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凌晨四點半(2021新版)
- 韋秀英編著
- 1188字
- 2021-12-24 15:29:44
內觀體驗:找到需要“播種”和“除草”的地方
內觀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
簡單來說,內觀就是一種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方法。每個人都需要觀察自己的身心實相,這樣才能找到需要“播種”和“除草”的地方——不足之處,加以增補;不當之處,加以割除。這樣才能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斷改正自己的不當,不斷完善自身的不足。
哈佛大學的赫拉·哈來德教授曾說:“有意義的人生在于時時審視自己,人在內省中常常會發現什么是最珍貴的。所以,沒有經過自省檢討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內觀便是審視自己的內心,通過觀察自身來凈化自己的身心。有人可能會說,內觀就是冥想嗎?雖然兩者有著相似之處,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內觀是佛教的修行法門,目的在于明心見性、自我提升;而冥想是瑜伽的修行方法,比起佛教內觀來說還不夠完善。
可見,內觀可以是簡單的自我反省,也可以是復雜的自我超脫。
什么是反省呢?反省就是自我觀察,是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提高自己、獲得成長的最佳途徑。一個人在犯錯之后,只有學會反省,才能夠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及錯誤思想做出深刻的檢查和認識,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及思想。
反省也是“反省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詞匯,它是指人們對于自身以往心理活動的回憶。那么,反省和回憶是一回事嗎?當然不是了,回憶是大腦對外部事件或信息的存儲、提取和再現,而反省是大腦對內部心理事件或心理活動的回憶、提取和再現。
很多成功者甚至偉人也擁有經常反思的好習慣。比如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他有一個習慣就是自己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對不會輕易展示在公眾面前。狄更斯每天都會把自己寫好的內容認真讀幾遍,然后不斷發現其中的問題,再不斷改正,直到幾個月后自己滿意了,才將文稿展示在公眾面前。再比如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他在寫完小說之后,會不斷修改文稿,直到最后定稿,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糾錯、不斷反省的態度,才讓兩位作家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詩人海涅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很多人都在思考,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當然是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完善和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你陷入人生困局時,也要學會通過反省、通過內觀體驗,去認識自己、去探尋問題的根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內觀還能幫助你發現不一樣的自己,無論自我欣賞,還是自我批判,都會帶來益處。
哈佛大學的埃得·平卡斯教授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將我們的錯誤清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丟掉了這鏡子,渾身污垢的你就喪失了清潔自己的參照。”
一個人如果沒有內觀體驗,就無法察覺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需要去改進;也不知道哪些地方還有不足,需要去彌補和提升。只有通過內觀體驗,才能發現錯誤與不足,才能去彌補與改進。否則,就只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繼續犯錯,永遠存在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