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征北元
- 明朝:為天地立心
- 半百老公子
- 2390字
- 2022-11-17 21:00:00
伐蜀「大獲全勝」之后,自認統帥能力、作戰謀略極佳的「圣上」朱元璋,此時信心爆棚,原來自己是如此地「英明神武」!
但是,看著地圖的朱元璋,朕的大明朝版圖、疆域,還太小啊!
賞罰事情靠一段落后,朱元璋又計劃著另一次的征討。目前中原之外,尚須征討的對象有三,西邊的吐蕃,占據云南的北元梁王,以及盤據漠北與遼陽的北元。
三者相較,若以威脅性而言,當以北元對大明朝最具威脅。
因為北元主愛猷識理達臘,想要「復國」啊!
因為北元的大將擴廓帖木兒,也想要「中興大元」啊!
三個地方依次來看,以吐蕃最不具威脅。
吐蕃,過去曾是統一的帝國,在松贊干布統治下,曾與大唐帝國、大食(阿拉伯)帝國并列為當時的亞洲三大帝國;然而,之后內亂崩解,形成為許多的部落、土邦,目前依然是各自據地統治。
大蒙古國自成吉思汗以來,對吐蕃攻伐多次,都未能成功,最后雙方妥協談判。
1255年,在還未稱帝的忽必烈面前與道士論道,以淵博的學識,無礙的辯才,讓西京道教的道士們理屈詞窮,俯首認輸;忽必烈遂焚道教經卷,歸還道教所占佛剎。
中統元(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大蒙古國大汗(稱帝),并皈依于,封八思巴為國師,受玉印,任中原法王,統領全國佛教。
據史學家所言,1269年八思巴根據吐蕃文字改訂的一套蒙古新文字,獻給忽必烈,共有41個字母、1000多個字,同年忽必烈下詔以這套文字統一蒙古語文字,這套文字被稱為八思巴字,也稱方體字。
私下認為,這也是中國未「伊斯蘭化」的主因,大蒙古帝國旗下的原各「汗國」,后來都逐漸「伊斯蘭化」,改信奉伊斯蘭教,成為伊斯蘭國家。
而宗主國大元朝,則因忽必烈虔誠的信仰佛教,使大元朝、甚至整個中原華夏地區,沒有被伊斯蘭化。
………
吐蕃,對朱元璋來說,「宣諭」當然易于「宣戰」,大漠英雄成吉思汗也攻打不下來的吐蕃,要真正地攻伐勝利,得花費朕多少兵馬、多少銀兩啊!
先前便要征伐擴廓的左副副將軍鄧愈,派人赴吐蕃宣諭,也讓當初故元分封在吐蕃的皇族,已經歸降大明朝的「鎮西王」卜納剌等,招撫吐蕃各部的首領。
什么是宣諭,就是交出故元朝所賜的冊印(冊封詔書及官印等),由大明朝重發給新的冊印,吐蕃薩迦派「國師」?也重新封為大明朝的薩迦派「國師」,各部落也由大明朝另給封號或官銜,只要按年奉表納貢,大家也就相安無事。
這不是很好嘛!雙方不用打仗,既不會戰死人、也不浪費軍資;而且實際上,也沒有什么改變,雙方都繼續和平相處,只不過是「冊印」換一下而已。
………
至于云南,元世祖第五子忽哥赤,受封為云南王,其裔孫皆鎮守云南;現任的云南王把匝剌瓦爾密,則是在至正年間進封為梁王。
史書這樣記載:「雖然天下多故,惟地處僻遠,梁王撫治有威惠,守云南自若,且歲遣使自塞外達元帝行在,仍對北元執臣節如故。」
歷代以來,在云南地區,封了公、當了王,或做了皇帝的「主君」,似乎在云南,都算「安居樂業」,世襲相傳,不求外擴,大多寧愿臣屬或奉表納貢。
加上地處僻遠,只要不是碰上有著「雄心壯志」的開國「明君」,大舉征伐,「劃歸」于帝國版圖,大多數都與中原的朝廷「相安無事」。
對大明朝的「開國明君」朱元璋而言,既然是開國明君,當然,云南是未來必定征討之地,但現在還不是首要對象;征伐有先后之分,云南嗎?先招諭。
因為在北方,還有個北元,還有那個甚具威脅的、很不識相的擴廓帖木兒!
先前朱元璋便多次地寫信招降過擴廓,不理不睬,就、算了!
也不能這么說,當時的朱元璋真的也不能怎么樣,勢力實在不夠,難道率兵去打他?
后來,擴廓名義上的祖父阿魯溫,在京師(建康)過世,朱元璋還令人以禮下葬。
九月,更特地將他在大都被俘虜的妹妹,冊為第二皇子秦王樉的王妃,結果這個擴廓,不僅沒來改善關系,還在北方邊境騷亂。
實在是…欺人太甚,不討伐還讓人以為是朕「自作多情」,一定要先討伐。
《實錄》上記載,是徐達等諸將領們,「主動」要求征討擴廓帖木兒,不是朱元璋自己提議的。
朱元璋還問需多少的兵馬?徐達大話說「得兵十萬足矣!」朱元璋才「勉予」同意。但「同意」后,卻又自己追加到十五萬人,還要徐達等人「兵分三路」前去征討。
此處有兩個不合情理的地方,以過去征伐大事,都是朱元璋「主動」提出,掌握大局;當然,事先都有跟劉基「商議」過,再來考問諸位將領。
而這次征伐,竟然由已半退休的徐達「主動」提出,不太合乎過去徐達僅是被派出,「事事附從」朱元璋的作風,為不合情理之一。
另外,史書、史料等都記載,擴廓當初在沈兒峪戰敗后,便由寧夏「奔」和林,與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會合,人在和林,早就不在甘肅(寧夏)。
況且徐達說的十萬大軍,是十萬人直接去和林與擴廓作戰,不是兵分三路;分了三路,其他兩路跟誰作戰?
結果兵力雖增加為十五萬,卻被朱元璋分為三路、各五萬人,要徐達改以五萬人去征討擴廓,此不合情理之二。
過去的朱元璋,可是「戰略清晰」、「用兵如神」、「指揮若定」,需派遣十五萬大軍之大事,何時還要徐達等人來「主動」要求?
《實錄》記載「王保保狡猾狙詐,使其在,終必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永清沙漠」,去除北患,才是朱元璋的真正的目的。
既然采用各種「軟」的措施都無用,擴廓不愿降服,那只好來「硬」的,派兵前往征伐,直接滅了擴廓;如此,朕的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征蜀大勝、信心爆棚的朱元璋,此時有種:天下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態勢。
這種想法,在十多年前的青田山村,劉基當時收到太和四仙所送的「中原山河形勢圖」時,也是慨然地有此想法!
想當然耳,英明神武的朕,怎么會對付不了一個多次落荒而逃的敗將殘兵。
人總是容易記得「得意」之事,想當初,朕的大軍,可是讓擴廓二次大敗,一次來不及穿鞋落荒而逃,一次是得流木以渡黃河,才得脫逃。
當時,朱元璋的眼線尚未布建完善,雖然是將領們的戰情回報,朱元璋心想,應該也是八九不離十;依此想來,征討擴廓,何其難哉!
《實錄》改得如此不象樣,主因此次作戰,戰果「非常地」不如朱元璋之意,其實是場「大敗績」,這、實在有損圣上的「神武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