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
- 李慶
- 1379字
- 2022-01-23 15:50:39
五、少年的經歷
父親在王守仁年紀不大的時候納妾,使得家庭關系變得比較復雜。
王守仁十歲以前在故鄉,祖先的榮光已經淡漠,家中境況也不富足。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從小就受到儒家經典和傳統詩文的熏陶。而家鄉的社會環境中,又充溢著佛教、道教、民間神鬼傳說的濃厚氣氛。母親在比較貧困的環境中,把他拉扯大。王守仁本身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
在這樣的環境下,王守仁從小就表現出一種言語不多但相當敏感的心理氣質。同時,對男女情愛之事,有著獨特的感受。這些隱性的心理氣質和感受,在他后來的人生道路上,逐步顯現出來。
平靜的群山環抱中的余姚,人們平靜地、數百年不變地在過著自己的農耕生活,但是,在世界上,卻發生著劇烈的變動。
成化十六年(1480),王守仁已經九歲了。自從湖南寧家回來,王華一直在鄉間以教書養家。直到這一年,王華考上了浙江鄉試的舉人。按照明朝的規定,可以有點銀兩收入。
后世的史料中,有王守仁八歲到海鹽等地,居住在寺廟中的記載。《弘治海鹽縣志》:“王守仁幼從海日公授徒資圣寺,寺有杏花樓。”
《資圣寺杏花樓》詩中有“素質翻疑同苦李”“凍合青枝亦任猜”等句,反映了當時的情況。[26]
也可證明,年幼時,他嘗隨父親到處行走,有過在社會底層的經歷。[27]
成化十七年,王守仁十歲了,在家鄉,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前往北京之前,王守仁就是在余姚的家中,在浙東群山環繞的村落中度過的。
這期間,父親“望子成龍”,嚴厲管教他,希望他能夠專心學業。傳說,王守仁喜歡下棋,結果被父親發現,父親非常氣憤,就把棋子丟到水中,王守仁就作了一首詩: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28]
這一年,王華上北京,參加全國的考試。歷經會試、殿試,中了狀元。那是成化十七年(1481)春天三月,王守仁十歲。[29]這在王守仁的少年人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家中的境遇明顯地改變了。
王華進了北京的翰林院,用俸祿贍養在故鄉的父母,而王倫還分出錢來,幫助弟弟王粲。王倫有三個兒子。弟弟王袞有三個兒子,所以,王守仁也把這三位堂弟視為自己的親弟。[30]
父親在京城奔波,為了生計,也為了升騰。王守仁在鄉間,陪同歷經艱辛的母親,同時跟著祖父讀書。[31]
《三禮》《四書》,乃其家傳之學,當為熟讀。此外,陶淵明為其祖父所喜愛,自然也影響王守仁。[32]祖母岑氏也對王守仁多加愛護,常默默地把他拉到身邊。[33]
他身體孱弱,在比較復雜的家庭關系中,感受到祖父母和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受著祖父儒家的啟蒙教育、古典詩文的熏染;同時,也過早地感覺到各種人際關系復雜的另一面。
這樣略顯復雜的家庭環境,對于王守仁的人格、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他后來的各種好學、努力、任俠、特立獨行,都和這家庭的土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華中狀元之后,當了翰林院修撰。在京城中基本站穩了,住在長安西街。[34]那是該年下半年的事。
王守仁十歲,由祖父帶領,前往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35]
當時由浙江上北京,一般是乘車船到杭州,從杭州坐船經大運河北上。
在經過鎮江金山時,王守仁留下了在金山寺廟的詩歌。一首是《金山寺》: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另一首是《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36]
他的心目中,自己的“眼”會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