县| 长治市| 偏关县| 鸡西市| 蛟河市| 瓦房店市|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