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的告別:讓愛與和解相伴左右
- 江珈瑋著 湯舒皮繪
- 2179字
- 2022-01-10 16:33:02
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雖然愛的人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用你的方式與他們聯(lián)系
相較之下成人可以經(jīng)過比較多的表述和溝通,去慢慢調適和面對伴侶的離開,而身為世上最強的堅毅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之后,該如何面對日后經(jīng)濟上、情感上拮據(jù)無助的單親生活,而是事發(fā)時,如何回答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那不定期的提問,“爸爸怎么還不回來?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故事里的父母是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母親是一位美麗、溫柔又獨立的女性,而帥氣的父親也很優(yōu)秀,有自己的小事業(yè),在他們的愛情里,有兩位可愛相親的孩子,而重視孩子教育的他們,親子互動也相當好。
我想,以現(xiàn)在的社會價值觀來說,他們就是所謂的“人生大贏家”吧。美好的愛情、美滿的家庭,過著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的生活,讓多少人引頸欣羨著。
但是,上天總是不從人愿。在眾人羨慕的粉紅色泡泡一一成形的時候,上天狠心地搓破了所有的未來。父親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末期,并且已經(jīng)轉移。
我只見過一次父親。他們忙于治療,甚至奔波至美國、日本以獲取更先進的醫(yī)學療法,最終還是無效,父親的生命被劃上了句點。
母親帶著九歲跟五歲的孩子前來預約心理會談,小小孩似乎還不太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大孩子已經(jīng)懂得問:“阿姨,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呢?”于是后來只跟大孩子預約會談。
父親因大腸癌離世一個月了,大孩子每天睡前都會問悲傷的遺孀,“媽媽,爸爸什么時候回來,爸爸是不是真的不要我了?”心力交瘁的母親盡管心情再煎熬,仍忍住淚水打電話求助,求助的內容不是她自身害怕如何面對丈夫死亡這件事,而是“不知道怎么告訴孩子”。
相較之下成人可以經(jīng)過比較多的描繪和溝通,去慢慢調適和面對伴侶的離開,而身為世上最強的堅毅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之后,日后如何面對經(jīng)濟上、情感上拮據(jù)無助的單親生活,而是事發(fā)時,該如何面對日夜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
“我開不了口。”幾乎是所有家長跨不過去的檻。
第一次跟這九歲小女孩預約心理會談時,她穿著英倫風格的服裝,雙腿并攏、乖巧安靜地坐在會談室里,即便臉上充滿稚氣,但行止都禮貌有序。征求小女孩同意后,我們開始討論爸爸的事情,但她卻很難主動用語言表達什么,聽到“爸爸”兩個字,便抑制不住地落淚,不斷地抽取眼前的衛(wèi)生紙。
這時,我明白她心里已經(jīng)知道失去爸爸的事實,只是這事實對孩子來說相當難以接受。她伴著啜泣聲問,“媽媽說爸爸會回來,但是爸爸一直都沒有回來,是不是不要我了呢?”孩子不斷重復的問號,不是真的提問,而是她對事實理解的過程,孩子正在用她的方法理解失去爸爸的事實。
通常這時候,我都會跟小朋友說,“那我們一起想念一下爸爸,好不好?”他們會說爸爸對他們有多好,帶他們去哪里玩,也會買玩具給他們,很喜歡跟爸爸在一起……我跟小朋友們約定,即使爸爸已經(jīng)離開了,但我們一樣可以在會談室里想念爸爸,也可以在家里想念爸爸,在任何你想爸爸的時候想念他。接著我問小女孩,“我理解你現(xiàn)在有多想念爸爸,所以我也想知道你想念爸爸的時候,會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小女孩說:“我會寫信給爸爸,然后折起來,放在爸爸的枕頭下,這是跟爸爸的秘密通道喔!”小女孩還說,“以前生日的時候,爸爸都會放禮物在枕頭邊,隔天,我就會在枕頭底下放一封謝謝爸爸的回信。”說到這,孩子收起淚汪汪的雙眼,露出認真的眼神告訴我,她現(xiàn)在也還持續(xù)做著這件事情。
“很好喔,持續(xù)這個跟爸爸的秘密通道,這對你來說很重要呢。”我和小女孩約定,“每次,我們都可以在這個空間里面說任何想念爸爸的事情,但是你不想說的時候也可以告訴我喔。”小女孩點點頭,說著爸爸帶她去哪里玩、答應過爸爸哪些事情。
每次的會談,我們都會談到信的內容寫了哪些,然后放在與爸爸的秘密通道里面,在這些信里有許多畫,畫出了以往與爸爸的快樂回憶,也分享她現(xiàn)在的校園生活。
一次聽她說她與父親分享的內容,發(fā)現(xiàn)她正逐漸接受“爸爸不會回來了”的事實。我問:“你覺得爸爸現(xiàn)在在哪兒啊?”她說:“我真的覺得……爸爸在天上看著我有沒有乖,也很想我跟媽咪、妹妹。”我強忍著眼眶里的淚水,“嗯,我知道了,我也這么覺得喔!”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她。
我們共會談了十二次,通過每次的兒童咨詢,孩子逐漸接受父親離開后的生活狀態(tài),也較少用大哭大鬧的情緒表現(xiàn)悲傷。最后一次會談,是與這小女孩談論父親節(jié)卡片要放在哪個位置會比較好,直到她說,“我跟爸爸說,‘不用擔心我,我會乖乖聽媽媽的話’”。
我想,這孩子已經(jīng)通過秘密通道,找到專屬她自己的想念倉庫,存放她對父親的永恒思念。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
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死亡認知
隨著兒童的發(fā)展年齡,對于死亡的概念及哀傷反應也會不同,建議依照兒童不同的認知去陪伴及關懷。
·嬰兒期(0~2歲):對死亡的概念可能還不清楚,面對哀傷的反應可能會因分離焦慮而產(chǎn)生,如易怒、哭泣,飲食習慣改變或睡眠改變。
·學齡前(2~4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很難理解“永遠”這個概念,故可能孩子被告知親人(父母)死亡時,一小時后又會問“爸爸去哪里了?”。
·幼兒階段(4~7歲):這年紀的兒童可能會把死亡看成是可逆、可反轉的,也有可能會覺得他們要為死亡負責任。這年齡階層的孩子有時哀傷反應已經(jīng)很自然,但也可能會模仿大人的哀傷反應,如憤怒、傷心、困惑或吃不下、睡不著等表現(xiàn)。
·兒童中期(7~10歲):這時候兒童已經(jīng)很清楚死亡是不可逆的,也能理解死亡會發(fā)生在動物和人身上,但依然期待爸爸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