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財務價值觀
首先,我們來談論一個話題——財務認識與價值觀,這是財務哲學層面的問題。
我給許多老板講財務時發現,往往財務技術、財務工具、財務方法等都沒問題了,最終是思維層面、宏觀方面的財務價值觀在決定老板的行為和落地。這些才是真正的財務系統落地的基礎。
1.價值觀:“有我”(為自己活)VS“無我”(為幫助別人而活)
什么是“有我”?說得更通俗一點,“有我”就是經營企業的目的是讓自己、家人、身邊的人生活得更好,光宗耀祖,這叫“有我”。
什么叫“無我”?就是經營企業的目的是幫助別人,幫助更多的員工、顧客、供應商,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繳稅),等等。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找到做企業的價值、奮斗的意義和人生的樂趣。
這兩種境界和層次,決定了后面財務規劃問題的具體做法和選擇。
“有我”是一個基礎,當“有我”已經達到時,我們是否應該開始追求“無我”了呢?
2.使命:“賺錢”(衣錦還鄉、榮歸故里)VS“事業”(成就大業、影響行業)
很多老板在思考公司戰略發展時,會思考“得到”這個問題。我把這個想法總結為兩種通俗的使命,第一種叫“賺錢”,第二種叫“事業”。
我們經營企業,心里想的是賺錢還是做一番事業?這兩種使命,會導致財務問題上的天壤之別。
什么叫賺錢?“只要有利潤,這個事情我就做;只要能賺到錢,這個活我就干。”這是賺錢。而事業是什么?事業是要把事情做成,要成為行業的龍頭,要影響所屬行業,把公司價值、員工價值看得更大。事業比賺錢更重要,換句話說,就是老板要把對社會、對員工的價值看得更大。如果是賺錢,那么目的就是賺取利潤。如果是做事業,那么企業老板考慮得將會更長遠和均衡,可能就會更合理地規劃企業的稅務了。當然,做事業的老板,雖然賺錢不是第一追求,但也一定伴隨著利潤的獲得。
3.未來戰略:做一輩子生意人VS打造一家上市公司或一個產業集團
你的企業,有沒有上市這個想法?大家知道,現在新三板掛牌的門檻很低,一年做2000萬元的營業額就可以申請掛牌。一旦掛牌成功,就成為“公眾公司”了,這時就跟一般的非上市企業不同了。許多老板從來沒有考慮過上市的問題,也想象或體會不到上市公司的好處。
上市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①易于融資圈錢;②增加知名度,很多合作企業會主動找上門來;③給高管們機會;④容易吸引招攬人才;⑤借上市之機提升企業管理系統,規范財務;⑥便于企業的傳承與原始股東的退出;⑦公司整體打包出售、變現、并購變得容易。當然,實際好處還不止這些。毫無疑問,上市是絕大多數企業做大的一個跳板。
當然,很多民營企業是不容易上市的,比如依靠廠家而活著的代理商或經銷商企業。但是,只要老板有長遠的經營理念,并有做大做強的夢想,就不能不考慮“產業升級”的問題。
我接觸到的很多企業,他們的擴張不是盲目地擴展,而是關聯性、產業鏈的擴張。上海有一家婚紗攝影集團,企業董事長1984年出生,是位非常年輕的帥哥。他第一次來上我的《老板利潤管控》財務課是在2013年底,當時他的企業營業額還不到1億元。后來我們成了他們的財務輔導顧問,到2014年,這家企業的營業額已達到了10億元。
2015年1月9日,這位董事長邀請我去參加他們公司的千人年會。2015年5月17日,他們又免費提供婚宴酒店給我們,幫我們主辦了一次針對財務人員的集訓營活動。期間,這位董事長說這個行業一年營業額做到100億元都沒什么問題。
一個拍婚紗照的企業一年可以做到100億元的營業額,這是值得許多老板思考的問題。當然,他剛開始時就做高端婚紗攝影,后來便衍生出婚宴酒店、鉆石銷售、婚禮服定制、兒童攝影,甚至還有高端月子中心等項目和業務。
這位董事長之前從沒考慮過企業上市問題,但后來有了轉變。有一次我到他們企業,他見到我說:“我準備拿出一個品牌做上市公司試試……”
所以,是當一輩子生意人,還是要打造一家上市公司,這是不同的追求,也導致對財務管理的要求不一樣。如果老板想把企業做大,從創業開始,營業額做到3000萬元、5000萬元,或者1億元、2億元……越往后,財務管理就越重要,甚至50%的工作都是財務管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