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本:中國制造下半場全球突圍的密鑰
- 曹順妮
- 2529字
- 2021-12-29 15:54:45
第三只眼睛
員工和家人也希望劉一川回到公司。看公司和看書這兩件事,是劉一川的精力投射點。除此之外,像其他企業高管那樣的流行嗜好,如打高爾夫、登山、玩游艇等,對他而言皆無吸引力。
比劉一川大一歲的任正非曾對法國媒體說,自己沒有其他生活愛好,是個“宅男”,回到家就喜歡看書、看報、看紀錄片。劉一川也是“宅男”,逛街唯一會買的東西就是書。每次去書店,他都會拎回厚厚一摞書。香港和南寧的家,塞滿了他從各地書店買回來的書。看完書,劉一川喜歡跟員工分享,從1992年創辦豐林(最初叫“三元集團”)的第一天開始,他就把分享習慣固定下來了。網絡不發達時期,他在會議上分享看書學習的經驗,后來在博客、微博上分享,如今用微信分享。
我們要回顧經驗在哪兒、教訓在哪兒,要養成記錄的習慣,每天都要做。我是每天都做的,希望在座的每位也都堅持這么做。一天下來你要總結一些事,哪些做得好,有哪些體會和收獲;或者看了一篇文章,觸發了一些想法,也記錄下來。這樣也是思維能力、邏輯抽象能力、表達能力的鍛煉。你能力越高,適應市場的能力就越強,努力學習知識,并讓知識轉變為能力,這是一種轉化。
——劉一川在2001年度三元集團骨干學習總結會上的講話
團隊高管發現,不當董事長這5年,劉一川每天在微信上跟企業員工分享的信息量超過了他們的閱讀量。看到精彩的文章,他會點評幾句再分享給大家。劉一川希望員工和他一樣,保持時刻學習的習慣。
旺盛的學習力和快樂分享信息的行為,讓劉一川從未從公司員工視線中消失。他不是在線分享信息,就是到公司溜達,只要一進公司大門,他就兩眼放光;和員工坐下來聊一聊公司的事情,他滔滔不絕。要想讓他展現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激情,那就讓他進工廠或者談論公司的事情。
看書、總結、思考貫穿劉一川的一生。龐雜的閱讀,給了這位企業管理者源源不斷的輸出能力。就像他和員工分享的,有的人做事事半功倍,有的人舉步維艱,原因就在能力的差距上。
決定能力差距的又是什么?是對于社會角色的認知。2002年年初,劉一川在一篇談學習的講話最后,給企業的社會定位是,讓每一位員工“感受勞動創造世界的真實含義”:
靠自己的知識、智慧和勞動過上一種有法律保障的、穩定的、有尊嚴的中產階級生活,而不是大起大落的暴發戶式生活。我們企業要扮演這樣一個積極的社會角色。
給劉一川開了10多年車的司機小謝,剛進公司時聽劉一川講話如同聽天書,聽不懂。一年年聽下來,小謝終于弄明白了公司墻上的“十字經”——誠信、責任、務實、創新、寬容,對企業和個人的成長意味著什么。
在退下來的5年時間里,劉一川超脫了一回,拿出正式的時間和太太周游世界,用“第三只眼睛”考察德國、法國、瑞士、芬蘭、美國、日本、新西蘭、印度等多國的木業發展,以及海外的市場特點、技術趨勢,包括人才培育機制和職業教育等。
以往工作期間,劉一川出國考察的機會也很多,但主要停留在業務合作方面。退休后周游世界,劉一川的視野從公司業務層面擴展到社會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從不同維度變化中預測未來世界的樣子。
劉一川的全球視野,在讀書和行走中更新完善,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從來沒有因為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反倒是,周游世界后給了他更大的夢想和信心:培養高精專人才,創新國內技術,改良德國的設備,加工進口木材,生產出全球最好的板材。
四處參觀學習的目的,還是為了讓“第三只眼睛”更加敏銳,看清楚自家公司的優缺點,“不管做什么,腦袋里每天都在琢磨公司的事情”。工作于他而言,“是一種享受,不工作渾身不自在”。
作為一個管理者,你要成為工作的第三只眼睛。在適當的時候,管理者應該跟自己的部下保持一點距離,如果搞得太近不太好。原則上管理者應該做到所有具體的事情不要親自去處理,要讓部下去處理,而你是作為第三只眼睛,檢查、監督、協調部下的工作,去發現問題。
——劉一川,《不會說“NO”就不是一個管理者》,2006年2月
“第三只眼睛”發現的問題,一味靠企業內部去改變,很難。“他們也在改,還不夠。”劉一川復出前,最讓他著急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木材消費大國,竟然還沒有出現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企業,有點說不過去。他希望豐林在實現中國領先的階段性目標后,承擔起構建全球產業鏈的責任,這也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方向。
中國制造,通過自我擴張、兼并重組等壯大的發展模式主導的“上半場”已進入尾聲,主導“下半場”發展模式的,是企業對于全球產業鏈的操控能力。
“像隱形冠軍一樣的公司,正搭上加速駛向世界經濟共同體的火車,這對它們自身的發展是一個強勁的推動。全球化對它們來說,是一個卓越的增長動力,并會持續很多年。”德國隱形冠軍研究者赫爾曼·西蒙把隱形冠軍企業看作未來全球化的先鋒。[1]而且,在西蒙眼里,全球化進程才剛剛開始,對全球化將來的意義給予怎樣高的評價都不足為過。
這一觀點,和劉一川不謀而合。經營企業近30年的劉一川,專注于一業磨煉出的戰略高度和敏銳度,已經成為企業最佳的護城河。戰略管理始于創業第一天的豐林,在全球經濟下行走勢中,全力以赴抓住了二次轉型的歷史新機遇。
在全球資源整合、技術迭代加速的工業4.0時代,企業的護城河從戰略管理思想到落地方法論上,均能分出高下。
2019年4月9日,黃奇帆在復旦大學以“新時代,國際貿易的新格局、新趨勢”為題演講時提出:“現在看世界的制造業,不像幾十年前,看單個的企業規模有多大,而是看產業鏈的集群、供應鏈的紐帶、價值鏈的樞紐。誰控制著這個集群,誰是這個紐帶的核心,誰是這個價值鏈的樞紐,誰就是龍頭老大。”
這正是劉一川復出的歷史背景。
在黃奇帆發表此番言論的兩個多月前,關于“為什么要復出”這個話題,劉一川給我的解釋和黃奇帆一樣,他談到了企業對于產業鏈掌控能力的重要性。在我看完西蒙對隱形冠軍全球化的著述和黃奇帆的演講后,回頭再讀劉一川2014年的辭職信、2019年年初關于復出以及與我對談的記錄,我才真正看懂了劉一川復出行為背后的邏輯,正是基于對中國制造歷史進程節點的考慮,正如他所說:“走出去”戰略,是我這次復出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
在制造業轉型的歷史節點上,劉一川也好,曹德旺也好,這些一輩子在制造線上摸爬滾打的“70后”老將們,比誰都清楚接下來該怎么辦。
[1] 《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德)赫爾曼·西蒙/著。該書已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