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本:中國制造下半場全球突圍的密鑰
- 曹順妮
- 1718字
- 2021-12-29 15:54:45
“70后”式大拯救
劉一川又坐回到了董事長的位子上,這意味著,他要再次挑起一家千人規模企業的管理重擔。這一次不同以往,他必須用畢生經驗和史無前例的全球危機來過招。
不獨74歲的劉一川重挑大梁。在2018年中興危難關頭76歲的中興通訊創始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侯為貴,也是親自出馬來化解危機。
2018年9月16日,中國高層發展論壇專題研討會“全球貿易體系的挑戰與未來”上,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發言時說,“此前,福耀已經公告,我準備9月退休,但因發生了中美貿易摩擦,還不宜退休”。現場掌聲雷動。其實這是72歲的曹德旺的幽默表達,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是,要像蠟燭一樣,燃燒到最后。
201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媒體記者問他:72歲高齡工作是什么狀態?
“只要身體能夠支持,會像蠟燭一樣燒到最后一滴。”曹德旺回答。這個說法,他在2018年12月的電視節目《開講啦》中又重申了一遍,“國家培養一個企業家,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我認為不要輕易談‘退下來’,堅持在第一線,像蠟燭一樣,把蠟燭燒完了再說,這才叫作奉獻”。
并非曹德旺“戀戰”,面對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他內心也有一絲憂慮,不敢在暗潮洶涌、巨大風暴將起的航行路上,把掌舵的大事丟給并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接班人,而是要共克時艱。
2019年,75歲的任正非,在女兒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華為5G業務遭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圍追堵截時,從幕后走向臺前,將深陷危機的華為全力帶出貿易摩擦的旋渦。
每到危急時刻就出現的“70后”式拯救,正在全球上演。
被中國企業界推崇的日本管理大家稻盛和夫,退休13年后,在78歲高齡時被日本政府邀請,2010年2月1日出任破產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簡稱“日航”)董事長。10個月后,企業扭虧為盈,創造了1580億日元的利潤。稻盛和夫解釋,他愿意出來重建日航,理由就是遵從“為社會、為世人盡力”的原則。[1]
在2019年的這場全球危機面前,所有沖到一線的“70后”英雄們背負著一個共同的信念:拼盡全力,制造責任。這種責任是支撐人類一次次在危機中站起來的最直接有效的動力。
在74歲的劉一川眼里,沒有人比他更有責任帶領中國林業加工企業,走到全球舞臺上,讓豐林團結所有力量,承擔起構建中國第一條木材加工全球產業鏈的歷史使命,給世界帶來綠色財富。這個責任,也是他創業的動力。
有強大制造責任信念的企業家,具備安·蘭德所謂的“財富創造者”最突出的特點。在美國企業家中頗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安·蘭德,在《創造財富的品質》一文中對商人做了分類:財富占有者與財富創造者。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財富占有者目光短淺、尋求捷徑,有一種雇員心態,想方設法逃脫努力。她這樣描述:
根本目的就是得到一份由他人創造而自己不勞而獲的財富。他尋求變得富有,但不是通過征服自然,而是通過操縱人;不是通過智識努力,而是通過社交策略。他不生產,他在重新分配,他只是將已經存在的財富從主人的口袋轉移到自己的口袋。
財富創造者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長期規劃的,他們依靠自身信念和獨立判斷,有雇主心態,是發現者和革新者,對每一份工作都盡最大的努力,“時空和年齡都無法限制財富創造者旺盛的精力和強大的動力”。
劉一川這批“70后”拯救者,就工作時間和工作狀態而言,表面上看他們天賦異稟,即使常年在全球飛來飛去,醒來就鉆進工廠或辦公室,每天都是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也極少從他們身上看到倦容和萎靡。正如安·蘭德形容的,擁有時空和年齡無法限制的精力和動力。
但若研究他們創業以來的行為,我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充沛精力和強大動力背后的支撐點,皆是制造責任的信念生生不息、永不衰竭。
責任,讓他們創業成功;責任,又使得他們敢于面對一切困難與危機,從不懈怠。
制造責任的財富創造者,并非大多數。安·蘭德問格林斯潘(任職最長的美國美聯儲主席、經濟學家),真正的財富創造者(也就是完全自治并具有獨立判斷能力之人)占多大比例?格林斯潘傷心地回答:在華爾街大約是5%,在工業界大約是15%。“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孤獨的少數派,用他們的肩膀支撐著我們的世界?!卑病ぬm德認為。[2]
行至“中場”的中國制造,也是靠孤獨的少數派,包括一生都在制造上左右突圍的老年派,在強力支撐著。
[1] 《六項精進》,(日)稻盛和夫/著。
[2] 《商人為什么需要哲學》,(美)安·蘭德/著。